林萌萌 何強
摘 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過程中,農村文化建設基于農村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齊齊哈爾在振興地方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建設必要性和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探索出農村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全力改變農村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讓創新發展、特色發展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特色。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建設;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25 — 03
農村文化建設是指農村文化產品的創作、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等?!?〕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齊齊哈爾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明確“以現代技術改變農村的面貌、以優秀的作品陶冶農民的情操,使農村動起來、亮起來、活躍起來,使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轉化為財富”的目標,〔2〕立足農村實際,了解農民文化訴求,積極打造農村文化品牌,從而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全面筑牢抵御“三俗”侵襲的文化精神堤壩,使農村真正成為農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齊齊哈爾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新時代的到來使農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使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明顯增強。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齊齊哈爾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即是著力深入推進“大美龍江”建設的內在所需,也是增強廣大農民獲得感、實現“幸福齊齊哈爾”的本質要求。對于新時代的農民而言,幸福感不僅體現為“吃喝不愁、掙錢夠花、身體健康”,而且體現為文化消費能否得到滿足,即“想看的東西能不能看得到,想去的地方能不能去得了?!薄?〕新時代農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明顯增加,而當前農村的文化業態已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消費等需求。將農村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齊齊哈爾開展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齊齊哈爾在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把增強農民自身的獲得感、提升農民自身幸福感作為前進的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在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等牽引力作用,幫助農民早日實現盡快增收致富的愿望,讓農民的精神文化滿足感得到真正提升,讓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倍增。
第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精神境界、抵制“三俗”侵蝕的需要。“文化有高雅和低俗之分,高雅文化如果不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則低俗文化必然大行其道?!薄?〕齊齊哈爾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農村不同程度存在著低俗、惡俗、媚俗等現象,如逢婚喪嫁娶表演低俗二人轉者有之,觀看低級下流“直播”者有之,從事封建迷信活動者亦有之。雖然這些現象不是農村文化的主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農村原有的良好風氣,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有的農民精神境界不高,不想通過辛勤勞動致富,而是等、靠、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悲觀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蔓延。這就需要通過農村文化建設來教育農民、引導農民、鼓舞農民,消除農村長期存在的陳規陋習,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撐,進而實現重塑農民、培育新農民的目標。
第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關鍵。歷史和現實足以證明,“要保持農村的和諧穩定,不僅要想方設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而且要發揮農村文化的向心作用,使農民群眾在文化活動中體驗到幸福感、找到情感上的歸屬感,唯有如此,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才能真正得到實現。”〔5〕隨著經濟轉型的加快,齊齊哈爾農民的物質條件、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在農村依然存在著諸如基尼系數過大、勞動力過剩、農民增收緩慢影響和諧穩定的因素。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齊齊哈爾應出臺文化惠民等集聚農村文化凝聚力、團結力、向心力的作用,積極營造和諧安定幸福的氛圍。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更新農民的致富觀念,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農民自身創業本領,通過開發農村文化資源使農業結構得到優化,將農村文化轉變為經濟效益,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積極推進,勞務經濟得到大力發展,使農民真切地感知獲得感與幸福感。
由此可見,齊齊哈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政策中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從而使國家優秀先進文化成為農民文化生活的主旋律。
二、齊齊哈爾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以來,齊齊哈爾在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農村文化切實提質增效,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形式和內容不斷豐富。但農村文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是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齊齊哈爾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
第一,體制保障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基層文化干部的工資待遇不高、缺乏福利保障、工作條件簡陋。一些鄉、鎮在財政相關方面,不能如時、足額發放農村文化干部的工資,傷害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導致了很多文化干部無法專心創作、難以深入農村采風,甚至有的專職文化干部產生了悲觀情緒,認為自己投身文化工作是“路走對了,門進錯了”。〔6〕隨著鄉鎮機構改革的深入,一些鄉鎮存在著文化助理崗位空缺、取消文化助理崗位、由黨委宣傳委員兼任等問題,影響了有特長、有能力的文化干部的積極性,導致出現了文化干部干勁不足、人才流失的傾向,加劇了農村文化隊伍的年齡老化、業務不專,使農村文化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由此可見,積極引進優秀文藝人才加入到農村文化工作隊伍中,不能僅僅依靠提倡講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需要相應的機制和待遇方面作保證。否則,即便引來了人才也難以真正留住人才。
第二,大多農村文化作品不能完全準確反映農村實際,無法滿足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當下,文化相關部門仍較多地沿用過去的“四菜一湯”方式(吹、拉、彈、唱和讀報)供應農民“文化大餐”,大多不能如實呈現農村改革開放和新生活風貌,能反映出具有一定高度的精湛文化作品,能被群眾所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種類偏少。究其原因是一些創作部門沒有如實深入到基層,沒用潛入農民心底的傾聽呼聲,沒有真正掌握農民實際的生活狀況,沒有感受到當今農村的一些變化,脫離農村社會的現狀,閉門造車,因而其作品不可能被農民群眾所接受。
第三,農村文化產品供求結構矛盾突出。目前農民對政府提供文化設施的需求最大的主要是文化活動站或服務中心、圖書館(室)、農民技術學校或培訓班、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青少年活動中心(館)等。而政府提供的文化設施則明顯存在一些文化產品供給過剩,而另一些是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等結構性的矛盾。面對農民對生活需求結構的不斷變化,消費和需求的改變,現存農村文化作品的針對性不強,符合農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數量較少,可供農民閱覽的書籍和記錄農村生活的電影不多,從而影響到農民家庭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以網絡游戲、看手機直播為主,難以體現出新時代的新風貌。
由此,齊齊哈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過程中,必須在農村文化建設上加大力度、下真功夫,從而適應新時代新要求。
三、齊齊哈爾農村文化建設路徑
齊齊哈爾地區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迫切又長期攻堅的任務。新時代的齊齊哈爾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要有新招式、新做法、新氣象、新風格,開發新亮點,以更好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加強農村文化的機制保障建設。要把適合農村和農民需要的先進文化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農民、政府、文化部門三個主體作用。農民要發揮好核心主體作用,政府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及扶持,文化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使政府有機推動與文化建設力量有機結合在一起。只有真正做到從農民現實需要為出發點,從他們自身基礎條件做準備,讓政府力量作用于社會力量,將時代文化資源與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調動農民積極參文化活動的熱情飽滿度,把沉睡鄉村野外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使文化創造力得到凝華,積極帶動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發揮先進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各媒體在宣傳報道中要堅持從民風村容、社會文化事業和村民自治等方面多管齊下,全方位推進。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全面宣傳富有時代氣息、鮮活生動的先進典型人物和農村的新成就、新面貌、新氣象,營造關心支持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對農村文化人員組織培訓學習,提高農村文化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強自主創新等能力。鞏固擴大農村群眾文化隊伍建設,讓典型事跡、先進人物示范起到作用,啟迪農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熱情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活動中。
第二,充分調動農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度。“接地氣”的農村文化活動更有利于農民接受,把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為文化創新的原動力,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創新的切入點,積極開展新興農村文化活動,打造農民精神世界、豐富農民群眾娛樂生活,同時融入相關經濟以及科技、法律等知識,讓他們從活動中受到啟迪開創新的致富手段,激發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繼續搞好“三下鄉”活動的基礎上,鼓勵齊齊哈爾當地文化活動開展,為農民提供展示才藝、交流文化技藝的平臺。要契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需求,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倡導農民讀書并運用到實際中來,積極學文化、學先進實用農業科技知識以及衛生保健常識等,讓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得到鍛煉,在實際生活中大顯身手。
第三,著力解決農村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著力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鄉鎮文化站、居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村文化活動室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措施等前提下,使文化資源引向基層的傾斜幅度增加,從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動室的大面積完善為開展點,逐步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對街道等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做到以政府、鄉鎮、村為主要環繞,以家庭為基本對象,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農村文化體系,形成農村公共文化生活服務的系統網絡體系。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戰略,建立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推進城鄉文化建設一體化進程。把城市和農村作為發展共同體,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示范農村建設的責任感。各市地也要積極向下級政府傳導壓力,保障各項制度機制有效運行,進一步做實系統,推動“橫向互動、縱向聯動”常態化。以強化基層黨建為統領,抓產業、易民風,真幫實扶,全力促進貧困戶增收,使農村真的旺起來。抓創新,創新就是生產力,農村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共同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發展機遇,共同探索農村文化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
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建設“美麗鶴城”的重要內容,更是建設“和諧齊齊哈爾、幸福齊齊哈爾”、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的有效途徑。鄧小平同志說:“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社會主義農村的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對處于經濟爬坡過坎時期的齊齊哈爾而言,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切實提升農村人民幸福感的民心工程,是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帶領農村群眾共同走向以新時代為載體的德政工程。保障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助農村群眾解決難題、為群眾増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確保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安定有序?!?〕 真正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讓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使農村生活迸發生機與活力,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真正實現。
〔參 考 文 獻〕
〔1〕楊靖山.新農村建設的思考〔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6:228.
〔2〕王穎.吉林省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8.
〔3〕程宏燕.中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向〔N〕.貴州日報,2019-02-25(011).
〔4〕何強,程敬華.齊齊哈爾農村文化建設:現實困境與路徑重構〔J〕.理論觀察,2018,(03):123.
〔5〕周維現.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
〔6〕張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探索〔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5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版社,2017:313.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