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萍
摘 要: 司法公正與新聞輿論監督之間真實存在著統一與矛盾。如何把握好兩者的辯證關系,協調兩者之間的發展,對于健全我國司法制度,實現司法公正與審判獨立,才保證司法活動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司法公正;司法活動
一、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媒體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重要的作用,并且已滲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司法公正關系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司法活動也自然成為了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
(一)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干擾
“媒體審判”是新聞輿論監督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國家,“媒體審判”出現是源于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團制度。在法院審理案件的時候,法官只對案件的適用問題作出判斷,案件的事實判斷則是交給由各個行業的代表組成的陪審團負責,陪審團的代表們幾乎不懂法律,對于案件的審理是基于個人的經驗和基本的道德,大量具有傾向性主觀性的報道,會給陪審團的案件判決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是“媒體審判”的由來。在中國,新聞媒體對這某案曾經這樣發表過文章;一定要看到女貪官的下場。在法院沒有判決之前,蔣艷萍是否是“貪官”,并不能確定,媒體就這樣給嫌疑人定上“貪官”的罪名,是否這只是一種簡單的侵權報道?我國推行無罪推定,在法院沒有判決之前對任何人都是無罪推定,新聞媒體哪來的權利對嫌疑人進行定罪,這無不是對司法公正的干擾,對司法活動進行的阻礙。
(二)審判獨立對新聞輿論監督的排斥
審判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機關必須依照法律執行,依照法定程序獨立行使權利,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涉。首先,新聞媒體對司法案件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不當的報道和評論一定程度沖擊了審判獨立。新聞輿論監督是出自于人內心的感情和道德標準,并沒有嚴格的認定標準,并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然而審判獨立是法律上的公平公正,是以一定證據事實為基礎的,具有權威性。其次,新聞媒體對司法裁決也有一定的影響。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屬于不同性質的,新聞媒體在報道司法活動的時候難免會具有主觀傾向性,與法院的判決會有沖突,對某些案件的錯誤報道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最后,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為了避免報道不利于公開審判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限制,也引起了兩者的矛盾。
二、如何協調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建立良性互動機制
(一)建立健全新聞輿論監督的相關立法
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比較雜亂含糊,沒有相關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去規范新聞輿論監督的各種行為。只有憲法規定的一些原則性規定,司法解釋關于新聞侵權方面的一些規定,及一些相關的法律文件但效力太低,適用范圍也是有限的,這些根本不能對新聞輿論監督的主體、對象、監督方式、權利義務等進行全方位的保護。目前西方大多數國家都新聞媒體早就發展起來,有關這方面的立法也比較完善,是基于保護新聞輿論的自由的基礎上,對于新聞媒體監督司法活動的自由加以限制,不妨礙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實現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平衡。
完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制定相關的新聞法規。眾觀國外的新聞輿論監督的立法狀況,結合我國復雜的社會問題以及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制定出相關的新聞法規來有效管理新聞輿論監督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強新聞媒體的行業自律,提高專業素質
建立新聞媒體的行業自律機構,自律就是進行自我約束,對主體的行為進行約束,自律比他律更具有效率性,新聞媒體進行自律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自律的專業標準就是各種新聞道德規范和標準,新聞媒體人員在工作時,要嚴格受到法律的約束和相關部門的管理,不能隨意編造事實,遵守一定的道德標準,加上自身的自律性,會讓新聞媒體這個組織成為民眾表達監督意見的有效渠道,既能保證民眾參與民主監督,又能相關部門接受民主監督,更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建設法治社會。
提高行業素質。新聞媒體工作者是新聞輿論監督的執行者,新聞媒體的構成主體,擔負著客觀真實報道事實真相,發現以及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公布于眾。現各行業的工作者有較高的知識能力和專業素質,新聞媒體工作者更應具有高尚的專業素質和很高的法律素質,并在進行新聞活動的時候應該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謹記新聞的真實性,而且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養以及專業素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結 語
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并不是對立的,新聞輿論監督促進司公正,司法公正需要新聞輿論監督,要清楚的認識兩者間產生矛盾的原因,并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合理的規劃它們運轉的界限,明確各自的職責權限,由此探索出既能發揮新聞輿論監督自身作用,又能促進司法公正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趙冰.輿論監督入法[J].中國經濟周刊,2004(4).
[2]雷群安,陸國東.司法公正與輿論關系辨[J].法制與經濟,2009(197).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