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成
摘 要:在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德育教學占據重要地位,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求,踐行以人為本與德育為先的基本原則,對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加以培養。小學生屬于特殊群體,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基于此,文章將素質教育作為主要研究背景,重點研究并分析學生的德育教學路徑。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教學;路徑
因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偏小,且活潑好動,思想活躍,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會受課程內容理論性過強且嚴肅的影響,制約教學效果的提高。為此,學生德育教學面臨極大挑戰,要想不斷強化德育課程的趣味性,有必要重點研究并分析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教學路徑。
一、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將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關鍵的就是要在學校工作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明確德育教學方向,確保學校內部管理層對教育對象進行深入了解,不斷創新管理思想,嚴格遵循管理道德,實現管理態度、方法以及作風的有效轉變,全面優化管理質量,積極營造和諧化校園環境,為德育管理工作落實奠定堅實基礎[1]。另外,要明確德育教育為教師基本職責,對教師積極性加以調動,確保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實。特別是班主任積極性,因其屬于德育教育骨干,其自身形象以及道德人格均屬于德育力量,所以其思想行為也必然會影響學生德育接受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要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熱情予以調動,積極構建穩定的班主任團隊。與此同時,對其他任課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加以調動,并且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全部任課教師都要主動分擔教育的任務,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知識,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并逐漸內化成強大力量,促進教學和教育的統一化發展。
二、依托創新理念改進德育教學方法
(一)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應用
教育的本質并非是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激勵與喚醒。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始終將教師作為主體,并采用灌注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視野始終局限于教材與課堂內,不利于其個性化發展。而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則不同,教師扮演主導角色,而學生則逐漸回歸課堂主體地位。通過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的運用,即可對學生加以引導并主動思考,保證師生與生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好地感悟。
(二)德育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
德育教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且內容和社會生活存在密切關聯。為此,德育教師有必要對社會熱點給予必要關注并加以分析,主動思考,確保德育教學更具時代性特征[2]。另外,要強調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作用,在創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其生活經驗與感受等。通過組織多元化形式的活動,使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并對其實踐能力加以培養。
(三)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因年齡小且秉性活潑好動,加之德育教學的理論性較強,若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很容易出現枯燥與沉悶的情況。為此,要想全面增強德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景,使其學習興趣被激發。一般情況下,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合理地引入語言、典故或者是故事等,使教學內容更容易理解。通過對直觀性畫面的運用,使得視覺效果得以強化,充分利用音樂方式強化聽覺效果,改善德育課堂教學的氛圍,實現情景交融的目標。
(四)情感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新課標中,“三維”教學目標提出,教育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同樣要強調人格培養的重要性[3]。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教師能夠動情和引情,就會使學生動心。而德育教學內容一般較為嚴肅且抽象,所以教師更應當培養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在情感方面形成共鳴,使其在情感教育中獲益。
三、全面提高教師自我素養水平
在新時期背景下,對人才素質提出了全新要求。貫徹落實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教育思想的更新,以不斷提高教職工整體素質水平。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影響程度較大,且其職業道德也切實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明程度[4]。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全面培養教職工的素質,貫徹并落實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對中外德育教育理論內容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德育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并增強其實踐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學生的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與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就必須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踐行以人為本基本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瓊英.淺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素質教育[J].速讀(上旬),2018(6):233.
[2] 龔慧美.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48.
[3] 鄭小潔.豐富教學角度演繹德育課堂:談小學品德課堂的多角度演繹[J].考試周刊,2019(54):143.
[4] 姚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學的實踐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