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榮獲茅盾文學獎,在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反響。近年來,毛衛寧導演堅持還原的理念對該作品進行改編拍攝,具有大眾文化性質的電視劇應運產生,這引起國內受眾群體評論不一。本文從大眾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結合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研究理論,對電視劇人物形象、劇情等方面闡釋、比較、分析,進一步探究電視劇改編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小說;電視劇;改編
作者簡介:周琳莎(1994-),女,漢族,福建省漳州人,集美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文藝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2
于1988年到2009年期間,《平凡的世界》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銀屏上三次。2015年該作品再次被翻拍成電視劇,導演毛衛寧堅持還原作品的理念,再度影視創作,使得電視劇作品的收視率達到一定新高度。分析其中原因,該劇應用“小事不拘,大事不虛”[1]的創作風格,導致影視作品與文本的敘事效果存在差異,引起不同接受主體在接受過程中產生情感差異。但在現今中國媒體時代,適度的影視改編的大眾文化是根據大眾的視覺需求所產生。自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法蘭克福學派提出“大眾文化”概念。該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借助電影、廣播等大眾傳媒而流行于大眾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藝術、商業、政治等功能。”[2]即文字文本形式向圖畫影視形式的轉變,這意味著我們所接受的文學不只是科學技術的附屬品,更是一種美學追求,盡管這種追求可能具備商業性、偽個性等性質。所以,我們應該用批判性眼光來評論該劇作,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現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價值。
一、基調由嚴肅文學轉為大眾文學
《平凡的世界》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是嚴肅文學向大眾文學轉化的一種文學現象。它通過影像形式,重新把小說內容展現在大眾面前。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影視作品對人物形象內涵賦予新的意義。因此,影視作品對文本人物的改編現象是為了更加突顯文學作品的人物特色。人物形象的大眾性、通俗性特點,貼近大眾日常生活,滿足觀眾精神消費需求。在大眾文化市場中,越來越強調大眾這個接受主體的地位。因此,生活化的人物形象改編更加符合觀眾心理期待,同時拉近觀眾與劇中角色的距離,二者相互溝通,使作品商品化后的市場份額有效擴大。但文學作品改編現象頻繁,也極易導致人物形象類型化,扼殺作品人物本身的個性,人物故事情節單一重復。所以,筆者認為嚴肅文學、精英文學通過新媒體改編成大眾文化,這一現象也容易導致文學人物藝術的獨特性喪失。
在《平凡的世界》這部影視作品中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各具特色,而作品中對人物替換的現象并非是少數的。電視劇把小說中的徐老形象換成徐愛云,這樣的人物替換,強化現實生活化氣息,使觀眾深陷情感抉擇中。這樣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令觀眾能夠理解徐愛云的舉動,更讓劇中人物形象表現集中、個性豐富,更加契合觀眾的心理情懷,滿足觀眾期待視野。同時,基于情感共鳴,觀眾會站在理解演員的角度,從而在情境中產生新的共鳴,實現對話,體現大眾文學的實質。
徐愛云這種人物形象類型化特點在電視劇中普遍存在,這樣批量生產、重復模擬的人物形象也正是大眾文化出現在熒屏的重要形態。因此,筆者認為,影視文學作品所表現的人物其實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普遍存在的形象,這是一種消解人物個性化特征,泯滅個體性格特色,提取或轉化為社會廣泛存在的典型形象,具有普遍意義,更加真實化,貼近觀眾與讀者的內在心理形態, 滿足大眾對于人物形象的心理期盼。現代大眾文化藝術的批量生產與大量復制,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同時也為大眾提供消遣,作品基調也走向大眾化。
二、劇情由悲苦不幸轉向溫馨完滿
從實質上說,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工業社會、與市場經濟發展相互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世俗性:“用世俗的物質生活消解神圣的精神啟蒙”,最體現平民意識的表現形式;(2)娛樂性:“純粹的娛樂來消除現代人日常生活的緊張和疲倦”;(3)商品性:“滿足大眾世俗欲求, 獲得更多商業利益。”[3]這三個特點說明大眾文化的市民性文化特征,在滿足觀眾視覺與情感需求的基礎上,推廣新形式商品文化,使大眾的世俗生活、娛樂消遣和物質消費具備獨立的文化意義。而這種市民性在《平凡的世界》表現得的淋漓盡致。
毛衛寧導演堅持還原經典的原則,借助大眾文化市場對愛情的強化傾向,重建全劇故事,體現現今社會世俗倫理現象。同時,根據觀眾的內心期許傾向及文本內容進行影視劇情的改編,以加強故事劇情的世俗性、娛樂性、商業性、審美性,更好地被大眾所接受。在21世紀這個新媒體時代里,大眾文化強調的效果偏向于快樂、滿足、宣泄。尤其是現今人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渴望幸福美滿,這是一種動態的渴求,不似文化大革命時期對樣板戲的定向情感評判。因此,導演毛衛寧選取大眾感興趣又熟悉的情感題材,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促進該劇占據文化經濟市場的份額比重,獲得更大化的商業利益。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主要體現為對秀蓮命運有顯著的改編。
具體而言,秀蓮被查出得了絕癥后,電視劇取代小說平淡的現實主義敘述方式,劇中沒有離奇的戀愛情節,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楊春時先生指出:大眾文學最為普遍的題材是性欲與暴力。[4]但大眾文學不僅限于這些內容, 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感性描寫,從而宣泄人內心的生命欲求 。這是大眾文學文本敘述的主要內容,而在《平凡的世界》中,愛情的戲份在電視劇中大大加強,從而突顯普通人的日常情感生活,實現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在嚴肅文學中,強調“愛與死是永恒的主題”[5],小說《平凡的世界》亦不例外。但電視劇改編小說嚴肅文學主題的現實化特點,深化人物情感表達,使劇情由悲苦不幸轉向溫馨完滿。楊春時老師認為:大眾文學注重增加人的世俗幸福感[6]。因此,需要增加溫馨完滿的結局。
同時,這樣的直觀性更迭的改編,增進人感性的合理性。這樣的劇情改編,十分符合現在人們對于情感的心理需求,悲中含樂、樂中寓悲。這種情節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觀眾只有在鏡頭下才能獲得滿足。這部分內容與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是相通的。他們都認為大眾文化注重賺取觀眾的眼淚,滿足觀眾的消費需求。但這里對于眼淚的強調主要側重于表現在故事發展的過程,而結局往往是美滿的。相對于文學經典,這是一種對影視文學的批判態度。在此,筆者認為該學派對于大眾文化客觀否定態度有待商榷。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指出“藝術不再反映下層人民,不再反映文學真正的普遍性。”[7]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對于悲情的傳遞卻是通過最普通的人物故事來展示,由下到上,打破了該學派這一理論的邏輯。因此,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大眾文化的批判否定精神,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斟酌。
通過運用法蘭克福學派觀點對《平凡的世界》文本與電視劇改編的內容進行對比研究,該電視劇以新的現代化方式,使文學著作生動形象地重新展示在大眾面前,圖文形象轉換,給觀眾帶來直接的視覺欣賞,直觀的娛樂享受。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使得文學經典通過影像形式重新走進社會大眾的生活,滿足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實現作品與作者、讀者、環境的交流。因此,對于文學改編成影視作品,我們應該尊重經典的精華,也要順應觀眾的審美需求來評判作品進行反思,不斷加強學習與借鑒前人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鋒. 電視劇改編中的敘事策略[J]. 傳媒觀察,2016(1):3.
[2]衣俊卿. 現代性焦慮與文化批判[M]. 哈爾濱:黑龍教大學出版社責任有限公司,2007:134.
[3]張貞. 論大眾文化的平民意識[D].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文藝學,2003:2.
[4][5][6]楊春時. 文學理論新編[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50,52,51.
[7]霍克海默,阿多爾諾. 啟蒙辯證法[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