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青平
摘要:本案例記錄了我的一堂品德與社會《鋒利的雙刃劍》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無論是課件的制作、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啟發、對學生討論的問題的設計,還是作業的布置,盡顯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老大哥”地位。
關鍵詞:愛國;保護環境;珍惜幸福生活;為人類造福
上課前,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一些常見的科技成果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帶來極大的災難。
(2)初步了解克隆技術及其利弊。
(3)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的態度。樹立科技為人類造福的信念。
(4)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了解一些常見的科技災難,懂得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給人類及其生活環境帶來極大的災難。
教學難點是:
能比較客觀的認識科學技術的兩重性,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和分析客觀事物,辯證地看問題。
課前,除了我除了準備尺子、塑料礦泉水瓶、黃瓜、西紅柿等實物外,我還在課件的制作上下足了功夫。
上課時,我先展示課件、復習導入。幻燈片上是我精心搜集的跟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科技成果:納米服裝材料美化我們的生活的同時還能洗滌方便,解放我們的雙手;紅燒肉、汽車、樓房的圖片更加顯而易見:科技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每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與應用,都在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在這個復習鞏固舊知識的環節讓學生們受到感恩祖國、感恩社會主義制度、感恩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的科技工作者的教育,激發他們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刻苦學習的熱情。
接著我出示尺子、塑料礦泉水瓶,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交流塑料制品帶給人們的方便。畫風一轉,我又幻燈片展示“白色污染”,引得孩子們一陣唏噓,甚至有一些孩子做出嘔吐狀。在此時機,我向他們傳授本課重難點:科學技術的兩重性,既有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又向同學們介紹了現階段在我們前孫鎮也正在開展“美化環境”活動:即對公路邊、河邊、村邊的環境進行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清理周邊各類生產、生活垃圾,減少白色污染,解決“臟亂差”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變得更舒適、更優美。由圖片到現實,進一步提升學生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意識。
下面我又展示黃瓜、西紅柿等蔬菜水果,引導學生認識農藥化肥在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的同時,也對我們的環境造成了影響,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鮮嫩的蔬菜水果圖片和農民伯伯噴灑農藥的圖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于同學們生長在農村,農藥化肥對人類的影響無需多講。手機讓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它的危害也有很多,我們在《便捷的通信》一課的學習中已經認識到了,我只展示了一下幻燈片,沒有浪費時間。
我又指導學生們交流核能在哪些方面造福于人類。接著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后的災難性圖片,并講述核能污染環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的危害極大。學生們在強烈譴責戰爭發動者的同時,不禁油然而生對于世界和平的渴望,以及為人類的幸福利用科學技術的情感態度。接著我發問:“有人說,既然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這么大的災難,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再進行研究,建設這么多的核電站了。你們持什么態度?”然后鼓勵他們進行課堂辯論。理所當然他們都會傾向于對人類有好處的技術多加利用,可不要使核能帶給人類災難。我在這里設計的辯論環節,除了加深了學生們對教學重點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熱愛和平、愿意為人類的幸福利用科學技術的情感態度。
我的小結:的確,我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離不開科技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便利。對于科學技術,我們要科學合理地加以應用,讓它帶給人類的利大于弊,因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類自己,是每個人的職責。這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會成為一個綠色、和諧的美麗家園!學生們在我的引領下自然而然的道德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我對本堂課做總結: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人類總是存在著“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對于“有利”的一面要支持和鼓勵,對于“不利”一面則必須予以禁止和限制。如流水下灘,學生們的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學習科學、利用科學知識的情感不斷鞏固。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做人”的學科。外在的道德規范只有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教育才具有實效性。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這堂課我的精心設計與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在學生們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取道德品質的提升,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似有若無,潛移默化。
作為一個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我真誠地向廣大教師呼吁:我們的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甚至課外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讓我們都積極地投身到德育一體化教學改革中,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套用一句著名的名言:對于德育一體化,不是缺少機會,而是缺少實踐。
參考文獻
[1]谷亞玲.回歸生活與品德教育的實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4(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