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在世界文壇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部反映英國社會風貌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由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該部文學名著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電影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形式,與文學作品是緊密相關的,二者相輔相成,文學為電影提供了素材,而電影則賦予文學藝術時代價值。本文以2005年喬懷特導演的電影《傲慢與偏見》為對象,對電影《傲慢與偏見》對原著小說的改編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讓讀者對電影和文學作品不同的藝術表達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電影作為一種現代藝術,與文學作品緊密相關,文學為電影提供了素材,賦予了電影藝術成長的肥沃土壤,而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則是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并給予文學藝術新的時代價值。作為不同的藝術形式,電影與文學在創作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時,既要保留原著的精華,對小說文本進行深入和全面的闡述,也要發揮電影藝術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突破原著小說的框架束縛進行藝術創新,從而使電影作品展現出特有的美學價值。
一、《傲慢與偏見》從小說到電影的延伸
《傲慢與偏見》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在世界文學和電影史上都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無數的讀者和影迷,這部經典之作可以說完美地實現了小說向電影的華麗轉身。小說《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的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者以18世紀至19世紀中期的英國鄉村為背景,描繪了四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故事與婚姻,通過輕松幽默的基調和諷刺的手法展現出當時英國的社會風貌。這部作品打破了當時英國文壇的沉寂和低迷頹勢,為其帶來了一股清新和生機,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極高的藝術造詣,深受電影導演和編劇的喜愛,從小說出版至今,已經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搬上了大熒幕。電影通過浪漫唯美的場景、音樂以及微鏡頭語言,將愛情故事娓娓道來,通過多畫面與鏡頭的銜接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將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進行了充分展現,營造出電影的特定情境和恬靜淡雅的氣氛,為觀眾帶來了藝術的優雅與震撼。
二、《傲慢與偏見》從小說到電影的解讀
電影的改編不能脫離文學基礎,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以獨特的創作手法和敘事策略,描述和詮釋了當時英國社會的人間百態,她以婚姻和家庭為焦點重新整合了當時的社會道德思潮,給當時的英國文壇帶來一股清流。小說的獨特藝術也對電影的改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敘事視角的影響
小說《傲慢與偏見》以全知的敘事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建構,作者通過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視角,講述了整個故事。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為富豪子弟達西所愛并不顧門第差距,向她求婚,但伊麗莎白因為討厭他的傲慢而拒絕了他。后來,伊麗莎白通過達西的為人處世態度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看到了他的改變,最后消除了對達西的誤會和偏見,與其結了美滿姻緣。小說采用外敘述者和內敘述者交替敘述的雙層敘事方式,以主人公伊麗莎白的視角引領讀者進入情感狀態,主導小說的情感取向,增加小說的感染力。而在電影的改編中,導演也同樣選擇了小說的敘事視角來對影片進行詮釋。
電影以伊麗莎白的視角展開,鏡頭中伊麗莎白拿著書本獨自靜靜地在草地上漫步,將自己的故事慢慢進行了講述。影片以時間為線索講述情節,敘事流暢清晰,并穿插了限制性視角等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鏡頭的變化來進行限制敘事。例如,通過女仆的工作來敘述舞會的準備,通過舞會中伊麗莎白尋找威克姆來展現舞會布置、規模、氛圍。通過近景等藝術表現手法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內心世界進行刻畫,通過敘事視角之間的完美切換來反映情景、剖析人物內心,影片在繼承小說主題的同時也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和心理需求。
(二)粗略的景物與細節刻畫影響
小說《傲慢與偏見》對景物的刻畫不夠細致,對細節的描寫也比較籠統抽象,往往只是一帶而過。例如,作者簡·奧斯汀在對內瑟菲爾德花園的環境和景致進行描繪時,并沒有運用精巧細致的筆觸來描繪優美的環境,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對于人物的描繪,作者也采用相對簡單的方法,如主人公的衣著、外貌、性格等都未進行具體介紹,缺乏具有畫面感的細節描寫,使得人物的色彩和質感比較抽象和生硬,但這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文學作品中粗略的景物與細節刻畫也增加了電影改編的空間和自由度,編劇和導演可以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依據,自由發揮,在保留原著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前提下,對故事場景和服裝道具等進行創新選擇,將現代審美觀念植入影片,通過符合大眾審美的服裝、造型和場景設計來塑造人物,滿足觀影者的審美需求。
(三)通過對話推動情節發展
在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時,小說《傲慢與偏見》主要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來進行的。小說以貝內特夫婦間的對話開篇,然后引出主人公,并通過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與父母的對話讓妹妹們的角色進入故事,小說中多次通過賓利、貝內特、盧卡斯等人與伊麗莎白一家的拜訪、走動,以人物之間的多重對話來推進故事情節發展。例如,舞會后,盧卡斯來伊麗莎白家拜訪,在對話中討論了賓利和達西的行為舉止,通過對話使人物性格特征展現在讀者眼前。這些對話情節對小說敘事和人物塑造都具有逆轉和推動作用,也為電影的改編提供了策略依據。
三、電影《傲慢與偏見》對小說經典的繼承與發展
(一)對小說故事情節的精辟縮減與豐富發展
小說是以文字為手段構造人物形象和表現精神內涵的文學藝術形式,讀者對小說的理解要通過閱讀和想象來完成。電影則是一種聲音和圖像藝術,相比于小說,它能夠更為直觀地通過銀屏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美感,電影《傲慢與偏見》有選擇性地對文學原著進行了改編。首先,電影受時間因素的制約,因此在改編時不可能將小說里的人物一一還原,要適當地對次要人物進行刪減。在文學原著中,作者對與主人公存在聯系的人物都進行了特定情節的設置和描述,電影在改編時則對小說中無關緊要的人物進行了刪減,通過畫面圖像來對小說的內容進行詮釋,讓觀眾在鏡頭中對畫面中所蘊含和傳達的信息一目了然。例如,簡因淋雨而生病的這一情節,小說中是通過醫生瓊斯來描寫的;電影則刪去了醫生這一人物形象,而是通過鏡頭畫面來體現簡的患病狀態。這種刪減在不影響原有故事情節的情況下,使電影劇情更加緊湊。
(二)依托場景變化改動情節
故事情節是小說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進行電影改編時,由于時長的限制,影片無法將小說中的情節進行一一展現。因此,在進行電影改編時,導演和編劇會以原著故事情節為依據,通過不同場景的變化和切換來對原著情節進行適當的改動。在影片《傲慢與偏見》中,導演依托場景變化改動情節,并適當增設了一些情節,推動故事發展,烘托與渲染人物形象。例如,在電影中,導演在設計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的場景時,就將求婚場景進行了改動,將原著中的客廳改到了餐廳,通過在場的貝內特家人邊用餐邊談論的嘈雜場景,增加了電影的趣味,使迂腐、滑稽的柯林斯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這獨具匠心的情境安排揭露與諷刺了柯斯林的刻薄,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在保留了原著中精華的同時,也使得電影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四、結語
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在世界文壇具有重要地位,并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該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和電影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電影《傲慢與偏見》成功地實現了文學文本向影像文本的完美轉換,通過小說與光影藝術的結合,傳承了歷史與文化,體現出時代變遷的烙印,構建了一個獨特的藝術境界。
(唐山學院外語系)
作者簡介:胡建華(1978-),男,河北邯鄲人,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