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芬
摘要:新課程更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狀況,旨在開發每個學生擅長的方面,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環節、作業設計、指導訓練、評價展示等環節進行分層設計,為每個學生創造提高自我和突破自我的平臺和機會。
關鍵詞:小學美術;分層教學;必要性;可行性;因材施教
宋代著名教育學家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身擅長的方面,教育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潛力,提高自信,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不同的學生對于美術有著不同的感覺,有些同學認為美術是一種沉默的“藝術”,用色彩和線條勾勒出創作者的感情是一種非常愜意的表達。但是有些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需要教師推動他們去學習,這就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和興趣點,分層教學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一、小學美術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一)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長期以來,中國的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不夠重視的地位,看重技能傳授輕視藝術表達一直是制約藝術教育前進的重要因素之一。后來對美術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教育方式的不斷探索,美術教育與哲學、教育心理學等相互滲透,人們漸漸懂得美術在一個人成長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導致的應試觀念使得美術教育的發展仍然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美術教育過程中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對學生的尊重,不僅壓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得學生的創作興趣大打折扣。美術課倡導的自由藝術創作的理念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二)小學美術實施分層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知識,知識結構逐漸層次化。首先,學生們對知識的需求不斷變大,通過補課,學生們的知識量已經遠遠超過課堂老師們所教授的量。其次,有些學生沒有參加課余補課,而是按部就班跟著老師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第三,部分學生跟不上老師課堂講授,反應比較遲緩。最后,個別學生的興趣不在課堂上。
二、探索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學生的自身分層
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這類似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并不意味著用學生考試分數的多少來進行區分,而是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比如說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很有繪畫天賦,因此可以進行適當的培訓,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接受能力等進行分層次劃分,這就意味著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要兼具柔性。我們可以采用物流庫存管理中的A、B、C分類法,把學生分為三類。A類學生,較為聰明,學習能力強,基礎較為扎實。B類學生,接受能力一般,但是學習刻苦,有一定的學習能力。C類學生,學習能力差,學習積極性不夠或者厭惡學習。當然,這種分層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會根據他們的平時表現而隨時變化。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設定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育將教學大綱作為確立教學目標的參照,卻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分層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差異設立切實可行的目標,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設定創新目標,能力中等的學生設定發展目標,而能力不高的學生則設定基礎目標,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中都得到能力提升。
例如:小學美術參考書蘇教版三年級上的《水墨畫動物》一課中,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定不同目標,繪畫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要掌握濃淡清重的畫法,對水墨畫的工具熟識即可;中等層次的學生要能夠臨摹教師備課的作品或書本上的動物,作品相似即可;而對于繪畫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出自我創作要求,給出動物的照片或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選用適合的技法表現各種動物的特點。比如可以選用渴筆的畫法畫出野豬身上硬硬的刺刺的毛;用含水較多的大筆可以畫出河馬濕潤的皮膚……不需要刻意關注不同學生繪畫水平的高低,而是要確保實現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環節的分層制定
美術教學應該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調整課堂內容,便于讓更多的學生去接受基礎的知識。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老師和學生要經常進行互動,一般來說,提問是最適用的交流方式。因此提問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智力程度提出難易適中的題目,讓學生積極的與教師產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對美術學習興趣。在課堂提問中,可以讓層次低的學生回答一些較為直觀的問題;中等層次的學生回答需要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的問題;悟性高的學生,提問可以具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學生作業的分層設計
美術作業是美術課堂的一種延續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課后繼續強化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繪畫技能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更大的進步。在布置美術作業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既能讓高水平的學生動腦思考又不至于讓低層次的學生太為難的作業,保證作業有彈性空間,能夠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繪畫能力。
比如小學美術蘇教版課本三年級上《形形色色的人》一課中,給出的教學目標就是了解了解各式各樣的人群,掌握人物的特征,讓學生用繪畫形式表現形形色色的人物造型。該課按分層教學的目標設定如下:低層次的學生能簡單畫出人的頭部、身體、四肢,添加五官,加上簡單的發型和衣物裝飾即可。中等層次的學生要求在人體結構的基礎上表現出人物的不同特點:體型(高、矮、胖、瘦),服飾(職業服飾、民族服飾),年齡(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特點,并可以進行一定的細化、美化。能力強的同學要求達到形似甚至神似,或者作品的創意很獨特等。
(五)指導訓練的分層
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巡視和針對化指導,多關注中等、低層次的學生。對低層次學生,盡可能單獨輔導并幫助修改,確保完成基本學習任務,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繪畫成果。對中等層次的學生要積極引導他們努力提升自己,表揚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提升空間。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則要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美術知識,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引導他們用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創作作品,如書法、手工、陶藝……,使學生能重視自身審美素質的培養。
總而言之,分類對學生進行美術指導的時候,要兼顧優生與差生的差距,確保優生提高的同時也要讓后進生及時消化吸收知識點。
(六)評價標準的分層
美術評價不是一維的,從不同角度,對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維度的評價、教育心理學認為:正確的評價是基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評價準則,能夠激發學生不斷前進,突破自我獲得全面提升。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時,要考慮學生的作品參與度、構思創意、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給出評定,不能直接否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喪失創作興趣,打擊學生的心理;也不能全面肯定,讓學生自滿,裹足不前;而是應該從客觀的角度,給出評定,學生的作品是否有進步,在哪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如何能獲得更大的進步,教師在提出肯定和否定的同時,也要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建議,讓學生在鼓勵中明白仍有不足,然后能夠根據教師的建議更努力發展自己。
通過分層教學,使學生真正走進美術世界,了解美術的表達方式。學生不但喜歡上美術課,而且愛提問,愛請教,他們的繪畫水平、美術課成績以及其他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分層教學的開展給了學生自信,讓學生在鼓勵中獲得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李業榮.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理念[J].成功·教育,2012,11.
[2]潘超群.尊重兒童差異 實施分層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