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菊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基層教育部門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在2007年舉辦了全國縣市教育局長培訓班,在對當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闡述的同時,也明確了未來教育對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挑戰,以此在增強自身教學技能、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同時,為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鑒于此,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并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全面探析了未來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挑戰。
【關鍵詞】未來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基礎教育;教學挑戰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現階段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點與熱點
(一)轉變領導觀念,建立健全制度,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基層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受到了社會各界及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而“教育優先發展”更是被黨中央、國務院提上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發展日程,且自十四大以來,“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要求也首次被提出,直到當前,教育也一直是各級基層的重點關注對象。但從目前來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其發展實況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多位局長談到雖然目前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會議及形成的文件中,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被納入了發展日程,但大多依舊只是存于表面,未能真正地進入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針對上述問題,部分教育局長建議,在黨委和政府中,一方面需要成立專門的部門與機構,來分管教育,以此來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而另一方面還需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在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相關職能部門在發展各類教育方面具體職責、階段目標及任務要求的基礎上,建立與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相適應的干部選拔任用剛性評價與考核機制。
(二)確保地方政府投入,理順管理體制,切實解決教育經費緊張問題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過程中,經部分教育局長反映,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也是目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而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具體來看是:地方政府存在擠占和挪用教育經費的現象;地方政府的配套經費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沒有教育經費管理、支配與監督權等。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經費不足不僅導致了部分地區的學校辦公經費緊張,甚至對于農村地區來講連最基本的教學需要都無法滿足,故導致教師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限制了教育機構的整體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部分教育局長建議,要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教育經費緊張的問題,保障教育機構的科學發展,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機構需做到以下幾點,即:建立相應的制度,理順教育經費的管理體制,加大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及建立教育經費監督機制。
(三)應試教育與現行考試評價方式制約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上世紀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中明確表示,在未來的教育體系改革中,基層教育部門需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取代當下的應試教育,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迎接新世紀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而截至2019年,十年時間里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教育工作者應試教育理念的轉變、評價考核方式的完善以及其他方面,從某方面來講這也是限制當前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
二、未來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挑戰
(一)對教師使命的挑戰
“傳道,授業,解惑”作為千百年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使命和主要任務,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和人們的普遍認同和高度重視,但自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成為當下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以來,在教育內容多元化、綜合化,能力導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網絡化、智能化、數據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手段和教育使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總體來講在未來教育中,師生之間單向傳授的關系變了,課堂教育的主體也從傳統的教育工作者轉變為教育學習者,故而在面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以及網絡化社群交往的普遍化,師生的雙向交流、多向交流將取代傳統的單向傳授,成為現階段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突出教育教學手段。在未來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材、教參作為教育內容唯一的信息來源將被豐富多樣、多途廣泛的信息來源所取代,由此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學使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即由最初的“傳道”“授業”“解惑”逐漸向“育人”“德育”“引導”方向轉變。
(二)對教師教育功能的挑戰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課堂教學主體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也對教育工作者后期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出了明確規范——即在未來的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開展課堂教學。從目前來看,伴隨人們對教育性質和作用認識的加深,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也發生了改變,即教育從單一的知識傳授逐漸轉向知識、能力、態度三位一體的培養,被寫入國家教育文件,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考試選拔制度未發生轉變,在日常的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知識性傳授、模仿性訓練、重復性練習仍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工具在提高教育工作者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可作為一種批閱技術,用以對學生的日常作業進行檢查,由此從某方面來講簡單重復的勞動被技術取代之后,教師的工作內容將聚焦于更復雜、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更具互動性的“人”的教育活動。
(三)對教師生活方式的挑戰
未來教育下,從某方面來講,不僅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使命、教育功能帶來了一定挑戰,此外對于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即終身學習將成為教師的基本習慣,簡單來講就是在未來的教育形態下,教師的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必將成為伴隨教師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成為人生的永久性體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基層教育部門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未來教育的沖擊下,教師在教學使命、教育功能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基礎教育作為未來教育的重要基準,其自身教育改革的質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工作者的整體教學效益具有直接影響,故而為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加緊解決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不足,明確未來教育對教育工作者的挑戰是當下基層教育部門的核心教育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徐奕才,王蕓,朱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成人教育工作[C].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2017.
[2]楊玲,韓志文,周雨彤.農村中小學校本教研現狀研究報告——當前中小學在校本研修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C].201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2017.
[3]姜河,張永華.發揮信息技術教師作用,促進校本培訓發展[C].201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