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中
摘要:隨著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國家通過摸索和創新,對目前的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了不斷的改革,使得國內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獲得了越來越高質量的生活。通過對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革,能夠使我國的發展與時代相適應,并且能夠得到不斷的完善,是一項必經的考驗,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能夠使國家經濟以及人民生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然而,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的改革需要較長的時間,特色社會主義目前的經濟體制,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改革與創新,經濟改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下,需要做到對市場經濟的持續融合,才能夠使國家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關鍵詞: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新常態
“新常態”這一概念出現在中國經濟的這一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去往河南進行考察時第一次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這一概念進行了提出,隨后將這一新興理念引入到了各個場合中,在這一過程中新常態逐漸獲得了清晰的內涵,即將提質增效作為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提升國民的生活質量,其能夠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優化升級經濟結構以及提供創新動力等。針對這一基本內涵,理論界從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方面,對新常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認為經濟的客觀運行以及主動對政策所做出的調整疊加,是形成新常態的主要因素,其對經濟的形態分工以及結構方面進行了提升。
1 對系統觀的整體推進
目前,經濟體制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就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行政管理體制的重點改革,從制度以及手續方面,對行政審批進行改革和簡化,以此來使政府職能能夠得到真正的轉變;此外,必須要對壟斷行業進行不斷的改革,以此來使市場競爭環境能夠更加公平;需要從價格方面,做好對資源型產品的深入改革,以此來使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得到盡可能的發揮;必須要以市場化改革為目標,對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進行健全和規范,對政府與市場兩者的關系進行厘清,以此來使政府的行為能夠得以規范[1]。
2 穩中求進改革觀的實施
隨著新常態的不斷發展,我國面臨著一個現實的問題,在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下,隨之產生了結構性問題以及各種矛盾。首先,需要對過去的重速度、唯增長的慣性思維進行打破,其次,針對經濟以及利益兩者結構的長期固化,通過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能夠使社會經濟得以穩定;此外,針對結構調整所造成的速度回落來說調結構對速度的降低是必然的,速度是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力量支持;因此,就要為新結構尋找新動力,并且需要在動力在結構轉換過程中,對所出現的減弱或缺失現象引起關注。
3 把好改革發展質量關
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不僅需要根據相關制度,對供給總量進行變革和創新,并且需要根據相關制度,對供給結構進行變革和創新;不只需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對經濟結構的制約因素進行改革,還需要根據生產關系,對社會經濟結構進行改革。以此來使經濟結構能夠從整體上得到優化和演進,從質量和效益方面對經濟發展的總目標進行提升。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對經濟下行的合理應對,做好對“三去一降一補”的切實履行,以此來使“5個搞清楚”能夠得以實現[2]。
4 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發展
需要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發展,以此來使其能夠得以壯大。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基礎,根據基本經濟制度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基本的建設,將公有制經濟作為長期的發展對象,尤其是需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深入的改革,以此來使國有經濟的發展能夠得以壯大。需要將體制機制作為創新的重點,從企業以及法人的角度,加強對現代制度的建立,以及對治理結構的完善,以此來使國有企業能夠更具活力,通過對國有企業經濟布局的優化,能夠獲得高效的國有資本,此外,還需要根據市場規律,對產能過剩的企業進行淘汰,以此來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3]。
5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變化主要體現在我國經濟增長開始出現了增速下降現象。因此,我國對經濟進行了結構性調整,以此來保障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而使我國經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因此,需要通過對系統觀的整體推進,對穩中求進改革觀的實施,把好改革發展質量關,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發展,以此來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加祥,五大發展理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貢獻[D].曲阜師范大學,2016.
[2]王明華,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展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2):70-82.
[3]李年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