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教育以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能培育為主,對學生基礎素養的系統培育相對較少。因此學生的基礎素養層次不一,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素養薄弱、心理情感素養弱化、職業基礎素養不足。教育者需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營造思想政治文化氛圍,引導學生積極管理情緒情感,培育成熟的情感素養,為職業基礎素養的培育奠定情感基礎,使學生擺脫自我迷惑、自我摸索、自我否定的困境,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素養培育認同感。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生 基礎素養
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堅持需求導向,大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職業技能、通用職業素質和求職能力等綜合性培訓。大學生是接續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高職院校擔負著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成長在大量“信息涌入”的復雜環境,接收著網絡輿論、經濟策略、社會發展、國際局勢的繁雜信息,這不僅加速了學生了解事物的步伐,也加劇了學生對事物看法的內在沖突和矛盾。在校園通向社會的十字路口,學生會遇到各種困頓和困惑。學校是培育學生素養的重要環境之一,學生所具備的素養是其與社會“溝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溝通”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社會,從而了解社會,緩釋自己的困惑。
一、學生基礎素養現狀
(一)思想政治素養薄弱
在“網絡游戲、全民直播、網紅帶貨”的“網絡文化”背景下,學生對網絡新興事物和衍生產品的興趣和投入越來越高,對政治文化、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的了解和學習相對較少。雖然學校開設了思想政治、歷史文化等課程,開展了各類思想政治活動,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有“被迫”學習和參與的情緒,因此難以達到課程和活動的效果。
有學生認為,這類課程和活動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自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上面,更希望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上。“申請入黨”是進入大學后學生普遍會“參與”的一件事情,也是不會讓他們表現出“厭煩”情緒的事情之一,并且在大學期間學生會“樂此不疲”地一次次遞交申請。“申請入黨”是一件積極正面的事情,但大部分申請書的內容大多“千篇一律”,甚至出現“雷同”的情況,這不僅反映出學生沒有從申請行為上重視入黨,也反映出學生沒有真正領會“思想上入黨”的內涵。學生對黨組織的歷史和理論知之甚少,不會主動和自愿地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出現個人成長的“功利化”現象。學生對于自身成長、社會建設、國家發展的認識出現模糊和斷裂的情況。
(二)心理情感素養弱化
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時間和生活被“加快和提速”,學生成長的環境也會隨著出現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的心理必然出現波動,但波動的幅度和恢復穩定的時間長短卻視人的心理調試能力而定。“00年”前后的大學生成長于計算機網絡時代,不僅可以快速地接觸到各種信息,也會經歷各種信息“沖擊”頭腦。有時,學生擬定的目標、實施的行為會粘附網絡色彩也反映出學生對網絡出現“模仿和依賴”心理,也反映出學生自我穩定心理的塑造能力不足。
大學生活雖也是校園生活的集合,但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還是有較大的差異。進入大學前,學生處于熟悉的家鄉環境,不僅在空間上有地理位置的熟悉感,而且在心理上有親近事物的安全感。進入大學后,學生“被暫離”了一直以來自我熟悉的成長環境,學生必須獨自處理發生的各種事情。在新環境里,當學生對于發生的一些事情產生自己無法掌控的無力感時,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會出現環境排斥和情感落差現象。但有些學生無法及時在心理和情感上做出調整,環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感就會無法紓解。而接踵而至的宿舍矛盾、人際關系沖突、學業困難等問題,會進一步加劇學生的心理防線“潰敗”。
(三)職業基礎素養不足
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專業課程環境中,學校提倡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但相對于基礎素養來說,學生比較重視專業知識能力的學習和獲取,對基礎素養的培育相對不足。當沒有穩定的心理預期時,學生易于放棄短期內看不到結果的事物,會陷入“急功近利”的心理循環,注重獲取利益快捷明顯的事物。
為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學校開設了一學年的公益勞動課程。雖然學生能基本堅持一整年公益勞動,但勞動中出現的一些現象:搭便車現象、勞動參與意識薄弱、勞動效益遞減,反映出學生對勞動缺乏耐心、敬畏之心,也體現了學生自身的勞動素養不足。校園活動是提供學生鍛煉和展示自我的平臺之一,一項活動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具備某一項能力或某幾項能力。如在學生的校園模擬面試中,學生自己制作的簡歷出現錯字、標點符號缺失、線條錯位、排版混亂等問題,對辦公等基礎軟件的學習和運用相對缺乏。
二、基礎素養培育現狀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不足
學校像一個小型培育室,學校教育者和學生是這個培育室的培育者,基礎素養是一顆小樹苗。當教育者或學生中的任意一位疏忽小樹苗的成長看護,育苗的過程就不會完整和順利。學校教育者和學生易于忽略學生也可以培育主體,“執著于”單向地傳遞信息和組織活動。但學生對于思想類活動或課程的參與僅僅停留于活動本身或活動現場,不主動查閱與活動相關的資料,不主動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只是被動地完成“參與”這個過程,難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學校和學生的重心也偏向于對職業技能的培育。技能競賽、專業實訓、現場實操等專業訓練和教育營造出濃厚的職業技能教育氛圍。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上越來越被重視,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欠缺的問題,缺少校園思想政治文化的宣傳和氛圍營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默認為界定為思想政治老師或學生工作者的工作。盡管開展了相關的學生活動,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而對技能競賽、技能比賽等活動的熱情則居高不下。
(二)情感引導和管理不足
大學生處于情感變化的高度發展期和沖突期,對于各種問題的情感體驗更加敏感和迅速。雖然學校按照實際要求和架構設立了心理健康中心,但相對來說,學校教育更為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與職業技能的培育,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和管理不足。
當情緒、情感與內在思想、價值沖突時,學生會采取某些方式或行為來輸出情緒,其采取的方式或行為可反映出學生對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反映出學生的內在思想和價值取向。學生負面情緒來源各種各樣,宿舍矛盾、人際關系沖突、學業困難、家庭問題、挫折應對等,這會使學生處于緊張、壓迫、焦慮的情緒體驗中。當沒有正確的情感輸出和引導時,這種不良情緒會“反噬”學生,甚至“傷害”學生。學校事務繁雜,盡管有“分門別類”,但是真正與學生接觸的教育者大部分是任課老師、班導師、學生工作者,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完成日常工作,維持日常教學和穩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時間就會減少。沒有足夠的情感交流時間,學生一般不會向教育者傾訴自己的情緒情感。
(三)學生自我定位不清晰
當沒有職業體驗和專業社會經歷時,學生很難感受到社會壓力和時間緊迫感。學生對職業和社會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會停留于書本、網絡、短期兼職之中,這不僅影響他們對大學生活的規劃,也影響他們對自我的認識。
網絡直播、網絡游戲、校外兼職等看似“快速、發展、高回報”的事物,會“干擾”“涉世不深”的學生對事物本質的判斷和剖析。對事物的認識影響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自我認識影響自我定位。學生迷失于“社會迷霧”中,努力付出最終沒有達得自己最初的預想效果,這會使學生對自我認識和定位產生懷疑,“推翻”學生的既定認識,或者使學生對社會認可產生懷疑。對自我定位不準時,學生會陷入培育哪些素養的“漩渦”,即使每天看似“忙碌充實”,卻并沒有進行針對性的自我基礎素養培育。
三、全面培育學生基礎素質
(一)加強思想政治素養培育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圍塑造,如校園內思想政治宣傳、課堂上思想政治文化傳授、宿舍區思想政治文化環境塑造等,全方位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貫穿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過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策劃和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自發自覺地培育思想政治素養。校園文化活動種類多樣,將思想價值引領內嵌于活動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生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做好這項工作也為順利開展學生工作提供了保障。加強思想政治品牌活動的宣傳力和影響力,利用如“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黨章知識競賽、中華經典誦讀、紅色電影”等學生喜愛參與的品牌活動培育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活動組織感和參與感,從而強化學生對思想政治文化的感受力。
(二)重視情感素養培育
成熟穩定的情感有利于形成正面積極的情緒和狀態,這有助于學生在遇到情緒困惑和沖突時能較為冷靜地辨別和處理,為必要的對話溝通創設了條件,從而為及時排解負面情緒打開窗口。學生生活在 “漫天蓋地”的網絡信息時代,重視學生情感素養培育有助于抵御網絡信息對學生情緒“傳染”的風險。情感素養培育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情緒紓解和情緒管理,積極應對面臨的“價值取向沖突、現實困頓、個性共性統一”等新問題。學校可開設情感素養課程,傳授專業的情感分析、紓解、管理等知識,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自己的情緒素養培育系統。在溫馨的情感教育氛圍里,耐心鼓勵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通過面對面談心談話觀察和感受學生的情緒變化,與學生一起厘清心理困惑,緩釋學生的情緒困擾和痛苦。談話之后,建立學生“情緒管理”個人專屬檔案,及時跟進學生情緒動態,進行定期的情感素養培育反饋。同時,開展切合學生實際的情感主題活動,如人際關系處理、宿舍和諧關系營造、戀愛情感困惑等,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情感觀,培育健康向上的情感素養。
(三)強化職業基礎素養培育
職業基礎素養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石。職業基礎素養不扎實,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而且會影響學生獲得自我認可和自我認同。職業基礎素養也是檢驗學生職業態度和職業定位的試金石,強化學生職業基礎能力培育有助于筑牢職業能力根基,有助于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學校可進一步加強職業基礎素養的鍛造和訓練,如職業勞動素養、辦公軟件能力、職業禮儀、職業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等,逐漸建立全面、系統的職業基礎素養培育體系。同時,建立學生職業素養跟進檔案,在入校培育和離校實踐過程中,通過職業體驗和實踐,修正和完善職業基礎培育體系。基礎素養培育是一個積累性、長期性的過程,學校教育者也需加強自身素養的提升,從而更加全面地引導學生認識其重要性,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
四、結語
高職院校是傳授知識和傳播文化的主流陣地,培育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進行社會體驗和實踐前,學生缺少較為專業的職業體驗和職業經歷,在學習上容易陷入迷茫或者缺乏針對性,但高職院校為學生架起了一座學生與社會“溝通碰撞”的橋梁。通過“溝通碰撞”,學生可以了解社會對接班人的素養要求,尤其基礎素養是“敲開”社會“大門”的通行證。大學,高職院校,不僅僅是培育技能精湛的技術人,也應培育基礎素養純厚的匠心人。學生基礎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快速發展,人們也會面臨各種新的問題和困境。在培育學生基礎素養的同時,學校也應重視教育者的教師素養的鞏固和提升,為培育學生基礎素養奠定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勁平.“實踐育人”視域下職業學校學生素養培育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35).
[2] 王美君,顧鑾齋.論國際視野中的教師核心素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3] 李志厚.論適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導刊,2019(1).
[4] 黃鑫.“素質本位”視域下的高職學生素養教育——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5).
[5] 王娟麗.基于“素質冰山理論”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素養探析[J].科技視界,2019(2).
作者簡介:李燕(1989-),女,湖北咸寧人,研究實習員,單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