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保險公估報告 客觀 采信要求
作者簡介:郭明文,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程序與證據。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70
在火災財產損害賠償糾紛的案件中,涉及保險公估報告的不在少數,如原被告就賠償金額產生較大分歧,委托公估公司評估損失無疑是解決爭議的一個較為可行的辦法。
針對保險公估報告采信標準問題,在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對保險公估報告的采信標準亦不統一。保險公估報告系具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出具,具有知識密集性和技術密集性的特征,因而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從法律的角度看,這種權威地位是相對的。依據《民事訴訟法》關于法定證據的規定,公估報告屬于鑒定意見,是該法第63條①規定的八種證據之一,其本身并不具有超越于其他種類證據的優越地位。據該法第63條第2款,證據必須經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因此保險公估報告可能存在不被法院采信的風險。
本文擬從一宗火災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入手,通過對法院裁判觀點的解讀并提出若干見解,以簡述火災財產損失評估意見的采信標準。
2011年1月間,B公司租用A公司作為倉庫的場地發生火災,B公司遂在2011年2月向某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A公司向B公司賠償損失。為查明受損財產的價值,一審法院根據B公司的申請委托了C公估公司對涉案受損的財產價值進行評估。C公估公司接受委托后進行公估,并作出《公估報告》。
《公估報告》主要根據B公司提供的《價格鑒定物品清單》《庫存光纜表》《光纜庫儲情況》《現場抽樣情況》《火災事故認定書》等有關資料,采用現場抽樣的方法,通過推算案涉光纜重量、體積以驗證總價的方法,作出案涉《公估報告》。
在本案中,一審法院、二審法院并未采信《公估報告》認定的財產損失數額,法院認定公估報告的財產損失結論與事實不符,其評估的依據明顯不合理并與其他證據相矛盾,公估報告的結論明顯缺乏充分依據,所以不采納此公估報告作為認定受損財產的依據。
在訴訟活動中,公估報告一般是在事故發生后,由當事人或法院委托有資質的公估機構對事故進行評估和鑒定后出具的書面文件。保險公估人所出具的公估報告顯然屬于證據,是鑒定意見,不具有當然的法律效力,對保險合同當事人不產生必然拘束力。由于社會公眾及法院對公估報告認知程度較低,在訴訟活動中約90%的保險公估結論(報告)被否定。
在本案中,一審法院、二審法院并未詳細闡述不采信《公估報告》的具體理由,也導致了B公司長期不服判而不斷申訴。筆者將在下文中簡述不采信《公估報告》的主要事實與理由。
2014年,B公司不服一審、二審判決,遂向某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申請,2015年,該高級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書,認定一審、二審法院所作判決合法合理合情,B公司的再審申請理由不足,裁定駁回B公司的再審申請。面對上述3個訴訟階段的敗訴結果,B公司仍不服判決,仍在通過其他渠道申訴。
綜觀本案,本文認為法院之所以不采信公估報告,除了法院認定的《公估報告》與案件事實不符外,還因《公估報告》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一)《公估報告》鑒定對象及其相關資料不真實、不具有合法來源
1.B公司提供有關本案案涉光纜來源方面的證據,表明大部分光纜沒有合法來源;沒有合法有效的內、外部證據證明其購進、存儲在案涉倉庫的光纜數量及價值。
根據B公司提交的證據,案涉光纜來源如下:(1)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2)從某市某拍賣行競拍取得的光纜,但其不知該部分光纜的具體價格、數量。(3)從舊貨市場購買的光纜,但其不清楚該部分光纜的具體數量、價格,B公司也沒有提供相關購買單據。
由于B公司在庭審中陳述部分光纜已出售,且倉儲庫及售出的光纜數額均無相應單據印證,過火后,該部分光纜的數量客觀上已無法核實確定。
火災于2011年發生的,案涉光纜購進距火災發生時已達7年以上,如此長的期間內案涉光纜既有售出可能,也有存放在其他倉庫或被領作他用的可能,在客觀上也存在損耗和折舊。進口光纜作為重要且價值較高材料、物資,管理上應高度重視,在驗收、進庫、出庫、銷售、領用等環節,理應有相應嚴瑾的手續及留存內、外部真實合規憑據。B公司作為一家正規的、歷史悠久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按照《會計法》及檔案管理規定,應該分類妥善保管相關會計檔案,且應提供上述案涉材料自購進至火災發生期間出入庫的內部、外部證據及相關會計核算記錄。
上述競拍光纜,一審法院向拍賣行發函查詢當時拍賣情況,但該拍賣行復函稱無法提供B公司所稱的競拍情況,即B公司無法提供該部分光纜的合法來源;B公司亦無法提供從舊貨市場購買光纜的原始憑證。
2.B公司對存在質量問題的光纜加工后的光纜,無法提供其擁有檢測光纜的設備的證據,其也未提供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案涉光纜檢測數據報告,無法證明該部分光纜質量合格。
光纜檢測是具有高度專業性的行為,檢測主體需要具備相應的資質,并且需要專業的檢測設備;B公司未提供其具備檢測光纜的資質證明及擁有檢測設備的證據,也未提供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案涉光纜檢測數據報告;B公司自行檢測的數據不具有真實性,更不具有任何權威性。
3.B公司無法提供真實合規的內、外原始財務憑證證明案涉光纜在購買時是質量合格的光纜。
B公司提交的表格、清單并不是會計學意義上的存貨會計賬簿,也沒有其他合法有效的內、外部證據支撐,其不能證明案涉光纜在火災前是質量合格的光纜,也不能證明案涉光纜的數量與價值。相反,在案證據可以證實大部分案涉光纜極有可能為瑕疵產品或為半成品。因此,案涉光纜火災前的價值以案發時正常光纜的價格進行計算不合理。
根據《會計法》第3條②、第10條③的規定,倉庫庫存貨物歸屬于必須設置會計賬簿、進行會計核算的經濟業務事項。依據會計學的一般原理,庫存貨物至少應當包括以下會計資料: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入庫單、出庫單。
自制清單不具有客觀性,無法證實燒損光纜的具體數量、型號、價格及其質量,無法與案涉光纜建立同一性。因此,自制清單不能作為證實燒損光纜的數量、型號、價格及質量的證據。
4.B公司無法提供其購買案涉光纜的交易情況資料以證明案涉光纜為質量合格的光纜。
首先,B公司購買案涉光纜若為轉賬交易,則應提供賬戶流水,賬戶流水應當記載購買案涉光纜的賣家賬戶;若為現金交易,B公司則應提供購買案涉光纜的資金賬戶。
其次,B公司應當提供票據開具情況資料。如從海外或保稅區進口光纜,應提供報關單據;從其他納稅人購進的光纜,應提供相應增值稅普通發票或專用發票;即使從其他零散商戶購進,也應提供收據或蓋有對方印章或個人簽名的自制單據、相應貨運單。這些交易資料應與火災發生前的入庫單、出庫單一一對應。
在B公司無充分證據證明燒損光纜的數量、型號、價格及質量的情況下,法院根據燒損光纜的現狀及其他證據認定其數量、價值等符合常識與邏輯。一審判決、二審判決依據在案證據對案涉光纜的質量、價格等方面的認定符合事實與常理。
(二)《公估報告》的鑒定程序不規范、不嚴謹
從案涉《公估報告》附件《現場清點表》的內容來看,《現場清點表》的制作不嚴謹、不客觀,具體如下:
1.現場抽樣的光纜存在規格型號繁多不一的情況,規格型號雜亂繁多;有的既沒有標注品牌名稱,也沒有注明規格型號;有的則沒有標注品牌名稱,只有規格型號。
2.少部分抽樣光纜同時記載未過火光纜的重量與過火光纜重量,大部分抽樣光纜僅記載了未過火光纜的重量,還有小部分僅記載了過火光纜的重量,即絕大部分抽樣光纜沒有同時記載這兩項數據。而事實上在未對過火光纜重量進行稱重的情況下,無法直接得出未過火光纜的重量。顯然表格記載的未過火光纜單位重量及總重的數據不具有真實性。
3.抽樣光纜的長度記載雜亂無章,除少部分抽樣光纜有按順序注明長度,大部分抽樣光纜的光纜長度散亂分布于其他表格。
4.部分抽樣光纜甚至一項數據都未記載,但最終卻在表格上備注了總重。
從《現場清點表》可以看出:公估機構現場抽樣光纜存在品牌名稱、規格型號、結構雜亂繁多不一的問題,而且不少抽樣光纜沒有規格型號或模糊不清;表格中字跡潦草,對各項數據填寫不完整、不規范,且無法辨別《現場清點表》所表達的客觀內容。
因此,從《現場清點表》的內容分析,《公估報告》關于案涉光纜數量、質量、價格等方面的評估結論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
(三)《公估報告》沒有充足、客觀、真實的證據材料為依據
C公估公司依據B公司提供的自制清單、光纜檢測報告、用戶使用情況證明資料等認定案涉光纜過火前是質量合格的,其在《公估報告意見回復》中稱:“我司認為利用已經受損的光纜取樣檢測,難以得出可以判定受損前光纜合格與否的結論。因此,我司未采取送檢的方法。我司收到原告(B公司)提供的光纜檢測報告、用戶情況證明資料,皆屬于證明光纜合格的證據資料,目前我司未收到可以證明光纜不合格的證據資料。原告的光纜在購進時是有瑕疵的產品,不能證明原告對光纜進行檢測、篩選、裁切后的光纜為不合格品,原告提供的光纜檢測報告中記錄有長度及衰減值兩項數據,光纜長度為不定尺長度,屬于證明光纜合格的證明資料。根據上述情況及我司收的相關資料,我司按事故前光纜為合格品核定其價值。”
C公估公司的上述陳述經不起推敲。B公司亦未提供銷售收據、送貨單等書面證據予以證明,光纜檢測報告的僅僅是檢測某類光纜某項指標的數據,并未對該類光纜合格與否作出判定,該檢測報告并不完整,不具有證明力,并且無法證實經測試的光纜確實存放于案涉倉庫內,光纜檢測報告與本案的案涉光纜不具有相關性、一致性。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一審判決、二審判決不認可光纜檢測報告、用戶使用情況證明資料對本案的證明力,且該證據屬于證人證言,而證人未出庭作證,故法院不予采信。
因此,一審判決、二審判決認定案涉光纜除了B公司從海關進口的光纜之外,競買的光纜、回收的光纜基本屬于存在瑕疵的產品?!豆缊蟾妗穼τ诎干婀饫|事故前為合格光纜的認定與事實嚴重不符,不應予以采信。
保險公估報告屬于鑒定意見,是《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的八種證據之一,但因法院對其采信標準尚不明確,因此激化雙方當事人對保險公估報告能否作為有效證據的爭議。
《保險公估人監管規定》第56條④、《保險公估基本準則》第14條⑤均要求公估公司在接受公估委托時,應當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準確適用保險和有關行業標準、規范進行評估分析,科學、合理、公正地出具書面公估定損理算意見。再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第3款⑥之規定,保險公估報告的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很可能導致保險公估報告無效。
在火災財產損害賠償糾紛的案件中進行損失評估時,不同情況下會遇到不同困難:(1)被燒貨物失去原有價值,但仍存有實物,此時損失評估應當以實物為準。(2)被燒貨物失去原有價值,且無實物可供鑒定,無法對實物進行評估,此時受損人應當提供案涉貨物來源方面證據,如購買涉案貨物單據及憑證、儲存案涉貨物入庫單、出庫單等,予以佐證被毀損貨物合法來源、數量及價值。(3)被燒貨物及購買涉案貨物單據憑證、儲存案涉貨物入庫單、出庫單等一并被燒毀,無貨物實物,亦無相關單據憑證,此時受損人應當提供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財務報表等會計資料予以佐證被毀損貨物合法來源、數量及價值。
在受損人提供以上資料的基礎上,公估公司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準確適用保險和有關行業標準、規范進行評估分析,科學、合理、公正地出具書面公估定損理算意見同樣重要。
本案中,B公司之所以不斷申訴,除利益立場因素之外,法院對不采信《公估報告》未充分說理、未闡明采信或不采信的標準也是重要原因,因而,對火災財產損失鑒定意見的采信標準進行探討實屬必要。
設置保險公估制度初衷和目的是提高效率、解決糾紛,實現效率與公平,因此需要重視并明確法院火災財產損失評估意見的采信標準,以期平衡效率與公平。結合關于火災損失評估報告的法律法規及火災財產損害賠償糾紛的特點,筆者認為火災財產損失評估意見被采信至少應具備以下要求:(1)鑒定對象及其相關資料必須是真實存在、具有合法來源。(2)鑒定程序必須規范、嚴謹;評估方法必須科學、合理、公正。(3)評估報告應當與其他案涉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相符。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修正)》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17修正)》第三條,“各單位必須依法設置會計賬簿,并保證其真實、完整?!?/p>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17修正)》第十條,“下列經濟業務事項,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一)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二)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三)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四)資本、基金的增減;(五)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六)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七)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④《保險公估人監管規定》第五十六條,“保險公估人及其從業人員在開展公估業務過程中,應當勤勉盡職。保險公估報告中涉及賠款金額的,應當指明該賠款金額所依據的相應保險條款?!?/p>
⑤《保險公估基本準則》第十四條,“第十四條保險公估人及其從業人員應當根據公估業務具體情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恰當選擇評估方法,通過合法、專業的技術手段,對公估對象進行現場查勘調查、評定估算,依法向有關國家機關或者其他組織查閱從事業務所需的文件、證明和資料,確保公估工作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科學性。保險公估從業人員應根據實際案情,及時提供公估資料清單,收集相關公估資料。委托人和其他相關當事人依法提供并保證公估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保險公估從業人員應當依法對公估執業過程中使用的公估資料進行核查和驗證。保險公估人應及時解答委托人和客戶提出的涉及公估業務的問詢,必要時應組織相關方進行溝通與協商。對于保險合同或公估委托合同中明確約定無需現場查勘的案件,保險公估人可以不進行現場查勘。”
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三款,“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參考文獻:
[1]聶華元.保險公估報告的法律性質和證據效力//浙江省2011年保險法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浙江省保險學會:浙江省保險學會,2011.
[2]趙春梅,楊文明,等.中國保險公估行業研究報告[J].保險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