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川
學校管理工作中,抓好各項會議管理,是提高學校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會議是指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議事活動,它是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的。會議一般包括議論、決定、行動3個要素。因此,必須做到會而有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否則就是閑談或議論,不能成為會議。會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幾乎有組織的地方都會有會議,會議的主要功能包括決策、控制、協調和教育等功能。如何在學校管理中抓好會議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呢?這是我們每一位校長都應該思考并踐行的問題。
1 提綱挈領.重視校長會的核心作用
校長會是學校管理的核心中樞,也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最高權力機構,它的核心成員包括校長、黨支部(委)書記、工會主席、分管各項工作的副校長、辦公室主任。學校校長會會議為每周1次,時間為每周星期一升旗儀式后,9:00-10:00,校長會會議的一般流程為:
(1)辦公室主任主持并發言,提醒會議流程及各分管校長發言的內容及時間。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各分管校長對自已所分管領域里上周的主要工作進行整理匯報,總結出表現優秀的人和事,總結出相關經驗在會上進行交流分享,讓其它分管校長學習和借鑒,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對自已分管領域出現的責任事故或辦事拖沓、停滯等有損學校聲譽或形象的低效率的人和事,進行分析處理,并給予通報,警示其它分管校長,令其它分管校長引起重視,避免類似事情發生,保證各項工作良好運行。
(2)由辦公室主任根據學校行事歷整理出下周主要工作,讓各分管副校長明確自已及所分管部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相互協調,相互補位,共同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
(3)總校長進行總結并提出各項工作質量要求及獎懲措施,要求相關監督部門進行監督并執行獎懲措施。
2 一衣帶水.重視行政會議的紐帶作用
學校行政會指為了保障學校校長有效地行使職權,基本法規設立,協助校長行政決策、向校長提供咨詢的智囊團機構,也是連接一線教職工與校長的紐帶。其成員為:學校校長、黨支部(委)書記、工會主席、分管各項工作的副校長、學部校長、辦公室主任、各科室正、副主任、團委書記、少先隊輔導員。學校行政會會議每周1次,時間為每周星期五上午9:00-11:00,每月1次行政擴大會,各學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參加旁聽。學校行政會會議的一般流程為:
(1)學校行政會會議由辦公室主任主持并發言,提醒會議流程及各各科室主任(正職)發言的內容及時間;
(2)各科室主任(正職或主持工作的副職)對本周工作進行總結匯報,對上周各項工作任務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說明。
(3)各分管副校長對自已分管的科室工作進行補充。
(4)辦公室主任公布各科室本周各項任務指標完成情況,并公布獎懲措施及結果。
(5)公室主任對各科室下周各項任務進行布置,各科室相互協調,相互補位,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任務,辦公室進行督促與評估。
(6)校長總結發言,對各項任務提出質量及時間要求,要求辦公室進行督促及執行獎懲措施。
3 晨鐘暮鼓.重視全校教職工大會的激勵作用
全校教職工大會是學校校長直接面對全校全體教職工進行工作匯報與分享,進行各項工作安排,進行教職思想教育,進行團隊建設的大會。參加對象為學校全體教職工,會議一般1月召開一次,時間為月末的幾天里。會議的流程一般為:
(1)全校教職工大會由辦公室主任主持并發言,提醒會議紀律及流程,落實相關考勤制度。
(2)集中解決各部門需要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處理的事項。
(3)校長做月工作報告,對下月的重點工作進行提醒與安排,對月度優秀教職工進行表彰,并頒發獎狀及物質獎勵。
(4)辦公室主任總結與通報相關事項。
4 十目所視.重視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與監督作用
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是教職工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基本形式。教職工代表大會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學校教代會一般每年召開1至2次。每次會議須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大會的選舉和表決,需有代表總數半數以上同意方為有效。
召開教代會一般應做好四個階段工作。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主要是確定議題、起草文件和征集提案。
第二階段:開好預備會議。
第三階段:召開正式會議
第四階段:貫徹落實大會精神
學校行政和工會共同向各部門和教職工提出貫徹實施大會精神的計劃、要求。各代表組(團)和每個代表,向各自的選區傳達大會精神,組織和帶動全體教職工積極行動起來,為實現大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工作。必要時,經學校黨政同意,工會可以組織教職工代表對大會決議、提案貫徹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名家曾仕強說:“組織如果把團體弄得像一個人一樣,效率就高了。”各項會議只是形式,只是一個傳遞信息的途徑,提高工作提高效率需要學校各部門,全體教職員工之間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補位,形成合力,全體教職工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做到“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做到提高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