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
“教師一肩挑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另一肩挑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和每一個孩子的前程?!边@是我經常對老師說的一句話,也是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學校教育一肩挑著民生,一肩挑著民族,中間擔起對活潑潑生命的栽培,而且生命成長的機會不可重來——身為學校這樣一個系統的掌舵者,我深感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如何兼顧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棟梁之材?尊重和成就學生個體的生命獨特性,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和比較優勢,促進學生自主、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是我的教育追求。近年來,我在學校大力推進課程建設、制度變革以及課堂改進等,創新育人方式,探索個性化教育,幫助每個學生發現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1978年我從師范學校畢業進入中學工作,歷任歷史教師、團委書記、教導處主任、副校長、校長等。歷史專業出身,讓我特別強調教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我曾在開學講話中勉勵學生:“從歷史中我清晰地看到,‘民族落后的背景里,注解的都是血水、汗水和淚水……不能作為標準的創立者、規則的制定者,必將受制于人。”
當下的中美貿易摩擦,其實不僅是貿易的摩擦,背后更是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例如此次美國發難對準中國知識產權,是因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知識產權正在日益取代資源、資本等要素,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力量。毫無疑問,一個民族要想在全球角逐中持續保持優勢,教育必須對人才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時代。
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在經濟轉型的背后,說到底是人才的轉型。人才的轉型背后,是教育的轉型。而教育轉型的背后,是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評價方式的改變與更新。以高中教育為例,高中教育不僅是教育體系中承上啟下的“腰身”,更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的不同個性和才能開始顯現和發展,要思考和選擇今后的發展道路。人的發展是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高中教育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自覺思考并規劃未來的人生,為不同潛能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學生自主、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理想的消失是人類努力失敗的可悲證明?;赝^去,我們的先賢在學校里傾心傳遞智慧;而現在,學校教育的目標變得如此卑微,僅僅是教授一些知識。”對鏡反思,我心有戚戚焉。中國的教育再也不應該圍繞著高考畫圓了,應該思考未來20年、30年后,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提出北京三十五中的育人目標: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中國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具有正義感與責任心、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的創新型人才。
2000年我走上校長崗位,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畢業生的發展情況。遺憾的是,每年有很多高三畢業生在填報志愿時,按照分數和熱度“卡”學校和專業,或者到處聽建議卻沒有自己的想法。有統計表明,中國大學生不喜歡所學專業的比例約為47%。這是巨大的人才浪費!只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是誰、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也就不知道怎樣去規劃人生、實現理想。
針對當前年輕人人生目標設定存在的功利化、自利化傾向,基于中學生發展的特殊需求,我帶領學校提出“志成教育:立志·成人”的教育理念。我認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幫助學生認識、探索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發現真正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確立人生目標,樹立遠大志向,明晰前進方向,提升奮斗動力。
為此,2009年我們將生涯教育引入學校,從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在自我認知、環境探索的基礎上主動進行人生規劃、選擇、決策。生涯課程、學科融入、社團活動等常規渠道之外,我特別注重開展社會實踐,引領學生在實踐中認知自我與社會,思考人生與未來,養成大的格局。例如,盡管面臨經費、安全等種種困難,2012年起我們開展小學段研學旅行,每學期拿出一周帶領學生到全國各地研學,甚至開展境外游學,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行走與體驗中探索和思考,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方向。我校是北京市慈善義工協會的第一個團體會員,鼓勵學生積極投身慈善公益,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尋找人生的價值。
在一個復雜多元的時代,我希望三十五中的學生不只有小情小趣,更要有大情大志;不僅關心眼前和自我發展,也要關心民族和人類的發展。所以,我們利用多種形式請大師進校園、進課堂,用大師的境界提升學生的視界。李大釗是三十五中的建校董事,魯迅三兄弟在北京的舊居位于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校園內,學校成立李大釗研究會和魯迅立人教育研究會,組建“青春”“立人”講研團,開發系列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研究與宣講中主動走近兩位先生,學習他們的大愛大德大情懷。
在這些課程和活動中,學生對未來有了獨立的思考與判斷。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升學時優先考慮專業志向,而不再一味追求名校高薪。一位學生到貴州支教看到當地孩子與北上廣學生的差距后表示:“目睹這一切后,我所能做的也只有更加刻苦學習啦。因為十年后,我們這一代將成為改變這個發展中國家的主力,我們的奮斗能為他們創造出更好的條件,能使人民幸福?!?h3>全面育人,課程深耕實現“五育”互促
2008年1月,我來到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淀的北京三十五中擔任校長。2009年9月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行到北京三十五中調研,在座談會上他提出“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我們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為什么成效還不夠明顯”?作為調研的親歷者,溫家寶總理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深深刺痛了我,我責無旁貸要破解這兩個難題。
課程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課程質量決定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所以我選擇將課程建設作為育人方式變革的核心。以前高中課程的最大問題是模式化、同質性,“口味”和“胃口”不同的學生被迫吃同樣的課程“配餐”。那么,如何讓每個學生吃上適合自己“口味”和“胃口”的課程“套餐”?我認為必須保證課程的豐富性、層次性和選擇性。
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國家會迫切需要某些類型、特質的人才,回應這些需求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我主動整合各界資源開展系列課程改革:2008年開展“二四制”課改,致力培養有偉大的責任心和偉大的創造力的拔尖創新人才;2010年與中科院聯手創辦“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探索科技創新人才成長模式;2012年開發“中美雙文憑國際高中課程”,“中西合璧”培養中國的國際人才;2015年加入北京市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探索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路徑……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特色課程與項目,成就學生個性化發展,服務國家創新發展。由此,也形成了北京三十五中不同于其他學校的多元教育生態。
經過十余年的積淀,著眼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個性的發展,我們逐漸構建起“一體兩翼三層”立體多元的“志成”課程體系:學科核心課程板塊豐富課程的內容和層次,全面奠定學生文化基礎,幫助學生發展優勢學科;個性發展課程板塊包括科技與創新、人文與社會、藝術與審美特色課程,提升學生科技、人文與藝術綜合素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自主發展課程板塊包括生涯與發展、自主社團活動以及綜合社會實踐,組織職業體驗活動、提供選科選課指導、開展研學旅行等,引領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認識社會,自我發現、自主規劃,喚醒潛能、發展優勢。
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不同基礎、不同興趣、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都能獲得自己的發展。近年來,我校學生在科技、藝術、體育、人文等領域的市區乃至全國的競賽和活動中都有突出表現。
無論是培養杰出創新人才還是提升素質教育成效,其實都需要通過個性化教育實現。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能力的培養依賴于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展現,而真正的素質教育必然是個性化教育。
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豐富教育資源供給的基礎上,還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選擇的機會和權利。保證選擇,才能促使學生學會規劃、主動發展,形成學生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發展路徑。基于這樣的思考,在課程資源具有一定豐富性和層次性的基礎上,2013年我提出要在高中推行“走班制”,這在當時屬于比較超前的行為,但我們相信這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也將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經過前期調研、設計和試行,2015年我們在高中部全面推行“走班制”,并以此為核心系統實施“五制”改革:選課走班制是指學科課程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進行分類或分層,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興趣、程度、目標以及升學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按教學班到不同教室走班上課。學部制是指設立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貫制項目學部,以學部為單位組織特色活動、增進師生聯系。“學分制”是指以學分記錄學生成長的軌跡,導引發展的方向?!皩熤啤笔侵该课唤處煋?-10名學生的導師,做學生的學業指導師、心理疏導師、生涯規劃師?!皩W長制”是指由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學長,以自身經驗幫助學弟學妹適應高中生活、分享成長經歷。
實踐證明,通過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團體、教師(導師)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的寬度和高度得到拓展,學習方式呈現多樣化和高效性,課題研究和獲獎成就等不再只屬于少數學生。自主選擇的過程,也幫助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規劃,學會選擇、學會負責,找到屬于自己的跑道。
我非常高興地看到,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的高中教育改革重點正是北京三十五中十余年來的努力方向。當然,我們在育人方式改革方面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推進,例如課堂教學如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繼續上下求索。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 施久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