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輝
為推動群眾改革傳統的喪葬方式,一些地區以行政力量作保障,推行火化喪葬模式,這些政策的實施,在許多地方引起極大的爭議。這項政策許多地方已經推行了多年,并對原來的社會市場模式構成很大沖擊,本文說一下這項政策的一些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對遺體虔誠的處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些影視作品中,士兵為了獲得烈士的遺體,冒著生命的代價去營救。所謂葉落歸根,一些華人華僑甚至因為客死異鄉而畢生遺憾。拋尸荒野,草率掩埋,是體現對自己和對社會的不負責任,是逝者人生管理的失敗的表現。可見對待遺體的感情是真實存在的,并能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甚至影響親友們的價值取向,不能因為反對迷信而漠視這些情感的存在。
當年殯改政策的推行,主要基于以下理由,而這些理由,現在看來存在很大的偏差。
一是火化可以節約土地。火化后的骨灰看似可變得小巧和集中,但民眾的感受可能是支離破碎,人們因基本感情,也要規范一個合適的地點給予安放,有存放在骨灰存放堂的,也有安置于公墓的,當然還有置于戶外的,現實中家人選定的供奉場地,變得更為耐久和堅固,反而長久的占用了土地。傳統的喪葬方式,因為棺木和人體的自然屬性,隨著時間的長遠,這些自然體都會化作自然元素,被大自然所吸收和化解,變成土地的肥料,成為植物成長的重要養份。民間還有“起墳,遷墳,葬墳”等習俗,千百年來的無數的尸骨終會處理無礙,即使涉及到工程建設,要求戶主遷墳之事,也能妥善解決。
二是減輕群眾負擔。認真的計算的話,改革后殯葬花費,明顯要多于傳統的喪葬習俗,現在鄉鎮到集中火化點都要請殯葬車,親屬陪同,甚至還邀上西式的樂隊、禮炮、火化費等各式消費,這都是在以前基礎上,重新增加的項目,一些條件好的還有選上專用的骨灰盒和公墓點等,都是不小的支出,現在一些地方甚至還增加了更多的花樣,將喪葬妝扮成更為牟利的產業。傳統喪葬都是親友們的相互臨時幫助,集中在家庭范圍內的操作,能很快就平衡對逝者情感的付出,基本上沒有什么特別繁雜的收費項目。
三是移風移俗說。喪葬習俗應該體現節哀順變,對逝者恰當的尊重和懷念,又要體現節儉和對家庭傳承者的愛護和幫助,從而展現出大方得體的禮儀。現實的情況并沒有什么指導性的價值體現,反而在民間造成了喪葬習俗的混亂,許多家庭在混亂繁冗的管理下,變得困惑麻木。傳統的喪葬習俗是社會長久積累積淀的結果,千百年來能夠被接受和傳承,這是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民間已形成了一套獨立完整的喪葬體系,這在主體環節上應值得借鑒和研究,而不是全盤否定。
四是依據國家行政法規操作。許多地方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依據是《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實際操作中,這些條例與國家《憲法》及社會道德相違背。
我國憲法規定保障人權、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財產權。身體作為個人的主體,是個人和家庭的一個組成部分,個體有處理個人遺體的意愿,遺囑、遺體以及個人死后遺留的精神價值,都是個人權利的完整構成,是家庭的私有財產,所以公民選擇捐贈遺體是個人意愿,而非國家強制力執行,也非個人義務。政府的權力重在管理公共事務,如果家庭沒有侵犯公共權益,政府強制干預他人內在主權事務和利益,對個人行為的干預就超越了權限,侵犯了人的權益和人身權利,是對個人主權的冒犯,這樣的管理主體就顯得自作聰明和多余,有濫用權力之嫌。
從道德的角度看。當年為了強制執行火化政策,采取的是強制火化的高壓政策,一些偷偷土葬的,行政強制起棺火化,現在看來這樣的行為方式很不道德,漠視了家人的情感,無視個體和家庭的尊嚴,同樣粗暴對待逝者身后遺愿也是不道德的。
實際上的運作瑕疵,遠遠不止上面幾項,例如:一、火化造成能量的浪費和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如果這個能量體能夠被自然所吸收,那將會成為自然再循環的一個部分,火力燃燒不僅耗費能量,燃燒的塵灰還充斥在空氣中,造成能量的消耗和污染;二、行政命令的強制作風。殯葬政策“一刀切”強制作風,這是對民眾尊嚴和訴求的不尊重,也會淡漠了許多人性的情感,成了部分人的行政榮譽;三、殯葬的行政服務跟不上。一些地區因為交通不便,為配合火化,要將逝者的遺體抬出很遠等待車輛的;有到殯儀館火化排隊等待;有將無名尸體火化后草率處理的;還有骨灰混雜存放的等不一而足。
鑒于以上出現的各種并發問題,個人認為殯葬政策應在以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將強制火化應轉為自愿火化,回復多元化的喪葬方式,有個合適的標記就可以了,需要遷出的可以選定公墓,集中喪葬,自愿火化的也可自愿選擇;二是辨證的傳承傳統的喪葬習俗,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引導極積向上的喪葬方式;三是提倡一些合理的喪葬理念,作為對社會大眾的價值導向。中國人有入土為安的觀念,生于自然,回歸自然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反哺。
希望此文的內容為社會所重視,主管部門能明察利害得失,以大眾福址為依歸,操作更細致、周到的殯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