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摘要】在關注核心素養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悄悄發生了可喜的改變:一是從重視分析內容逐漸轉向重視表達方式的學習,變重理解為學表達,凸顯了“語文”的味道;二是加強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過程,關注了“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從喧鬧、浮華歸于真實、平實、扎實。然而,語用“熱”卻正在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愈演愈烈,有不少語文老師的課堂語用訓練混亂甚至盲目,脫離教學目標,忽視兒童實際需求,甚至是“為了練而練”。特別是想象性的練筆隨意性強,無法做到“得意”“得言”,更沒有“得法”,這樣的訓練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冷靜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應努力尋找語言訓練的發力點,才能切實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小學;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聚焦文本,尋求源動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語文老師如何用好這個例子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值得我們思考。因此,在實施語用訓練時我們一定要立足教材本身,聚焦文本的特點去尋找語用訓練的源點。
四年級下冊《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經典的科普童話文章,結構緊湊、層次分明、語言生動。文中使用了“比喻、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讓文章很具可讀性。比喻句、反問句是老師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點。但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來說,學習構段方式的語用訓練應更為適合。教學時可以先通過學習重點段落,體會森林是個大水庫,了解作者的說明方法:總分總的結構,結尾用反問句突出森林蓄水的重要性,適當加上比喻句、擬人句使文章更適合兒童閱讀。接著讓學生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森林是個空調器”的寫法,加深對作者寫法的理解。在習得說明方法之后,出示圖片,讓學生練習仿寫:森林還是個巨大的“消音器”。如此的練筆,學生有例可循、有法可依,很自然用上了總分總的結構,創造性地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使文字生動有趣,更具有兒童的視角。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語言技巧,還讓他們獲得學習寫科普童話的方法,提高了表達的能力。
二、關注需要 ,巧借內驅力
一位老師執教六年級下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古詩時,在讀詩、悟詩后,安排了“寫詩”的環節:轉眼過去了十五年,詩人再次來到杭州,寫下了“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的詩句,這是對當年那首詩的深深懷念,看來“白雨跳珠亂入船”這句詩是他最為得意之筆啊。一場大雨承載了詩人滿滿的回憶,詩人描寫的是夏季的暴雨。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自然現象,有沒有給你留下了難忘的回憶?請用上“春雨、細雨、秋風、冬雪”等詞語創作一兩句詩。這位老師的“語用”訓練看似從教材出發,但顯然,這樣的寫作訓練要求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需要,盲目拔高了教學目標和要求,這樣的訓練看似精彩,卻失去了古詩教學的本真。
其實,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蹲下身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想想“這樣的語用訓練學生能接受嗎?”“這樣的語用訓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嗎?”“這樣的語用訓練對孩子的語文學習和能力提升能產生實際的意義嗎?”如若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尋找到適合學生語用訓練的內驅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畫面感非常強,那雨前烏云密布的畫面,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韻,風吹云散的開朗,每行詩句仿佛都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教學時在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并體會詩人的描寫手法,學習用散文的方式借助優美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的訓練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詩句的含義,感受到古詩的節奏美、畫面美,同時也是一次巧妙的語用訓練,更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上得到了一次完整的綜合訓練。
三、緊扣目標,激發生長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不同的學段提出了具體的“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各個學段目標和內容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達成語文課程的總目標。關照當下小學語文課堂,很多老師盲目拔高教學目標要求,與學段目標脫節錯位,導致課堂教學不能基于學生基本學情,不能面向全體,使得課堂淪為極少數學生的課堂。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在我校青年教師優課評比賽前試教中,一位新老師在執教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第二自然段時“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步驟:(1)學習描寫潑水前人們準備的句子,體會人們期盼的心情;(2)重點學習潑水時的情景,感受歡樂、熱烈的場面。在實施第二教學步驟時,老師采用看潑水節視頻、模擬盡情“潑水”場面等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受了潑水節的快樂和熱鬧。此外,這位老師還特別關注了文中描寫潑水場面的一句話,并抓住了句中“追趕”“灌”“端”“潑”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引導學生真切感受當時的歡樂場面以及人們的興奮、激動的心情。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能夠這樣設計教學環節應該說是比較恰當、得當的,實施教學的過程也是適當的。但在此之后,這位老師又“精心”安排了這樣的拓展訓練環節:小朋友們,我們的生活中也一定會有許多這樣熱鬧和歡樂的場面,請你認真回憶一下給我們講一講。隨后,師生之間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自己在做游戲、課間活動、過生日、參加迪士尼樂園狂歡節等活動時自己看到的一些熱鬧場面,不少孩子還表達了自己快樂的感受。至此,這節課應該已經推向了高潮,已經比較圓滿了。可是,這位老師似乎并不滿足,對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你們經歷的熱鬧場面,學著課文中的樣子,用上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說出來。
顯然,這樣的要求遠遠高出了學段目標的要求,教師盲目拔高,學生“不堪重負”,結果可想而知。這樣的設計是脫離學生實際的,是偏離甚至背離學段目標要求的,這樣的訓練是與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發展脫節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力避。
四、結合閱讀,提升語文力
“語用”訓練不僅要聚焦文本的特點,從學生需要出發,更要與閱讀訓練有機結合。在“輸入”之后有效“輸出”,讓學生在輸入和輸出之間逐漸形成語文能力。
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一課通過爸爸和“我”的對話,探討“千人糕”制作的勞動過程,感受米糕的來之不易。在教學時,我通過對話的指導,體會情感的變化。同時運用關聯詞“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讓學生說說千人糕制作的過程,圖文結合,邊讀邊想象,體會千人糕制作的工序繁雜、人員繁多、勞動的艱辛,感受“千人糕”真是來之不易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如“千人衣”“千人筆”“千人餅”等。時機成熟了,我因勢利導又將此環節做了進一步深化——實施“語用”訓練:出示了制作 ? ? ? ? ? ?“千人衣”相關的圖片:種棉花、摘棉花、紡紗、織布、服裝加工、銷售等。引導孩子們借助圖片,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傾吐著一件衣服要經過哪些人的勞動才能制成,記得用上表示順序的關聯詞。這樣從輸入到輸出,既是對課文學習時“吸收”知識的“傾吐”訓練,更是對課文內容主題的進一步升華。一“吸”一“吐”之間是對語文能力的提升。
“語用”訓練是有效實施語文教學、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只要我們努力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心中有標準,就能準確把握語用訓練的發力點,充分發揮語用訓練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