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愉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根據中國國情而進行制定的相關理論,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其理論根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則之一,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進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公有制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主體,私有制經濟能夠為市場經濟注入新鮮的活力,二者并存。社會主義應該按勞分配,從而實現改革發展的統一。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也進一步對經濟改革作出許多新指示,其中就明確強調經濟改革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該實現經濟協調可持續綠色發展,實現共享經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方向。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
政治經濟學主要是研究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制度變化的理論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立足我國國情而進行建立的經濟制度,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不能夠用拿來主義來進行我國經濟發展指導,應該有效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構建,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來不斷改變、豐富和完善政治經濟制度,從而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中國實際國情為參考,同時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本原理,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不斷摸索出來的經濟學理論,是更貼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的,因此其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而在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構建過程中,仍應實事求是,立足國情,將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多年的經濟發展為依據,從而探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進而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其理論構建的最根本原則,有利于提高我國社會經濟增長,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在進行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進行經濟宏觀調控,將“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共同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從而有效發展我國經濟。進而構建出一個更為健康的、秩序良好的市場環境,有利于市場發展的公平性和穩定性,而這對于提升我國社會經濟上升空間無疑使巨大利好。在進行經濟發展時,應該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從而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社會經濟[]。
2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策略
2.1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領導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之核心。其理論構建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經驗而進行內容的補充。在進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應該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將第三產業逐漸升級為經濟主體,驅動經濟改革創新。在經濟發展中,應該根據我國社會現階段的國情進行經濟改革創新,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協調能力去理順市場中各主體關系,使我國經濟社會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行穩至遠。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新的認知。善于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來解決市場經濟失靈的問題,從而穩定社會經濟發展。
2.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黨的根本宗旨,同時也應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構建的出發點。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講,人的生產能力是經濟發的根源,所以以人民為中心實際上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應該對人才進行尊重,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去創造經濟,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
2.3 堅持以立足中國國情制定經濟發展策略
中國國情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構建的主要因素。每個國家的經濟情況不同,社會發展不同,不能夠對外國的政治經濟理論進行生搬硬套,應該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經濟理論。中國在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隨著時代的改變需要立足現在去進行改革、創新,從而不斷提高我國的社會經濟實力。
2.4 堅持以中國文化特色建立政治經濟學體系
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時,應該堅持以中國文化特色建立經濟學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系時,需要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從而進行相關經濟學術語的制定,從而能夠將體現中國特色的經濟文化。
3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我國經濟,應該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制度,從而能夠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國國情具有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發展情況,因此,在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時,一方面要將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根基,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堅持以立足中國國情制定經濟發展策略,堅持以中國文化特色建立經濟學體系,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制度,旨在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穩定、安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青,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路[N],學習時報,201812-28(7),
[2]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路標”[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 8,9(6):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