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
(江西省吉安縣實驗小學,江西 吉安 343100)
古詩詞歌曲通過詩、曲、聲表達情感,既有幾千年的傳統音樂文化積淀,又融合了現代音樂元素,因此音樂文化意蘊深厚,民族風格鮮明,時代特色凸顯。如何輕松快樂的學習古詩詞歌曲,實現古詩詞歌曲的古風新韻,是值得音樂教師值得深思和探討的。
針對小學生的學情特點,筆者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古詩詞教學。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好奇,模仿力強,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采用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而古詩詞有自然的音韻美和節奏,適合吟誦,朗朗上口。
古詩詞歌曲一定有古風古韻,吟詠歌詞要符合古詩詞的意境,通過節奏表現出古詩詞的韻律美。而朗誦單單是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念,并不能準確而深刻的表達古詩詞的全部精神,要是有一定節奏感,規律地念。根據古漢語的發音特點,字音有四種聲調:平、上、去、入,這四種聲調又分成平仄兩類,上、去、入為仄聲,平生則是一個平調。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靜夜思》為例,按照吟詠的節奏是這樣讀的: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每一句平仄聲不同,字音的長短強弱不同,按聲調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奏,平聲字延長,仄聲字可以處理的短一些。第一、三、四句最后一個字都是平聲字可以長讀,詩中“月”是入聲字,需要讀得短處而有力。只有這樣吟詠才能加深這首鄉愁詩的意境領會,引起學生的想象,回味無窮。
小學歌唱教學對學生的演唱能力要求是聲音自然、有表情,和諧統一。老師們總是要求孩子們“聲音從眉心發出,清晰而有感情”。這和吟詠誦讀的要求不謀而合,誦讀時發音準確,字正腔圓,聲音飽滿、圓潤。在音樂課堂日常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通過吟詠的咬字要求適當對學生演唱的咬字進行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吐字習慣,感受漢語的音樂之美。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憶江南》一曲,歌曲里有大量的一字多音,歌曲的曲調婉轉細膩,如果不進行有效地歌唱咬字的行腔指導,學生就很難把握出歌曲的旋律之美,必然感受不到歌曲當中意境美。
兒童古詩詞歌曲大多數是中國五聲調式,旋律親切委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梢杂娩撉贋楣旁娫~彈奏旋律,學生反復吟唱旋律,是讓學生感受古韻新曲的最好方法。旋律讓古詩詞插上了翅膀,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也豐富了歌曲教學。

旋律這朵紅花也要綠葉襯。在伴奏配器上,可以運用大量的民族樂器在課堂中進行伴奏。不僅讓孩子們便于接受,而且更直觀的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如《村居》一曲中,可以用竹笛的相伴,凸顯江南絲絲細雨、青青綠樹、潺潺河流,一個放牛娃在牛背上吹笛歸家的場景,用民族樂器把詩人怡然自得的心情詮釋得栩栩如生。從吟詠到演唱,再到欣賞,強烈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
古人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加入古代詩詞吟詠時特有的肢體動作,讓孩子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古詩詞帶來的古樸韻味和時空變幻的體驗。又或者讓學生表演展示學習成果時,進行歌曲動作的創編,師生共同完成設計,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性,感受古詩蘊含的內容。
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如:在課前選擇播放古琴曲,通過聆聽,營造古韻悠長的意境,在聽覺上先入為主,立刻進入到幾百年前的遠古時期,為理解歌曲埋下伏筆。又如:在上課前,讓學生模仿古時私塾的先生、弟子互相稱呼?;卮鹜戤吅螅處熆梢员?,面向學生問候:弟子好,學生則模仿教師做呼應:先生好!通過上課特有的問候方式,再現古代師生問候的交流情景,從而使學生立刻進入古風古韻的意境,直觀的理解古詩詞歌曲所刻畫的音樂形象。
古詩詞歌曲是詩與樂的完美結合,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能讓中國的孩子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人之初”的階段依靠音樂提高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