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
摘? 要:該文以高等職業學院教師為研究對象,從目前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教學信息化實踐、教師信息化實施過程、教師信息化支持情況、教師信息化反饋、教師信息化質量控制5個方面影響因素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呈現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開展基礎和意識較好、信息化技術運用程度不高、信息化教學模式尚未成熟、教學支持需改善這4個方面的現象,同時提出4個方面的建議:繼續鼓勵教師挖掘教學信息化場景,建立信息化教學考核體系;繼續優化學校硬件設施,改善學校軟件環境;持續開展信息化教師培訓,增強技術人員軟件支持;制度建設。
關鍵詞:高職教師? 信息化教學能力? 調查研究?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34;G7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b)-0098-02
在全球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國家政府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強調職業教育具有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需主動改革教學模式,融合新技術應用,推動職業教育質量建設,力求實現畢業生供給與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相吻合。高等職業教師主動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對教學設施運用情況、教學信息化反饋等方面將影響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推進。
1?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現狀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主要涉及教學信息化實踐及實施過程研究、教學信息化支持與反饋以及教師信息化質量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在教學信息化實踐方面,張哲等人基于TPACK模型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進行評價研究,認為教師技術能力比教學能力表現欠佳,特別是在融合技術與教學內容方面[1]。在教師信息化實施過程方面,趙可云等人嘗試從信息化教學愿景、信息化教學執行能力、信息化教學實踐路徑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執行力立體模型,提出執行過程中計劃、整合、理解、控制、反思、評價6種能力要素相互影響,并在實踐過程中呈現循環漸進特征[2]。在教師信息化支持方面,肖桐等人提出,我國目前教育信息化面臨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學配套資源的支持,使得教師信息化教學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時,教師信息化教學活動也受到信息化教學硬件環境的影響[3]。劉喆通過TPB和TAM模型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行為進行研究,提出高校需要從信息化教學的工具性價值方面引導教師積極參與信息化教學活動,同時高校需積極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提供信息化教學資源服務和教學支持,在校園內形成信息化教學環境氛圍[4]。
基于上述思考,該研究將以高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教師信息化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與學校兩者之間參與情況對信息化教學活動的效果影響。因此,該研究將教學信息化實踐、教師信息化實施過程、教師信息化支持情況、教師信息化反饋、教師信息化質量控制這5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問卷調查。
2? 調研概況及結果分析
2.1 調查概況
此次調查主要是面向全國范圍內的高職院校教師展開問卷調研。經過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回收有效問卷中,教齡3~6年占12.2%;教齡7~15年占53.7%;教齡16~25年占24.4%;教齡26年以上占9.8%。
2.2 調查結果分析
此次調查問卷的內容要從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教學信息化實踐、教師信息化實施過程、教師信息化支持情況、教師信息化反饋、教師信息化質量控制這5個方面設計了16道選擇題。現將問卷數據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具備普遍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基礎。從調查結果上看,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普遍都會使用到互聯網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累計占比達到97.6%。其中,經常使用或者必須使用的教師占比達到總體的87.8%。在所有被調查教師中,累計95.1%的教師能夠達到比較熟練使用教室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并且信息化教學占整體教學活動比重達到50%的受訪教師占總教師的43.9%。由此說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普遍接受并具備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具有較好的信息化運用基礎。
第二,我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運用程度尚處于基礎階段,信息化應用場景仍需開發。從調查數據中顯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普遍認為自己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并且90%以上受訪教師認為能夠獨立使用合適的教學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調查顯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常用教學軟件普遍集中于辦公軟件套件,如Office或WPS等,占到總體的95.1%;少數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綜合運用除辦公類軟件以外的新技術、新軟件豐富信息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如視頻處理、二維碼技術、線上問卷應用等,此類教師比例最高不超過總體的13.7%;被調查教師運用動畫技術軟件、二維碼軟件、云存儲網絡產品等比例更不超過4%。另外,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反映基本能夠獨立整合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比例為75%,只有17.1%的教師表示能夠非常熟練地整合信息化教學資源。由此說明,我國職業院校教師整體對基本辦公軟件掌握情況較好,但對圖形圖像處理、多媒體應用技術、“互聯網+教育”技術新場景應用掌握情況較差,仍有較大空間提升。
第三,我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模式尚未成熟。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普遍能夠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基本教學活動,同時也能掌握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反饋,但是絕大多數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效果感到不滿意。受訪教師中,有70%的教師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能夠基本運用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同時95.1%的受訪教師能夠使用技術手段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92.7%的受訪教師能夠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97.6%的受訪教師能夠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但46%的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效果感到一般或不理想。由此說明,我國職業院校教師整體使用信息化開展教學活動意愿明顯,推進實施情況較好,但是如何有效地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并獲得較好教學效果仍然需要進一步思考。
第四,我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支持需改善。從受訪教師數據中顯示,46.3%的教師表示學校提供的硬件支持水平達到比較優秀及以上,只有12.2%的教師表示學校硬件條件尚處比較差的水平;36.6%的教師表示學校提供比較優秀及以上的技術人員支持,29.3%的受訪教師則認為學校技術人員支持水平較差或得不到有效支持;61%的教師表示學校軟件支持水平一般或比較差,只有9.8%受訪教師表示學校軟件支持水平優秀。由此說明,我國職業院校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普遍提供較為優秀的硬件環境,但也突顯技術人員不足和軟件購買、軟件使用培訓不足等問題。
3?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建議
針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開展基礎和意識教好、信息化技術運用程度不高、信息化教學模式尚未成熟、教學支持需改善這4個方面的現象,該文將站在學校管理者角度,從學校制度建設、學校軟硬件建設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1)繼續鼓勵教師挖掘教學信息化場景,建立信息化教學考核體系。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建設成果,主要集中在傳統課堂信息化建設,同時各大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考核大部分以視頻數量等具體指標作為信息化教學課程評價標準,使得目前各大高職院校中以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課程深度融合的成果和形式較少;接下來,各大高職院校應從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角度出發,積極鼓勵教師挖掘真實信息化教學場景,探索建立科學的、客觀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
(2)繼續優化學校硬件設施,改善學校軟件環境。近半教師認為學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學硬件條件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繼續提高學校信息化教學硬件設施仍是當前學校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多數學校信息化建設仍然停留在多媒體教室建設層面,即投影儀+電腦的組合形式仍然是各高職院校信息化主要載體,尚未結合技術發展新趨勢及時更新學校信息化硬件資源。如無線網絡資源覆蓋、校園云端資源共享存儲設備;另外,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尚未根據信息化教學的課堂特點對教室進行布局改造,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室布局方式仍不能為信息化教學提供較好的空間支持。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平臺是依托外部互聯網教育公司開發平臺開展教學,但是尚未針對信息化教學所需要辦公、動畫、視頻制作軟件進行購買,信息化教學所需教學資源也主要依靠授課教師在互聯網上下載和自制,缺乏校內、校際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3)持續開展信息化教師培訓,增強技術人員軟件支持。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實施過程中,63.4%教師表示學校技術人員支持力度一般、不足或缺失,已成為阻礙信息化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在后續辦學過程中,增強技術人員對不同熟練層次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方面、多媒體軟件的定期培訓和專題培訓,增加“互聯網+教育”技術新場景應用培訓,強化圖形圖像、多媒體應用技術培訓,建立技術人員定期回訪制度,促進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
(4)制度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高師生信息化互動。例如,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要求任課教師將課程建設為在線開放課程,將課程建設情況作為部門考核和教師業績考核指標,為校級在線開放課程立項的教師給予相應經費資助,同時學生在校園內可以免費使用課程平臺進行學習,極大地促進了師生信息化互動。
參考文獻
[1] 張哲,陳曉慧,王以寧.基于TPACK模型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6):66-73.
[2] 趙可云,王海燕,楊鑫,等.教師信息化教學執行力模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1):106-113.
[3] 肖桐,楊磊,易連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現狀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7(4):78-83.
[4] 劉喆.基于TPB和TAM模型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行為[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3):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