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全面依法治國 法治建設 農村基層
作者簡介:陳天昊,北京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2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54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概念
全面推行依法治國主要指基于人民群眾的共同主張和意愿,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和社會發展現狀區治理國家,而不是按照個人想法和意愿去治理。因此,需要整個國家全面貫徹,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各領域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來制定,避免社會活動受個人意愿影響??傊嬉婪ㄖ螄罄梅梢巹t來全面治理國家各層面、各方面,是保證文化、政治、經濟不斷進步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是社會主義背景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主要保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時遵循的根本戰略。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
建設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符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使我國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最終目標。在具體貫徹落實期間,需堅持共產黨領導,認真學習和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此基礎上逐漸形完善的保障體系、監控體系、實施體系與法律法規體系。此外,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還應做到科學立法、公正執法、嚴格司法,從而實現政府部門、社會和國家的法治化,促使我國治理能力與法治體系逐漸向現代化方向轉變。
1.依憲治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
憲法充分體現了全體人民和我黨的共同意志,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礎與根本所在。在紀念憲法實施三十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采取的根本策略,也是治國理政的主要方式。從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能夠了解,在黨的長期執政中,憲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和規范作用,因此在實施憲法期間,應充分尊重憲法,抓好憲法實施工作,進而為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2.黨中依法治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
在國家治理中,黨一直占據核心地位,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時也應在黨的領導下完成。一方面,形成科學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體現了黨的意識,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的主張,只有黨的執政思路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才能實現我黨長期執政的目的。另一方面,我黨應發揮出總覽全局和先進性的領導作用,在黨員和組織的持續努力下提高執法水平與能力,促使治國理政活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3.政府依法行政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
政府依法履行各項職能和全面法制化是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行政機關需保證執法者忠于法律,提高法治思維,在面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時,領導干部應學會利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真正了解用法守法尊法的內涵,并將其貫徹落實到實際應用中,將政府依法行政充分體現出來。
(一)當前國內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現狀
1978年開始,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在此過程中,我國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推動民治法制建設速度,在立法數量與立法質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與此同時,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經濟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農村立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并且在黨的十九大中指出,“在建設民主法治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有機統一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和黨的領導進一步完善了黨的領導體制,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發展,開始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鞏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創新推進民族宗教工作。深入推進全面守法、公正司法、嚴格執法與科學立法,使得法制社會建設、法制生父與法制國家相互促進,增強了全國人民依法治國觀念,完善了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在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建設監督體系、改革司法體制與行政體制?!贝送猓h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大決策部署,將其視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和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并且在新時代“三農”中,鄉村振興戰略也成為了總抓手。從另一角度來看,若要發展農村生產生活,首先應重視農村社會秩序問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建設額農村基層法治落后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而制約了我國建設新農村,阻礙了農村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總之,在建設農村基層法治方面還需進一步努力,當前現狀并不樂觀。
(二)國內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問題
1.農村地區法律素質與法律意識不足
農民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直接影響著農村地區法治推進程度,甚至對其有決定性影響。為加強農村法治建設速度,黨中央對法律的教育和宣傳力度不斷加強,這種行為也逐漸提高了人民法律意識,但是農民法律觀念仍較為淡薄,法制進展較為緩慢,中國農民的法制觀念與法律意識較為落后,甚至因此出現了法律信仰危機。通常情況下,農民對法律的認識有限,且部分農村地區未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與法律規定處理農村人民糾紛,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使農民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無法保障農民切身利益,還導致農民對法律價值失去認同感,逐漸形成了“法律虛無主義”這種思想觀念,不僅如此,因農村司法社會公正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導致國家司法的公正性與公信力度無法被農民認可,最終造成部分農民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不足,進而對建設農村基層法治產生了一定制約作用。
2.農村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同時,民主法治也日益完善,農村立法也因此得到明顯提升,然而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農村法律法規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從農村地區當前立法情況來看,現有法律體系無法有效解決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與矛盾,雖然我國對“三農”問題一直較為重視,但是從農村基金會的設立情況可以看出,盲目跟風現象過于嚴重,很多農村在設立基金會時并未進行具體考察,使得農村金融秩序過于混亂。這一現象進一步體現了在建設農村基層時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完善的法律體系對農民、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有著明顯促進作用,但是也應意識到,農村立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體系化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總之,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為農民切身利益提供了保障與依靠,因此,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現有農村基層法律體系不健全、法治化建設不完善。
3.農村矛盾多發且執法不規范
相比于城鎮地區和發達地區而言,農村地區發生矛盾的概率相對更高,但是農民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采取的態度也并不相同。另一方面,個別領導干部不作為,甚至存在官官相護的情況,這種不規范的執法方式嚴重侵害了農民合法權益,通過整理后,可以將農村基層執法問題歸納為下述幾點:其一,在傳統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下,一些封建思想被保留下來,相關部門在處理問題時仍采用傳統方式,而不重視相關法律法規,進而無法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其二,部分執法部門嚴格根據章程辦事,程序化問題較為顯著,無法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來;其三,缺乏充足的執行經費,導致管理方法、方式較為落后,同時也限制了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不規范的執法方式與多發的農村矛盾也制約了國家建設農村基層法治。
(一)加強法治意識培養
首先,加強農村教育發展力度,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與基本素養。在具體貫徹落實期間,加大教育投入,創建農業科技培訓學校、農村成人教育等院校,促使農民轉變為現代型農民和文化型農民,提高全體農民的綜合素質。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宣傳普法加強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使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能夠利用法律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其次,通過法治教育來培養農民守法意識、民主意識與維權意識,通過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體農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與此同時,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培養力度,使其意識到建設農村法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將其提高到民富國強和國家安定的高度。此外,還要重視提高和培養農民法律意識,提高普法質量和普法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建設農村法治奠定基礎。
最后,在法制宣傳教育中將法制宣傳志愿者、基層法律服務人員、司法助理員和人民調解員等群體深入農村、熟悉農村和了解農村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培養基層干部擔任兼職法制干部,使法制宣傳形成城鄉統籌發展、以城帶鄉的教育局面。
(二)健全農村法律體系
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和吸收發達地區與國家的立法經驗,轉變原有的立法思路。實際上,很多發達地區和國家都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形成了完善的立法為發展農村地區提供保障,因此為解決我國農村基層法律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可以參考和借鑒先進的立法經驗,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得到與我國國情相符的農村法律體系。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從下述幾方面入手:保證時代的適用性與農業法治的統一性;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與實用性;制定的實施細則應具有立法層次性;在制定農業基本法的同時,建設相關的配套法律加以輔助;在法律層面上確定在國民經濟中農業占據的重要地位。通過上述方式不僅有利于健全農村法律體系,還可以為我國建設農村基層法治奠定基礎,進而為農村地區和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法律保障。
(三)改進現有執法方式
通過制定標準執法程序來改進當前執法方式。只有通過訴訟程序才能將法律的正義與公正充分體現出,因此對法律而言,程序的公正也尤為重要。對此,可以將基層資源整合起來,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建設基層民主法治奠定基礎,提供經費方面的保障。在司法審判時,人民調解、審判工作應深入基層,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實現就地辦案,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有利于增加審判工作透明度、揭示案件真相,也利于健康發展農村司法環境。此外,在人民司法工作中,人民調價制度作為重要的得力助手與必要補充,在增強人民內部團結和解決民間糾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改變當前執法方式時還可以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規范執法的目的。
作為新中國在本世紀中最大的系統工程之一,農村基層法治建設既需要來自政府方面的推動,又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的農村基層法治建設步入穩定、有序的發展軌道。然而通過本文的論述發現,當前的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仍舊存在幾項典型性問題,故而筆者通過問題的分析提出了下述三點建議:其一,加強法治意識培養;其二,健全農村法律體系;其三,改進現有執法方式。唯有做到上述三點,才能有效推進中國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進程,進而幫助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勐.東平縣農村法治建設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2]杜寶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視域下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3]何遠健.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