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燦
摘 要:古往今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與河流保持著密切聯系,而城市依托河流形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憑借其特殊性成為獨特的城市空間場所。文章以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特征演變、構建原則的基礎上,探究了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途徑,并對城市開放空間體系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城市空間;濱水開放空間;空間;構建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陽師范學院校級青年項目(2018QN028);南陽師范學院校級青年項目(QN2017062)研究成果。
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及城市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城市的發展重心正逐漸從快速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在現代城市中,城市水系功能使用較為多元化,城市濱水空間承擔著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1]。同時,城市濱水空間作為河流和陸地的過渡區域,兼具二者的屬性,為城市提供了特殊的空間場所,往往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對城市追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濱水空間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極強的開放性,是密集城市空間中寶貴的開敞空間,承載著城市居民的多種活動,是城市中最具生命活力的區域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設中,尤其是中小城市中,濱水開放空間往往呈現出空間利用不充分的現象,并存在親水性差、環境污染、規劃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因此,對濱水開放空間的研究是必要且緊迫的。
一、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特征演變
羅納德·托馬斯曾經說過:“好的城市應當使空間具有可識別性,同時也要使空間具有領域感、場所感和安全感,因此特征無論對于城市還是空間都是必要的。”對于城市濱水開放空間亦是如此,濱水空間就是在河流和城市的共同作用下衍生出的空間場所,不斷地受到河流及城市開發建設的影響,經歷了形態特征、功能特征及意象特征的演變過程,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場所。
(一)形態特征演變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組成包括濱水道路、濱水綠地、堤岸及護坡等。首先,從宏觀尺度上來看,濱水開放空間的形態順應河流、湖泊等水系的水緣進行展開,大多呈現出自由有機的平面形態;其次,從中觀尺度上來看,城市濱水開放空間形態受到堤岸形式的影響,不同的堤岸形式下會塑造出不同的斷面形式;最后,從微觀尺度上來看,也就是從更為具體的角度來看,城市濱水開放空間形態主要取決于親水空間和景觀結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工程技術手段的進步和人們審美意趣的不斷提升,濱水開放空間形態的演變主要表現為中觀和微觀上的改變,也就是堤岸形式的處理、濱水景觀的設計、親水空間的組織,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陳舊到創新。
(二)功能特征演變
人們的戶外生活主導著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功能演變。依據我國的規劃實踐,可將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功能簡化為基礎性、生產性、居住性與服務性四種類型,依次表達著從交通到生活、生活到生產、生產到居住,再回歸生活的演變過程[2]。其中,基礎性功能是最早時期出現的,如港口、交通等構成河流與城市直接聯系、城市與外部區域聯系的基本條件;生產性功能是在基本生活功能滿足的情況下,可利用濱水空間進行工業、倉儲、物流等生產活動,是造成早期濱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居住性功能是指濱水空間被居住建筑、辦公建筑占用,濱水空間呈現“私有化”的特征,阻礙空間開放性發展;服務性功能是集商業、文化、休閑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的功能,積極發揮空間最大價值,為城市帶來公共性的發展效益。由此可見,城市濱水空間的功能演變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展現著每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
(三)意象特征演變
濱水開放空間的意象特征是指人們與其溝通中產生的內在的內容,也就是人們的認知情況。一方面,城市濱水開放空間大多呈現出有機自然的形態,在城市意象構成中,是城市中重要的線形景觀要素,與河流共同構成了“邊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分割城市空間區域的作用。在來看濱水空間本身的意象構成,岸線為“邊界”,園路為“道路”,重要景觀空間為“節點”,主要景觀小品為“標志物”,各功能空間組成不同“區域”。另一方面,城市濱水開放空間可以結合其形態特征和功能特征塑造場所屬性,使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體驗和感知獲得空間的導向感和認同感,也就是場所精神。因此,隨著濱水空間的構成不斷變化,人們對濱水空間的認知不斷轉變,濱水開放空間的意象特征也在不斷演變。
二、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原則
(一)生態優先原則
對城市濱水開放空間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其價值并保障其良性發展,它既是城市空間,又具備自然屬性,是城市向自然過渡區域,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更需要保護其生態性。應充分分析地域條件及資源概況,盡量不破壞原有生態格局,保持河道的自然生態性、社會生態性和經濟生態性。綠化樹種根據不同條件選擇適宜樹種,使重建生態與原有生態協調統一,形成系統穩定、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
(二)以人為本原則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在構建中要考慮人們不同層次的需求。國內學者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某濱水開放空間的規劃影響要素進行評價,通過調研問卷和走訪,研究得出可達性、活力性、親水性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內容[3]。由此可見,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下構建濱水開放空間使其內涵得到更大的延伸,反之,則將成為與城市環境良性循環相抵觸的消極因素。
(三)地域特色原則
濱水開放空間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見證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及環境變遷,沉淀了濃厚的地域性內涵,因此,在構建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時應重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把握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有機聯系。
(四)整體協調原則
濱水開放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其他開放空間進行銜接,達到整體協調統一,促進各類開放空間共同發展,構建完整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同時需統籌考慮未來城市的總體發展及定位,順應城市發展趨勢。
三、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途徑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演化經歷了生態自發、生態失落、生態覺醒、生態自覺的發展過程,伴隨著觀念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耦合規律,人們重新認識到城市河流及濱水空間的生態價值[4]。在構建完善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過程中,應明確構建的前提、內容、重點及目標。
(一)維護生態水域環境是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前提
濱水開放空間的最大價值就是給城市居民帶來親近自然水體的機會,維護生態水域環境是構建開放空間的前提。自然生態系統在各自然要素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下維護其穩定性,不良人為干擾活動可能會打破這種穩定性。濱水空間是由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共同組成的,并承載了人的多種活動,是城市中生態敏感性較強的區域。很多城市內河由于過分注重河流的功能價值,將護坡和河床進行硬質化處理,破壞了水域形態多樣性,還修筑了高聳的防洪堤、橋梁,阻斷了河流向城市充分滲入,因此,將這些硬質景觀柔化處理是保障生態水域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在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尊重自然,把握自然尺度,同時加強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共同維系濱水開放空間的生態水域特征。
(二)塑造休閑游憩空間是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主要內容
游憩功能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濱水空間憑借其豐富景觀和極強開放性成為人們青睞的休閑場所,滿足了居民的休閑游憩需求,因此,塑造休閑游憩空間便成為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主要內容。需充分考慮當地市民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布置廣場、游步道等景觀空間,創造多層次的親水空間,而且要突出創意、特色,從“千篇一律”中找尋亮點。
(三)規劃慢行交通系統是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重要環節
城市濱水空間由封閉轉向開放,離不開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追求和城市綠色出行的倡導。在開放空間中加入慢行系統,使人們在親水的同時還能健身,長長的步道、跑步道和騎行道儼然成為了濱水空間的一道景觀帶,其有利于明顯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環境品質,建立宜居的城市空間,并初步形成了都市的新景觀和新地標[5]。在尊重水系、現狀道路建設的提前下,根據濱水空間特征確定分級或分類體系,構建完整的復合的慢行交通系統網絡結構。四通八達的慢行網絡將積極開發濱水開放空間的價值,滿足居民的健康生活需求。
(四)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是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最終目標
從生態學角度上看,濱水空間作為城市綠道,又是河流生態廊道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的核心內容,對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格局起到重要影響作用。線形空間連接性強,能夠將城市其他綠地空間較好地聯系起來,達到整合城市綠地資源的作用。因此,在濱水開放空間構建的過程中,要發揮這種功能特性,與城市內部自然空間進行相連,與城市外圍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溝通,形成城市的生態軸線,提高和改善城市整體的生態環境質量,使城市在區域環境中穩定發展。
四、結語
在當代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作為城市中與自然資源接觸最直接的空間,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承擔著生態、生產、游憩、景觀、文化等多項綜合功能,一直以來是城市規劃建設和城市研究的核心內容。合理保護和利用城市濱水開放空間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其在未來一定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對城市開放空間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健.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總體控制設計研究:以上海唐鎮核心區濱水開放空間設計導則為例[J].中外建筑,2011(8):87-89.
[2]劉博敏.發展在水:城市濱水時代來臨[J].城市規劃,2018(3):72-79.
[3]劉洋,余國棟.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濱水開放空間規劃影響要素評價研究:以池州市平天湖風景區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8(3):68-71.
[4]袁敬誠,張伶伶.歐洲城市濱河景觀規劃的生態思想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28.
[5]鄒美智,趙亮.濱水開放空間慢行系統規劃設計:以上海世博濱江綠地三線貫通為例[J].環境與發展,2017(8):240-241.
作者單位:
南陽師范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