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王 霞
人工智能是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一門新的科學技術,是由人工制造的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智能[1]。2006 年,Hinton[2]提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使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度學習”通過深層神經網絡算法來模擬人的大腦學習過程,豐富的數據量可對神經網絡進行訓練,進而使人工智能系統達到高度人工智能水平。大數據是伴隨著信息數據爆炸式增長和網絡計算技術迅速發展而興起的一個新型概念[3]。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互網聯的數據量指數級增長,大數據的積累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基礎支撐[4]。2017 年7 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5],提出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發展迅速,相繼應用于各行各業,其智能化高效的工作方式使傳統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工智能先驅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在《2017 未來媒體報告》[6]中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將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與改變出版生態,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是無法回避的必然趨勢。第七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發布的《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7]顯示,在較為簡單和重復性、模式化的工作層面,人工智能的工作速度和產量已經對出版工作形成超越。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對編輯出版工作的各個方面產生巨大地影響,因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轉變與創新作一討論。
經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對科技論文進行詳細的分析,高效地幫助編輯對文章的學術價值進行評估。同時將論文中引用文獻的被引用次數,相關研究的最新文獻以及社會輿論資訊提供給編輯,幫助編輯判斷文章研究的熱度,為選題策劃提供參考。人工智能利用大數據對科技論文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進行對比分析,可在全網內檢索出與文章相同研究的文獻報道,并根據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將文獻分類,
從不同角度幫助編輯判斷文章的創新性及科學性。編輯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可在最短時間內更高效、全面、準確地判斷稿件的優劣。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論文內容的智能分析,可將稿件按照專業和研究方向自動匹配合適的審稿專家。審稿是出版流程中重要環節,審稿周期的長短直接影響到論文出版周期的長短。因此,合理有效地控制審稿中每個環節,提高每個環節效率,縮短審稿時滯是增強期刊時效性的關鍵[8]。人工智能技術大幅優化審稿流程,將一般性審稿交由人工智能自動處理,而編輯則側重于對特殊稿件內容的審核與把關。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的高效結合,是人工智能時代編輯組稿與審稿工作的必然選擇[9]。
人工智能技術在學術不端行為檢測中具有較強適用性和廣闊應用前景。當前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存在數據庫涵蓋范圍有限、圖表和公式檢測結果不理想、語種限制等問題[10]。人工智能技術依托大數據智能分析,可以分析圖形、圖像中的數據并在全網無數據庫限制、無語種限制的比對分析,準確快速對論文的學術不端進行評定,從技術上有效控制學術不端行為。2012 年,《華盛頓郵報》啟動了名為“truth teller”的實時新聞核查項目,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全程記錄新聞報道中的文字、語音等信息,隨后與數據庫的大數據進行對比“打假”,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發出警報。
算法、數據、計算能力是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的三個要素[11]。科技論文語言表達的基本特點決定了人工智能自動編校技術實現的可能。目前,自動編校的算法已基本成熟,國內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動編校系統,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已經達到領先水平。
互聯網海量的科技論文文獻及編校規范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提供了充足的數據支持。加之科技論文語言主要的特點是準確和清晰,通常結構與格式固定,中、英文語言言簡意賅,以科技語言表述為主[12]。因此,人工智能自動編校計算量不大,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不高,在自動編校中的應用有先天優勢,深度學習后的人工智能掌握了全面的編校、編排規范,可嚴格按照編校規范對論文的格式、用詞、計量單位、統計學等進行自動編修,并對參考文獻進行核實。計算和分析論文的結果、數據,并對討論提出修改意見[13]。人工智能自動編校技術大幅減少編輯的編校工作量,提高編校效率和編校質量,減少作者修稿次數,保證論文出版的時效性。羅飛寧[14]認為,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編輯的部分任務將被分擔,編輯工作將逐漸邁入專業化與智能化并重的時代。
人工智能技術在編輯行業的發展,勢必會替代大部分的編輯工作,使編輯工作更高效、準確、便捷。劉華東等[15]研究認為,智能審校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構建知識庫和語料庫,實現整個編纂、審校流程的智能化,能夠降低圖書審校門檻,提高查全率,有效避免漏查,幫助編輯出版人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投入成本。
近年來,人工智能自動排版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在2018 全國新聞出版單位數字出版工作交流會上,國內出版企業展示了初代的自動排版技術,經過研發換代后人工智能自動編排可根據不同發表平臺的特點進行自動排版。不僅可按照科技論文編排規范進行排版印刷,還可突破科技論文傳統文字加圖表的表現形式,加入動畫、視頻,提供討論、投票、直播等互動形式,將內容轉化為更加直觀、生動的表現形式,滿足不同媒介設備、不同平臺的各種閱讀需求。同時利用其數據資源優勢將相關研究的文獻、數據、社會報道咨詢等內容作為擴展閱讀內容。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全方位地包裝論文,滿足讀者在全媒體時代對深度閱讀及研究的需要。人工智能自動編校、自動排版將極大的提高編校質量、縮短出版時間,使論文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各種平臺發表和出版,保證論文的時效性和傳播的廣泛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的傳播方式更加高效、多樣,讀者已不能滿足于單純的文字閱讀[16]。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的獲取和傳播已變得越來越容易,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科技期刊在傳統出版功能外將被賦予更多的服務功能。科技期刊應利用各種學術資源打造綜合學術服務交流平臺,滿足新時代作者、讀者的需求將成為工作重心。在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工作者要建立期刊品牌意識,提高在學術交流活動中的組織、策劃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創建線下綜合服務平臺。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定期組織學術交流活動,策劃熱點問題的專家講座,主辦或協辦專業學術會議,為科研人員創建學習交流的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舉辦線上線下論文寫作知識講座,舉辦作者、編者、讀者間交流活動,設立獎項,鼓勵優質論文的作者。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提高科技工作者論文寫作水平,普及科技論文編校知識,為作者、編者、讀者創造互動的學習交流平臺。利用活動既可以擴大雜志的影響力又可以從活動中獲取優質論文以及最前沿的學術新聞報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逐漸形成期刊品牌影響力。
在線上開放獲取期刊全文,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對用戶的專業和閱讀習慣進行分析,智能推送用戶最關注和需要的文獻資料。文章發表后繼續向作者推送論文被引用情況以及相關研究的最新文獻發表情況,使作者發文后還能不斷獲取資訊,實時掌握學科最新動向。通過期刊網站及手機客戶端作為載體,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個集投稿、訂閱、服務、資訊、交流、傳播與一體的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把用戶與期刊時刻聯接在一起。
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期刊編輯需擁有較為全面的學科專業知識,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熱點學術問題參與到學術活動中。參與學術會議不僅可以提高編輯自身專業知識素養,還可了解學科最新進展,從而對選題的策劃提供幫助。在會議中與專家學者、科研團隊建立聯系,借助會議宣傳期刊,增加稿源。對會議中專家學者的觀點及科研成果主動約稿,針對會議主題或熱點問題策劃系列專題文章,還可利用期刊的網絡媒體平臺對會議進行直播報道。
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進入科研現場,跟蹤研究過程,關注熱點問題,了解發展動態。從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開始跟蹤,與研究人員深入交流、全面掌握研究進展,利用各種媒介對研究過程進行系列報道,提高研究項目在學科內及社會中的關注度,助推研究課題成為熱點,引起業內和社會關注,從側面幫助研究的深入開展。在跟蹤科研過程中,主動構思策劃論文選題,主動向科研團隊約稿,使新發現、新成果及早出版。
日本作家、編輯工作者鷲尾賢也在《編輯力》[17]書中說道:“當編輯腳下不勤,好奇心淡,作者怯于創造而專精化時,做出來的策劃只會偏狹無趣。”所以編輯工作不僅僅是埋頭工作,更要走出去尋找優質的稿源,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書中還說道,出版一邊聯系著讀者,一邊聯系著作者。讀者一般是不可見的,因此很難進行關系維護。但在人工智能時代,編輯可通過多種方式了解讀者對期刊所發文章的關注度,從而對選題提供依據。作者是編輯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人,人工智能技術可使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更方便、快捷,形式更加多樣、高效,從而提高稿件的編修質量,縮短修稿時間,還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分析使編輯對作者在本專業的造詣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今后選擇優質稿源提供幫助。在新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只有與作者保持溝通聯系,發掘年輕學者共同進步,才能長期勝任編輯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以其智能的數據處理能力、高效的執行能力大幅提高了編輯出版工作效率,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人工智能技術幫助科技期刊編輯高效完成策劃選題,準確選擇優質稿件,并自動完成從編校到排版、印刷的整個出版流程,將編輯從以往繁瑣的編校工作中解放出來,將主要精力放在個人專業素養及期刊的發展上。因此,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將向著服務化、平臺化發展。科技期刊編輯應提高組織、策劃活動的能力,建立品牌意識,利用新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服務平臺。并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專注于學科的發展,參與科學研究,主動發掘優質稿源,提高期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