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宇 楊舒涵
【摘 要】近幾年來,新聞故事化成為新聞領域的一種趨勢特點,這就要求新聞主播在播報過程中,情感態度、分寸的把握與控制能力需要加強和提高。本文結合作者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流學習時的思考和對臺灣地區新聞播報原則與主持人情感表達做出如下探討。
【關鍵詞】臺灣新聞;播報原則;情感表達;新聞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241-01
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說過:“新聞學傳授的尋找故事和寫作故事的一門學問。新聞學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和學問。”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新時代下的媒體發展極其迅速,特別是數位時代的來臨,這對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質與專業技能要求更高,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客觀性與可讀性、對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要求也就更多了。這就需要新聞主播在情感表達的過程中,做到“我嘴說我心”,主播內心世界的感受力與對新聞事實的闡述能力就需要加強。
作者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流學習時發現,臺灣地區新聞主播在新聞播報中,情感表達的過程比較明顯,其中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聲音、語調語氣、語言狀態都影響著主播在新聞播報時的態度。在這里用臺灣主播陳雅琳舉例,陳雅琳是臺灣資深新聞主播、主持人、制作人、資深記者、新聞臺總編輯,也是暢銷作家、紀錄片導演,并同時擔任多所大學教授及講師。從小出身貧困但個性忍辱負重,被譽為“新聞界的阿信主播”;另外,因擅長故事性報導,并長期關懷環境及人權議題,也被稱為“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目前是壹電視新聞臺總編輯、主播及主持人,陳雅琳的節目主持的風格是親切,大方,自然,同時語言中的講述感極強、聲音的感染力較濃、手勢的運用傳遞出新聞故事內容的畫面感,陳雅琳身上具有“沉淀、使命、思考、觀察與傾聽”的特質。陳雅琳求學時期為減輕母親負擔,選讀臺南師專,在那個階段,對于追求真相有很熱烈的渴求,萌生想當記者的念頭;師專畢業后取得終身教職工作,當了7年教師,雖然工作穩定,但她不放棄新聞夢,一邊教書、一邊進修并考進報社,毅然辭掉教師工作轉戰媒體圈。陳雅琳進入媒體圈后,當記者第一個禮拜就跑出人生第一條獨家新聞,之后由平面轉到電子媒體,前后采訪大大小小獨家新聞,有密訪、也有獨家爆料;面對工作,凡事都要認真、做功課,并多嘗試,也勇敢的跨出屬于自己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新聞主播也要學會從“小”切入,以“小”見“大”,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需要運用多種報道形式全方位展示新聞事件本身,也需要運用小視角的“放大鏡”來關注新聞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小視角、小細節、小文章,這樣在新聞報道中更能體現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更能展示新聞人物的精神風貌,在新聞報道中也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當然,對于臺灣地區的新聞主播來說,播報新聞也是具有一定的原則和技巧的。
一是新聞播報要有事實依據,新聞內容是根據采訪事情所撰寫,臺灣地區主播播報時雖可改寫,但不能變動事實的內容。
二是新聞播報要靈活應變,遇到重大新聞可能需要插播或由記者現場播報,由于資訊有限,主播在室內接受臨時任務時,需要靈活應變。
三是主播的人選會影響收聽率與收視率,新聞播報是一種權威和代表性的新聞播報,主播和記者的要求不同,因此,選擇反應靈敏、音色、腔調都不錯的人選來播報是很重要的決定。
四是新聞播報要莊重又有變化,新聞播報不同于娛樂性節目,不能信口開河,亂開玩笑,主播要有權威感和掌握受眾的信任感。
五是追求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新聞播報的目的在傳遞新聞訊息,因此,思想和情感的傳播是播報的主要內涵,因此播報時的音調應有高低起伏,并依新聞內容融入感情。
與此同時,新聞主播要建立權威感,而權威來自于自信,自信來自于對于新聞的了解,所以新聞主播在播出前要順稿與了解新聞背景,要做到“我嘴說我心”。同時,新聞主播也要注意發音、語調與速度,做到咬字要正確,聽眾才聽得懂,臺灣地區主播的播音速度比講話速度稍快一些,每分鐘可達300字左右,而且播報語調的節奏感比較鮮明,語言上有態度。主播播報新聞要有時間的掌控能力,比如廣告的時間都有固定安排,時間到就自動切入廣告,播報一半被切掉,就顯示主播時間掌控不佳。同時,主播要有豐富常識,主播的常識會反映在播報上,比如一些姓名、職位等基本常識。主播要確實了解新聞內容,不要只靠讀稿機(提詞器),熟悉稿子內容才能應變,而且要避免斷句上的錯誤,臺灣地區新聞記者的寫稿與主播的播報習慣不一樣,主播要學會自己斷稿(斷句),比如“亞特蘭大老鷹隊”,不要讀成 “亞特蘭/大老鷹隊”,因為亞特蘭大是地名,不要讀錯。
以上是作者結合自身實踐與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流學習時的思考和臺灣地區新聞播報中總結出的原則與規律特點所寫,也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