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焰
摘要: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綜合性教材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本文將以運用綜合材料構建藝術教學場景,激發藝術思維想象力,引導幼兒嘗試藝術繪畫,鼓勵藝術作品創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運用綜合材料激發幼兒創造力的主要途徑,以期達到激發幼兒創造力的目的充分發揮綜合教材的教育價值,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環境。
關鍵詞:綜合材料;幼兒教育;創造力
1 幼兒園大班階段(5-6歲)幼兒綜合素質發展狀況分析
1.1 幼兒園大班階段(5-6歲)幼兒生理發展特點
隨著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他們提高了一些精細動作的質量。他們的手腕和手指更靈活。他們可以自己剪指甲。他們可以用剪刀、膠槍、錘子和其他工具來切割、組裝、編織,甚至做一些簡單的木工活。
1.2 幼兒園大班階段(5-6歲)幼兒心理發展特點
5歲時,幼兒的認知能力開始迅速進步。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同時發展起來的,并且有意注意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他們對周圍的世界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開始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特別是自然現象和機械運動原理。它們的目的明確,能夠理解被觀測對象之間的內在關系,總結其本質特征和規律。
2 綜合材料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探究
2.1 幼兒創造力的評估標準
2.1.1 對創造活動的興趣
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是判斷其藝術創造力的基本標準。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在藝術活動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驅使他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活動中去。
2.1.2 思維水平與表現能力
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和表現能力是判斷幼兒藝術創造力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創造性人格的幼兒思維是非常發散的,可以根據一個主題發出大量的圖像,然后利用其優秀的表現能力將思想表達在腦海中。
2.2 我國幼兒美術教育之現狀及存在問題
美術教育被認為是培養幼兒創造力最有成效的途徑之一,是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2.1 教育目標定位陳舊
教育目標是藝術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在不少幼兒園,仍有相當一部分美術教師注重幼兒的模仿能力和再現能力,偏重知識和技能的灌輸,忽視幼兒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2.2.2 教學方法單一固化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靈活多變的方法更有助于實現目標。幼兒創作缺乏自由寬松的空間,阻礙了幼兒觀察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扼殺了他們潛在的創造力。
2.2.3 缺乏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材料
教學內容和教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幼兒園藝術活動在教學內容模式的選擇上,缺乏創新意識,教學工具和教材比較單一,不能適應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
2.2.4 缺乏多元立體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恰當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然而,這一環節往往被忽視,存在評價標準維度單一、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寬泛等問題,甚至被完全忽略。
3 利綜合材料激發幼兒創造力的有效對策
3.1 利用綜合材料構建美術教學情景
為了能夠構建更加真實的教學情景,幼兒教師就需要積極利用音樂、游戲、多媒體設備、語言、物質材料等,積極創造更加具體的活動情景,從而使其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便于激發幼兒的靈感、興趣。
3.2 利用綜合材料啟發美術思維想象
在幼兒教育之中,基本上觀察體驗是主要的活動形式,為了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就需要通過綜合材料對幼兒進行啟發引導,鼓勵其進行想象,從而在大腦中形成初步的認知,為教學活動提供基本保障。
3.3 利用綜合材料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嘗試
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想象和繪畫。有的孩子畫龍須,有的孩子畫狗,有的孩子畫云彩,有的孩子在煙囪里抽煙,通過這樣的藝術教學,可以加深孩子對綜合材料的印象,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
3.4 利用綜合材料鼓勵幼兒創作繪畫
在激發孩子創造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樹立自信。這樣才能激發幼兒藝術的創造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實現教學活動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其主要目標之一,需要教師予以重視。在此基礎上,在綜合教材的教學中,教師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啟發孩子,鼓勵他們想象和創造,從而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對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運用綜合性教材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我們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將該方法運用到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狄娟,幼兒園美術教學有效策略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2]周雯雯,王春燕.走出學前教育發展的三大誤區[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8(10).
[3]徐曉英.陶行知思想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淺析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7).
[4]蘭嵐,綜合材料繪畫語言形式探析[J].大眾文藝.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