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山歌作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流傳于江西九江城門鄉大、小城門湖一帶,因此又稱“城門山歌”,后又逐漸在馬回嶺、黃老門、獅子等鄉鎮流行,是區域勞動人民勞作時用來舒緩疲勞、振奮精神、愉悅心靈的一種傳統民歌,因其旋律中只出現三個樂音,故又稱“三音山歌”或“三聲腔”。九江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大多以勞動、生活、愛情為主要內容,其唱腔明亮、高亢、曲調悠揚婉轉,具有濃郁的贛北地方特色,被稱為九江勞動人民的抒情詩和教科書。
隨著歷史變遷和經濟發展、現代農村勞作方式的改變和人們價值觀取向的轉變,人們對九江山歌傳承的熱情和關注度正在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新時代讓九江山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彰顯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已成為學界面臨的一項課題。本文擬對九江山歌的文化生態進行分析,并對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合理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探究。
一、九江山歌的地理與文化環境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與湖北黃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古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與“天下眉目之地”之稱,是聞名天下的江南魚米之鄉。這里土地肥沃,名人輩出,民風淳樸,文化璀璨,是孕育九江山歌的肥沃土壤。
(一)自然地理
現有研究認為,九江山歌的最初發源地應該是九江城門盆地區域。九江城傍臨長江,與湖北黃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為“吳頭楚尾”,其文化具有楚文化、吳文化、贛文化的融合特點。城門盆地是江西省北部岷山的山間盆地,位于九江城西十里處。城門盆地南高北低,具有水域和田地各兩分、埂壟與山地各三分的特點。雖九江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時起,但由于城門盆地地理位置隱蔽的特殊性,住在城門區域內的居民一直平穩,并未受戰亂殃及,所以鄉風、民俗都沒有大斷層過,較完好地保留了九江山歌的古風遺韻。由于城門盆地屬典型的贛北稻產區及養捕區,勞作期間難免用歌聲來表達記錄心中的苦悶、喜悅,抒發對生活的思考、愛情的憧憬等。
談及九江山歌的名稱來歷和功用,當地紅心村村民一位葉姓老人告訴筆者:“九江山歌在我們這一直叫‘城門山歌,為擴大‘城門山歌的知名度,政府故在申報非遺項目時將‘城門山歌更名為九江山歌。因我們這里勞動任務多,季節性很強,有挖冬地,除草、耘禾等都用山歌來打趣,所以唱山歌的目的主要是緩解勞動疲勞,增加勞動效率,為勞作助興,一般集體性地勞動都會用‘三聲腔來演唱。”
(二)文化環境
記得住鄉愁,留得住古韻。千百年來,九江山歌主要以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為傳承方式,當地古文獻也多有記載九江山歌的當時流唱情形。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霖雨苦多 江湖暴漲 塊然獨望 因題北亭》中的“籬根舟子語,巷口釣人歌”就描寫了當時九江山歌的流傳盛況場面。在明代九江府志中,有鄉間民歌流唱著“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文字記載。
談及九江山歌的文化傳承價值,有著“九江歌王”之稱的現已80多歲高齡的徐嘉琪老師告訴筆者:“我們九江山歌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價值,九江山歌的‘三聲腔最有特色,按照我們當地人的說話語系習慣,1、2、5三音在生活語調中出現最多,所以,我們習慣以1、2、5三聲行腔為歌。1984年8月,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副主席孫慎和中國《聶耳全集》編委會全體成員在我們九江市人民劇院觀看了九江民間音樂舞蹈專場節目,對九江民歌給予了高度評價:‘你們九江的民歌看來確實豐富極了,很有特色。1985年,曾獲華東地區民歌演唱會改編一等獎,演唱一等獎的九江山歌《新打腳車四部頭》就顯示出它的文化價值和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九江山歌生存的文化土壤也和我國眾多民間音樂藝術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及土壤一樣不斷變化,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傳統的勞動生產模式和農業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加上現代新型音樂藝術形式的多元化,青年人的文化價值觀取向轉變,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沖擊著九江山歌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發展環境。
二、新時代背景下九江山歌生態環境短板
所謂的新時代,是基于特定的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時期,特定條件下的一種戰略選擇。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的主要需求和社會矛盾從最初的簡單被動的索取轉向了主動參與,在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路徑中,人們要學會研判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需求,主動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主動從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思路去探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路徑。
九江山歌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近些年,地方政府也不斷探尋其最佳保護、傳承路徑。例如,九江山歌的源頭城門鄉成立了九江山歌傳習所,并整理了九江“三聲腔”山歌100余首,對有影響的九江山歌傳承人劉玉榮、葉金花等骨干進行了保護與培養,將山歌文化融入當地校園文化中。但在田野考察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九江山歌目前仍存在下列短板。
(一)宣傳不足,重視力度不夠
由于宣傳不足,部分當地民眾還是對“三聲腔”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一些學校雖有山歌引入校園文化的舉措出臺,但形式大于內容,深度探究其文化內涵不夠。由于缺乏專門創作人才,作品內容和創新形式普遍不夠精彩,難以吸引年輕一代有活力的群體。相比傳統文化,年輕人還是更熱衷于現代流行文化和時尚文化,導致目前“三聲腔”的繼承人仍主要為中、老年人群體,甚至出現了繼承人斷層的問題。
(二)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市場力量難以介入,缺乏穩定舞臺
當地政府財力不足,市場力量難以介入,導致九江山歌沒有經常性、穩定性的展示大舞臺。尤其是市場力量參與性不夠,對外宣傳不足,導致九江山歌在現代信息化新時代背景下難以煥發出強大的藝術感召力和商業吸引力。
(三)缺乏專業資料網站和平臺
通過網絡查詢,筆者很難找到一家當地文化部門網站和平臺系統、詳盡地介紹九江山歌前世今生的歷史文化溯源資料。挖掘歷史資料不夠充分,涉及傳承人傳習經歷的影像資料和有特色的演唱曲目為數不多,文化搶救性挖掘、整理速度滯后于傳承人衰老的速度,數字化影像檔案記錄整理缺乏專門音樂人才,特別是對九江山歌傳承人口述史方面的挖掘和研究還留存諸多空白,導致很多鮮為人知的傳習經歷和傳習方法無法讓大眾知曉。傳承人在公眾心中缺乏存在感,導致傳承人影響力偏弱,無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傳承,體驗其中的文化內涵。
三、合理有效的傳承與保護路徑
九江山歌是九江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江西地域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建立有效的九江山歌傳承和保護路徑值得人們探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開拓思路。
一是結合九江的自然風光、璀璨文化、地理特征,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旅游文化,以旅游推動九江山歌的保護和創新,并以旅游產業為根基,建立和推廣九江山歌的文化品牌。這樣既可以商業利益吸引外來投資,推動當地勞動力的轉移,促進當地勞動產業的升級,也可通過經濟發展改變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激發當地群眾的民間文化保護意識。
二是加強政府引導,引進科學的非遺文化保護理念,謀求九江山歌與時代的契合點,形成長效的保護機制,推進創新,以此強化九江山歌的傳承和保護。傳承、保護是九江山歌的發展前提,政府要在保護體系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明確九江山歌的保護不僅體現在音樂素材、技能上,更要體現在音樂創作、風俗文化和藝術內涵等方面。
地方中、小學校要在校園文化中植入九江山歌文化,要積極引導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激發九江山歌煥發出內在生命力,讓九江山歌和新時代的年輕一代審美需求相契合。在創新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江西革命歷史、現代男女愛情等為題材進行創作,保留“三聲腔”的基本唱腔特點,豐富表現形式,將現代音樂的旋律和傳統旋律相結合,讓“三聲腔”更加舒展、優美,激發現代觀眾的情感共鳴。政府還可以組織相關學者、高校音樂院系參與九江山歌的保護,探究九江山歌的創作和表演特征、規律,形成學術研究,挖掘九江山歌音樂形式中的藝術價值。
三是積極做好九江山歌草根階層的口述史的記錄、整理與挖掘,九江山歌的文化保護應該具有活態性。由于一些資深傳承人、親歷者、見證者年歲普遍偏高,隨時都有人亡藝絕的危險,當地文化保護部門要有與時間賽跑、迫在眉睫的意識,啟動對現有傳承人及傳習者的口述志調查工作。調查中,可以通過先數字影像記錄,后完善整理的思路,記錄保存好九江山歌這一草根階層的寶貴而又鮮活的音樂資源、影像數據,抓住他們傳習人生的重點和亮點,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九江山歌的文化保護網站、數字化共享平臺以供后來的研究者不斷學習探究,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了解這一傳統文化。
四、結語
新時代,人們仍然敬重先民的勞動、文化和生活底蘊,在那樣的勞作方式和艱辛的生活狀態下,九江山歌依然傳承了上千年,證明了其不息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保護和傳承九江山歌的路徑上,人們要繼續堅持正確的保護原則和傳承理念,加強領導、宣傳教育,重視專家指導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財政投入,開展普查,建立完整數據庫,增強大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只要堅持不懈,日積月累,九江山歌必將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豫章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一般課題“九江山歌傳承人口述史研究”(項目編號:YG20181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一平(1969-),男,江西興國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