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STEM課程越來越受學校和教師的青睞。然而反觀目前STEM課程的實施情況,課程教學理念不清、課程教學空間不足、課程教學內容不當、教師素質不高等問題比較普遍。對此,課程的管理者和實踐者應更新課程教學理念,重視課程基礎條件建設,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并重視教師隊伍的打造。
【關鍵詞】STEM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65-0045-04
【作者簡介】潘德順,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民路小學(江蘇豐縣,221700)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江蘇省名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江蘇省中小學教科研先進教師。
STEM課程是一種綜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知識,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課程。由于我國的小學STEM課程起步比較晚,課程建設經驗不足,因而在課程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容易忽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站在核心素養培養的立場上來審視和建設STEM課程。
一、小學STEM課程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理念不清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啟蒙期”,該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將會影響后期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且必須順應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同時需要對課程教學進行合理變革。同理,為了發揮STEM課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也需要科學地制定課程教學方案。然而,在當下的STEM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常采用灌輸的方式,不遺余力地為學生介紹STEM課程中的內容,但他們沒有在教學中有效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同時也無益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許多教師在開展STEM課程教學時,依舊采用班級授課制,而班級授課制對于教授系統性的知識能起到較好的作用,但用于STEM課程則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創造潛能的發揮。
(二)課程教學空間不足
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STEM課程會涉及許多技術性和專業性比較強的內容,需要借助一些專業的儀器和設備方可順利開展相關內容的教學。但由于教學資金或教學條件等的限制,我國許多地區的小學還沒有配備比較完備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地區STEM課程教學的效果。此外,在許多地區的小學STEM課程教學中,教師常常只講解部分內容,對于教學儀器設備要求比較高的內容則直接跳過,這顯然是不可取的,也會阻礙STEM課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作用的發揮。
(三)課程教學內容不當
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下,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及能力水平為依據,科學地編制課程內容。然而,在當下的小學STEM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會直接按照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解相關內容,而不是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為學生選擇適宜他們的STEM課程內容,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盲目性比較大,且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更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教師素質不高
由于STEM課程起步晚、時間短,所以許多授課教師對這門課程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此外,STEM課程中有不少技術性比較強的內容,這對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現實情況是,不少教師缺乏相關技術知識儲備,這對STEM課程的實施有著不利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解決小學STEM課程教學問題的對策
(一)加快更新課程教學理念,奠定課程教學基礎
為順利開展STEM課程教學,并有效發揮STEM課程在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實踐者須更新STEM課程教學理念,同時還要結合STEM課程的特征,創新STEM課程的實施形式與途徑。
1.合理利用固定班級授課模式與分層走班授課模式。
分層走班授課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實施形式,其同固定班級授課模式各有優劣。在STEM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項目靈活選用這兩種形式,如此才能一方面豐富課程教學形式,消解固定班級授課模式所帶來的授課枯燥感;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生命科學領域的STEM項目,如引導學生探索植物生長的奧秘或研究昆蟲的生活習性等,因觀察周期較長,就比較適合采用固定班級授課模式;對于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項目,也同樣適宜采用固定班級授課模式。而對于電子課程、3D打印課程、機器人或者航模、船模、車模等創意模型類項目,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分層走班授課模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創造欲以及求知欲,從而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
2.將STEM課程納入小學課表中。
為了在小學階段順利開展STEM課程,學校要將STEM課程納入總課表中,每周定期開設STEM課程,且每節課的時間要設置在1小時及以上,確保STEM課程有充足的教學時間。而對于真實情境中的STEM項目,要給予更長的時間。例如:在荒島逃生這個STEM項目的學習中,學生需要自行設計荒島逃生的工具,需要進行問題分析以及方案設計,到最后需要制作不同功能與形狀的逃生船,整個過程需要持續4個課時。只有將STEM課程納入常規課表,在態度上重視它,并給予課時保證,而不是將其視為一門“副科”或者娛樂課,才能真正地發揮其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重視課程基礎條件建設,拓寬課程教學空間
有健全且完備的教學基礎條件是確保各學科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而STEM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要開展好STEM課程,必須要高度重視STEM課程的基礎條件建設,不斷拓寬課程教學空間,避免因為場地建設問題或資金問題而對STEM課程的空間建設帶來不利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小學STEM課程教學需要做到“因校制宜”,大多數STEM課程內容的教學都可以在教室內開展,且可以實現“一室多用”。但是對于創客類STEM課程的教學,需要用到一些專業的儀器與設備,需要在活動室等空間比較大的地方來開展。而對于一些觀察昆蟲或植物等主題類的STEM課程內容,則需要在校外場地進行。
總之,在開展STEM課程教學時,學校和教師需要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及資源,確保有充足的教學空間。例如:如果學校有條件,可以考慮建設一些創客活動空間,這些空間可以整體使用,也可以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對創客空間進行分割使用,如3D打印創客空間、機器人創客空間、機械空間、航模空間、車模空間等等,這樣可以為STEM課程的教學提供充足的空間,從而使STEM課程有序開展,高質高效。
(三)立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創新課程教學內容
在設計STEM課程的內容時,實踐者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水平及核心素養發展要求,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基于創造思維培養,創新課程教學內容。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選擇一些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借助問題,教師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例如:對于“用手機觀看視頻時間長容易累”的問題,學生思考后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手機沒有支撐功能,所以STEM項目的內容可以確定為“為手機設計并制作支架”。在該項目中,小組圍繞“手機支架制作”這一問題展開思考與交流,他們設計出了各式各樣的支架,并自己動手制作支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得到有效發展。
2.基于實踐能力培養,創新課程教學內容。
不同的學校地處不同的區域,享有不同的區域資源與文化,這為STEM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區域特有的資源和文化來建構STEM課程,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小學STEM課程會涉及許多關于自然資源的內容,如能源、草原、森林和草地等。例如:對于四川省樂山市的學校而言,在開展STEM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到樂山大佛景區去調查大佛的風化情況,并思考風化現象的預防與治理對策;也可以去峨眉山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或去嘉州濕地公園思考一些開發與保護公園中動植物的方法與對策。在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調查中,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得到增強,核心素養也能得到發展。
(四)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強化課程教學引導
教師是STEM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有限,動手實踐能力不足,加之缺乏生活閱歷與經驗,所以非常需要教師的引導。在進行STEM課程的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就必須注重STEM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除了配備STEM課程導師外,還要協同多學科教師,打造一個STEM課程實施的導師團隊,然后結合不同的STEM課程內容來選擇不同的導師,開展啟發式教學。在STEM課程教學中,為了維護課堂教學的秩序,還可以安排助教,助教可以輔助導師為學生分發器材或者維持學習秩序。此外,學校還可以聘請一些校外的與STEM項目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從事教學工作。總之,提高STEM課程實施質量的關鍵在教師,因此,學校應想方設法建設教師隊伍,以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促課程質量的提升,并有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智能落地衣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組織學生參觀落地衣架,同時為學生聘請校外技術導師。導師為學生講解傳統落地衣架的優點,之后啟發學生思考它們是否存在缺點以及針對缺點如何改進。在經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教學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智能落衣架。在這個STEM項目中,校外的專業技術人員成了學生的導師,而學校的STEM課程教師則變成了助教。這種方式保證了STEM課程有序且高質量的實施。
STEM課程是一種新興的課程,其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順利實施STEM課程,教師可以從加快更新課程教學理念入手,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和課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趙超鴻.基于STEM的課堂教學實例淺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11):51-54.
[2]馮華.課程視野下的STEM學習[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5):29-33.
[3]周利平,譚明杰.論STEM教育與創客教育的關系[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8(4):14-18.
[4]汪凌.小學STEM課程的構建價值與實施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8(32):55-58.
[5]李鋒.中小學計算思維教育:STEM課程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18(2):44-49,78-79.
[6]勇輝,許春良.STEM教育:從哪來,怎么辦[J].江蘇教育,2018(5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