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苓 李冰
公元前221年,秦國在與其他諸侯國的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起我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朝。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注重禮儀制度,其在音樂上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各國諸侯都非常喜愛樂律,認為動聽的音樂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繁榮的景象,也側面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等級制度的嚴密體系。因此,各國的統(tǒng)治階層都非常重視音樂。曾侯乙墓的出土使得先秦音樂的發(fā)展到達了巔峰,也是先秦音樂最有力的見證。
一、時代的印記
湖北隨州是我國中部的咽喉之地。戰(zhàn)國時期,這里有一個渺小的諸侯國,它在大國的夾縫里生存,經(jīng)常游走于大國之間。曾國國土面積太小,所以保存至今的史料里面找不到這個國家的相關記載。曾侯乙墓是戰(zhàn)國時期曾國國君乙的墓穴,位于湖北省隨州市城郊的擂鼓鎮(zhèn)。在這座墓穴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令人驚嘆的巨大寶庫。經(jīng)過挖掘,該墓共出土了7000多件文物。其中,最有學術價值的是隨葬的125件樂器。墓內分為北、東、中、西四室。其中涉及音樂的主要是中、東兩室。中室編鐘、編罄共有三面,有著重要的地位。東室都是小型的絲竹樂,它們以琴瑟為主的小型樂器。由中、東兩室出土的樂器可以看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型鐘鼓樂和小型琴瑟樂以不同形式進行組合和配置。
按照樂器制作材料產生的八音(金、石、土、木、絲、革、匏、竹)分類法,從各種各樣的樂器可以看出,周代器樂藝術層次較高,進入成熟階段。其中,曾侯乙墓的樂器群共計:編鐘65個、編罄32個、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篪2件,排簫2件、笙6件、鼓4件。曾侯乙墓出土的眾多樂器中以編鐘最負盛名,其名聲在藝術上響徹全球,而且制作工藝獨特。
很多人對墓主人非常好奇,迫切地想一探究竟。令人失落的是,和這個墓穴一樣,其也沒有明確的記載。這套編鐘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保存至今最完整的、音律最齊全、聲音演奏出來最恢宏的一套編鐘。它是目前所知樂器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個,是我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階關系的一套完整的有固定音調的樂器。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堪稱戰(zhàn)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國之瑰寶”。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如此完美、奢華的樂器和無比龐大的樂團,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非常少有的。曾侯乙墓編鐘的制作,展現(xiàn)出我國銅器工藝的巨大成就,更加表明了我國先秦時期音律的發(fā)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先祖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輝煌的見證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群可以說是對音樂探索的一個重要支持,堪稱界內獨一無二的寶庫。墓內出土的樂器以鐘、罄為主,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音樂的輝煌成就。鐘、罄是祭祀和宴飲中最為重要的樂器,這個時期也可以為“鐘罄時代”。曾侯乙墓樂器群既達到了銅器制造的巔峰,又創(chuàng)造了不可磨滅的輝煌歷史文化,為先秦時期的音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室的樂器反映了周代嚴密的等級制度和高度發(fā)達的宮廷音樂。由此可以推斷,曾侯乙是個熱愛樂律之人。曾侯乙墓出土了許多樂器,鐘罄上的銘文有大量音樂理論知識,反映出曾侯乙在世之前對于樂器的制作以及對音樂律學的重視程度,說明他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古代音樂發(fā)展趨向往往和當時帝王的喜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秦漢時期設置了音樂機構——樂府,因為漢武帝喜愛樂律,所以樂府能夠迅速發(fā)展并擴大。但是,到了漢哀帝時期,他不好樂,便撤銷了樂府機構。在這一方面,兩者有著共同的鮮明特征。
在音樂理論上,曾侯乙墓出土的甬鐘就可以證實這一理論。每個甬鐘都能夠敲擊出兩個不同的樂音。編鐘的發(fā)聲原理是根據(jù)編鐘本身體積的大小而定的。編鐘的體積越小,樂器的調就越高,隨之音量也小;編鐘體積越大,樂器音調就越低,音量也就很大,所以制作工藝要求很高。即使在今天鑄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曾侯乙墓編鐘可以跨越5個八度,在中心音域,可以演奏三個八度內完整的半音階,同時可以在旋宮轉調的情況下演奏七聲音階的樂曲。從出土的編鐘來看,它們的音準非常準確,而且外部裝飾和紋理都非常漂亮,這說明商周時期青銅制造技術非常高超,它在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鑄造時,除了考慮編鐘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鐘上有2000多個錯金銘文,記載了當時楚、齊、曾等國的各種律名、音階名、變化音名的對照情況。這些都能夠反映出當時各地音樂交流的確切情況,為研究這一時期的音樂律學提供了實證,同時也說明我國音樂中的旋宮轉調不只有確鑿的理論知識,已經(jīng)有了豐富的實踐成果。
在古代樂隊里,鐘鼓之樂屬于大型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非常重視。鐘鼓類樂器符合古代君王想要爭霸天下的雄心和決心,更能夠體現(xiàn)這一時期嚴密的等級制度,彰顯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它的音響效果氣勢磅礴,所以能夠把古代帝王的霸氣、豪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君王喜愛鐘鼓類樂器的原因之一。
在出土的樂器群里,有一件是楚惠王贈予曾侯乙的銅鎛。這套編鐘是目前古代編制最大的一套編鐘。這套編鐘為人們探索曾國宮廷音樂的規(guī)模、活動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墓內出土的多數(shù)甬鐘可以發(fā)出大三度或者小三度的兩個音準,就此引發(fā)了許多研究者對雙音規(guī)律實際作用的范圍、意義以及出現(xiàn)時間的深刻思考。所以,在編鐘制作和樂律學理論方面,樂律研究者都能夠在這里得到非常直接的解答和啟發(fā)。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反映了先秦時期的輝煌音樂成就,其鑄造技術非凡,聲學性能優(yōu)良,彰顯出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達程度。這些樂器為人們研究先秦時期的樂器、樂團的編制、樂律等提供了難得可貴的實物。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是這么多年以來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次發(fā)現(xiàn)。因為在發(fā)現(xiàn)并開鑿之前的時間里沒有經(jīng)過擾動,所以它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曾侯乙享用器物的儀式,這在考古歷史中是極為罕見的。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時,各種樂器基本位于原位,井然有序,再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樂器組合搭配的現(xiàn)實情況。種類齊全、數(shù)量巨多、制作工藝精良,保存完好,其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新型樂器,為世界考古史上僅有所見。
曾侯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為古老、龐大、保存最完好的打擊樂器,而且演奏出來的音樂音質非常好,使人們能零距離接觸古代音樂,感受2400多年前的荊楚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戰(zhàn)國時期,中國文化輝煌燦爛,它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曾侯乙墓編鐘能完整地反映當時手工藝的精湛、音律水平的精準和青銅文化水平的高超,更能夠使人領略當時的禮樂文化。以前,人們只是從書上看見有關禮樂演奏的記載,卻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樣子。曾侯乙墓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這一空白。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說是無限的。它對研究中國先秦歷史文化的意義一點都不亞于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當時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向現(xiàn)代人生動逼真地展現(xiàn)了兩千多年前的燦爛文化,在音樂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奇跡。這批樂器反映了兩千多年前我國音樂的發(fā)展水平,是中國音樂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三、結語
這一切的成就都是在一段輝煌的歲月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群具有無可替代的音樂文化價值。無論是在音樂還是在工藝美術、雕塑、繪畫等領域,其都有獨到之處,在藝術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作者簡介:李苓(1998-),女,山東德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