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摘 要:近年來,女性出行遇害事件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線,網絡上對女性安全問題的關注也在不斷上升。從社會失范理論的角度出發,對青年女性失聯現狀進行了解,分析導致青年女性失聯遇害的原因、危害,對如何防治女性外出失聯遇害提出對策,青年女性及其家庭、政府部門、社會需合力來有效防控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關鍵詞:青年女性;失聯;社會失范
一、引 言
近年來,我國各地多次發生青年女性失聯事件。據法制晚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4年8月9日至9月13日,19名年輕女子失聯,其中有6人遭遇犯罪分子侵害甚至被殺害;2015年9月,廣州10天內發生3起女大學生失聯事件,其中有1名女生遇害;2016年2月,河南某高校女生景某獨自從同學家返程途中慘遭殺害;2017年12月14日,四川樂山女教師傍晚在嘉州綠心公園跑步時被殘忍殺害;2018年5月5日,空姐李某在執行完航班后,在鄭州航空港區通過滴滴叫了一輛車趕往市里,結果慘遭司機殺害……[1]失聯事件不僅給當事人帶來嚴重的傷害,也對整個社會造成了恐慌。“失范”是理想目標和實現手段之間的背離,社會成員的行為缺乏明確的社會規范約束,人們會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本文基于近年來發生的女性失聯事件,從社會失范理論角度來歸納出該類事件的原因、特征、危害,從多個主體出發,探討應對策略。
二、青年女性失聯事件分析
(一) 近年來青年女性失聯現狀
2014年8月以來,青年女性失聯遇害事件頻頻發生。將2014年至2018年底間的一些重大女性失聯事件進行統計,收集了15個真實案例。
從以上15個真實案例可以看出,青年女性失聯事件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的人生使女性身心面臨威脅,社會各方應該引起極大關注,從多方面實施策略,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二) 青年女性失聯案件歸因分析
1、自身角度
(1)生理處于弱勢,易成為被攻擊對象
在生理特征方面,男性普遍比女性強壯,研究表明男性攻擊行為多于女性,更具有暴力傾向。[2]由此看,女性受到傷害的危險性大于男性,受到暴力襲擊并且失聯遇害的女性要多于男性。當女性單獨外出時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在遇到危險時逃脫的可能性較小。
(2) 自我保護與防范意識薄弱
失聯事件中的青年女性對外界社會環境缺乏足夠認識,日常交往行為缺乏被害警覺性。[3]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女性更容易相信他人,對危險的認知程度低。序號1中的女孩高渝輕易相信他人而搭錯車,沒有確認好信息;序號8與序號10的女孩在會見網友的過程中遭遇傷害,輕易相信網友。
2、 社會環境角度
(1)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不完善,社會治安管理不力
由于網約車平臺的管理不當,一些有機可乘的人員混入其中,對乘車安全造成威脅。2018年5月和8月發生的兩起滴滴順風車事件,受害的兩名女性均被強奸和被殺身亡,一度讓大眾對網約車心生恐懼。此外,非法運營的黑車普遍存在,使得“黑車”車主犯罪率呈上升趨勢,“黑車”強攬旅客、敲詐勒索、謀財害命事件頻發,造成嚴重危害。[4]
(2)人口比例失衡,男性多于女性,存在潛在風險
據調查,我國2018年人口達到13.9008億人,其中男性71137萬人,女性67871萬人。[5]男女性別失衡,潛在意味著有很多男性會面臨找不到婚戀對象的情況,可能潛在誘發犯罪事件。序號3、5、14、15的案件中女性均遭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且犯罪分子大多是單身的青年男性。從人口性別比的角度看,男性人數大大多于女性在某種程度上給青年女性出行安全帶來潛在的危險,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3)學校缺乏系統化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
失聯受害者中女大學生占到很大的比例,她們在學校沒有接受專門的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護方法,社會上對女性自我保護的宣傳也比較少。序號12女教師跑步遇害案中,當時犯罪嫌疑人準備跑開時,被搶后的王某欣高聲說要去報警抓他。之后李某返身回來,與王某欣搏斗,用石頭將其殺害。在此案件中,女教師本可以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她卻激怒犯罪分子導致被害。
(4)施暴者一方不健全的人格及不正當需求
1、搶奪錢財
序號為2、4、6、9、12的案件,犯罪分子均因經濟拮據或賭博輸錢而起了搶劫的歹意。這類案件往往是事先謀劃好的,犯罪分子企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錢財,而在兩者的爭執中,犯罪分子常常會被激怒,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后果。
2、見色起意
序號為3、5、11、13、14、15的案件中,青年女性受害者被檢查出均遭到犯罪分子的強奸和侵害。不法分子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欲望,他們往往不擇手段,來傷害單獨走路或者單獨乘車的青年女性。
3、傳銷或拐賣女性
在序號8的案件中,女孩見網友卻誤入傳銷陷阱。傳銷是目前我國大量存在的一種非法行為,通過金錢誘惑個人加入傳銷組織來進一步欺騙其他人。一些青年女孩可能由于沒有找到工作或缺錢而被騙。
(5) 媒體集中報道,犯罪分子進行模仿
大量報道給社會中潛在的不法分子提供了一種示范效應。[6]新聞報道對青年女性失聯事件的犯罪手法進行詳細逼真的描述,使一些人受到啟發,進而模仿。序號6案件,受害者是被一名15歲的未成年人搶劫并用石塊砸死的。15歲的少年本該在學校學習,但由于外出打工經濟拮據產生搶劫的行為,這種行為肯定是模仿而來。
三、防范青年女性失聯的對策探討
(一)自身角度
1、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不要進入易被害時間、空間,不單獨夜行,不乘坐黑車,不輕易相信陌生人。女性在外出時一定要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警惕。青年女性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被害現象以及預防被害的對策,掌握一些防范知識,減少被害的可能性。
2、提高自身防范技能
遇到危險時不能盲目反抗;保持冷靜的情緒,仔細觀察周圍環境,記住犯罪人的特征,抓住機會向外求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習一些跆拳道、防身術等。保證生命安全,尋找外界的幫助,如指定路邊的一人來幫助你。
(二)政府角度
1、完善立法,加大對失聯犯罪的打擊力度
政府應當完善法律體系,從法律層面保障青年女性的權益。對一些情節嚴重的犯罪分子嚴加處理,給其他有動機的人員以震懾。公安民警在相對隱蔽的地方設置治安崗亭,安裝監控系統,加大高危人群的信息采集,做好記錄。
2、推進普法教育與宣傳,建設法治社會
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使公民依法辦事。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進行輿論導向,搭建法治教育宣傳平臺,提供法律教育。在各個社區、街道宣傳欄里張貼一些普法知識的海報、圖片,進行法律宣傳講座,讓居民懂法守法,同時使他們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
3、加大公共交通體系管理,提升準入門檻
上述的青年女性失聯案件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黑車、出租車、網絡約車司機見色起意、搶劫引起的。政府部門需要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嚴格準入門檻,加強對公共交通參與者的監督管理,建設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對黑車現象,要嚴厲打擊,規范好出行環境。
(三)社會角度
1、正確發揮媒體職能作用,適度輿論
媒體和有關部門對青年女性失聯現象有所關注,會有助于提高女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應發揮好媒體的宣傳作用。但媒體輿論的關注應該保持適度,過度渲染會引起社會恐慌,也可能助長犯罪分子的模仿,提供示范效應。媒體應該實事求是地報道相關信息,不要過度渲染。
2、學校和家庭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犯罪分子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其不良的家庭環境及教育有關系,學校及家庭方面在青少年早期應該重視子女的思想素質教育,使其培養健康向上的人格,將犯罪因素早早地杜絕。社區和高校可以發展專門的社會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在社區,對不良環境家庭進行輔導幫助,教父母學習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以及培養優良家庭環境的方法,使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就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素養。在高校,可以設置安全教育課堂,安全演習等活動,幫助提高青年女性的防御意識和能力。
四、 小結
本課題選取社會失范理論的視角來對近年來多發的青年女性失聯案件進行歸因分析。加強女性被害預防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從根源減少這類問題的發生目前還面臨重重挑戰。青年女性個人、家庭、政府部門及社會各方主體需要共同采取措施應對。
[參考文獻]
[1]雷連莉.論女性被害原因及預防-以日常活動理論為視角[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9月
[2]萬凌云.從女大學生失聯報道看媒介社會責任[J].中國報業 2015年7月
[3]李碩 于鳳春.從失聯時間看大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11月
[4]張施斌.女大學生失聯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5]雷連莉.論女性被害原因及預防-以日常活動理論為視角[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9月,第19卷 第5期
[6]甄嶸嶸 劉宇馳 黑色“八月劫”———由 2014 年 8 月多起失聯女大學生案件引發的警示性思考[J].法制博覽 2015.02(下)
[7]2018年中國男女比例數據報告 中國男女人口比例現狀_靈核網-國內外行業市場綜合研究報告 http://www.ldhxcn.com/shuju/dashuju/2018/0529/47769.html
[8]項盼 梁曉瑩.熱點事件的“井噴式”報道現象——以女大學生失聯遇害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15年第5期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