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燕 李杰
摘? 要:杰克·倫敦,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富有傳奇的一生令世人感慨,而他筆下的作品也極富人性的思想和哲理。通過《荒野的呼喚》這部小說,分析動物在非文明世界里殘忍的生存法則,從而反觀個人在不同階段中對殘酷現實的理解。
關鍵詞:《荒野的呼喚》;杰克·倫敦;人性;野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1
“往日流浪的渴望在躍動,對著習俗的鎖鏈怒號;野性從冬日的睡眠里,再次發出醒來的歡叫。”
你深以為這是一個文明有秩的社會,然而迎面而來的卻是棍棒與犬牙相加的法則。此時此刻,內心積貯的野性受到激蕩,即便有著多年教育的壓制,它仍然蠢蠢欲動,想要與所謂的文明一決高下。
一、《荒野的呼喚》內容梗概
《荒野的呼喚》是一部極負盛名的動物小說。它講述了主人公巴克本是大法官的寵物狗,由于園丁助手曼努埃爾急需用錢被偷偷賣掉。巴克不停反抗,卻慘遭狗販虐待,屈服在棍棒之下,明白殘酷生存的黃金法則。憑借這條法則,它大戰狗群領袖斯皮茨,成為生存斗爭的首戰勝利者。
后來,當巴克被不懂馭狗的哈爾和查爾斯打得奄奄一息時,約翰·桑頓解救了他。這個男人是它的朋友,給了它所有的愛,卻被燒殺搶掠的伊哈特人殺死。巴克的感情終于戰勝理智,他瘋狂地撕咬伊哈特人,耗盡了最后一絲留戀,并以勇猛嗜血的野性征服了狼群,成為荒原之上的野狼首領。
二、杰克·倫敦的生平簡介
杰克·倫敦(1876-1916),著名現實主義作家,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出身于舊金山一個破產農民家庭,面對生活的重壓,他從11歲起開始送報干活,15歲成為搶掠牡蠣的毛賊,17歲時成為捕海豹船上一名稱職的水手,從而結識了形形色色的底層人,為日后的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由于飽嘗人生起伏與滄桑變遷,成年后的杰克·倫敦對生活的頭一個回憶就是處于貧困的重壓之下。
1896年春,在隸屬加拿大,靠近美國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發現了黃金。天生愛冒險的杰克·倫敦成為第一批淘金者中的一員。惡劣的自然環境、善于交際的性格,讓他雖然“在阿拉斯加沒有挖到一盎司黃金,但是從這次淘金熱中取得的收益,卻比任何一名老淘金者在博納比河占一塊地盤的收益要大得多。”受此影響,夾克·倫敦寫出一系列“北方小說”,并且都帶著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包括“世界上讀得最多的美國小說”——《荒野的呼喚》。
三、《荒野的呼喚》的深刻寓意
《荒野的呼喚》雖然是擬人性的動物小說,但是卻處處滲透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可以說,它富有極其深刻的人性寓意。
(1)由“人性”到“野性”的轉變
主人公圣伯納犬巴克最初生活在美國陽光明媚的加州地區,它在這個文明的社會里接受道德的約束,有著高傲的自尊心。然而,加拿大金礦消息的傳出引發了“淘金熱”,長有絨毛、身體強健的狗能承擔苦活,又可以抵御風雪,成為淘金者們最好的交通工具。就這樣,巴克被偷偷賣給了狗販,遭受了慘無人道的虐待。剛開始,巴克試著以受到的教育——嚎叫來回應殘忍的狗販,然而一次次的棍棒交加,讓巴克從順從人類的寵物狗漸漸變為被迫向人類低頭的狡詐猛獸,內心的“野性”由于求生的欲望開始被激發出來。這是巴克第一次由“人性”向“野性”的轉變。
(2)“人性”消退與“野性”的持續性迸發
來到北部的阿拉斯加,這里是一片冰天雪地的荒涼曠野。溫順、友好不再是相互之間的交際準則,它代表的只是一種軟弱和無能。在這里,巴克學會了狼吞虎咽的搶食,學會在雪地里挖洞睡覺,甚至學會了耍渾偷竊。巴克不再溫順,它變成了一只充滿野性的動物。因為在這個蠻橫的世界里,沒有任何公平和尊嚴而言,說話必須靠拳頭。巴克無力去改變這個充滿血腥的弱肉強食的環境,它只能學會在荒野環境求生存的技能,學會積蓄自我的力量,變得狡猾、兇猛。就這樣,在人類的壓迫和同類的廝殺下,巴克內心的“人性”被破壞殆盡,它一步步踏向原始,“野性”得到不可抑止地迸發。
(3)“野性”的本性引領
奄奄一息的巴克遇到約翰·桑頓后,它感受到這個男人給予了它所有的平等與愛,巴克似乎又回歸了溫順、友好的性情。但是此時的巴克,它也想去追逐孤狼,想去挑戰渴盼已久的強敵雄駝鹿。巴克受著人性的約束和野性的召喚,躍躍欲試,蠢蠢欲動。然而,當約翰·桑頓在人類社會遭到殘忍的殺害后,巴克最后一絲溫暖的陽光消匿了,獸性全然爆發。它像個魔鬼一般,瘋狂撕咬著人類,又與狼群殊死搏斗。終于,巴克的“人性”完全退卻,由“野性”引領。巴克忠于本心,回歸狼群,順應本能,回歸原始。
《荒野的呼喚》創作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處于資本主義逐漸走向繁榮的時期,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勞動,開始以爾虞我詐、自相殘殺的野蠻行徑獲取更多的金錢、權力和地位。杰克·倫敦長期處于社會底層民眾之中,見識到了人類無限膨脹的丑陋欲望,借以“托義于物”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文明社會中邪惡和黑暗的一面,悲憤地唱出一首自內心流淌而出的矛盾而痛苦之歌。而正是由于歌頌自然,思索人性,《荒野的呼喚》這部小說才會如此引發世人關注,經久不衰地散發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勇、蔣文干.馬背上的水手:從捷克·倫敦的生平看不同哲學思想對其創作的影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3).
[2]鄭梅花.從《荒野的呼喚》中透視“人性”與“野性”的哲學思索[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