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事訴訟法 抗訴 監督
作者簡介:束曉光,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91
民事訴訟法修改前的2010年至2012年,S市B區檢察院共辦理各類民行案件有292件,執行調解案件有30件,其中一審生效裁判案件有102件,占辦案總數的34.9%;提抗有13件,一審案件提抗率為12.7%;提抗案中律師代理有8件,占提抗案的61.5%,2012年有了同級監督檢察建議,辦理同級監督檢察建議2件,均是案中發現線索轉化的。
民事訴訟法修訂后的2013年至2015年,S市B區檢察院共辦理各類案件59件(2014年受理的對審判程序中的違法行為監督的18件為類案,按照1件受理數統計,下同),其中對民事、行政一審生效裁判監督有27件,對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監督的案件有14件;對法院執行活動監督的案件有17件,對行政機關不當履行職責的監督案件為1件。2013年至2015年提請抗訴案件為1件,向法院制發檢察建議案件為3件(其中2014對審判程序中的違法行為監督的18件檢察建議為類案,按照1件檢察建議數統計),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1件。
通過民事訴訟法修改前后三年的數據分析,2013至2015年S市B區檢察院的總體辦案數量是改前的20%,提抗案件的數量是修改前的7%。
民事訴訟法修改前基層檢察院民行的工作主要是對民事、行政一審生效裁判的監督,監督方式是提請抗訴。鑒于法律對再審檢察建議沒有明確規定以及寶山檢法兩家的實際狀況,再審檢察建議沒有成為S市B區檢察院的監督方式。S市B區檢察院再審檢察建議沒有實現0突破,可能也是今天發展遭遇瓶頸的一個原因。民事訴訟法修改前S市B區檢察院辦案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案源供給是一點對多點的方式,為了形象地說明問題,筆者把這種方式稱為wifi連接方式:wifi接入容易,沒有數量上的限制。案件受理由于沒有法院再審的前置程序,基層民行部門可以與法院、檢察院各部門、當事人,律師等直接產生案源供給關系,基層民行部門在案件中發現了有價值的線索,也可以衍生成案中案。上下級檢察院案件線索移送、交辦、轉辦完全可以無縫對接,基層民行部門可以主動尋找有價值的案源,發現案源,“所見即所得”,案源渠道多,就能形成案源蓄水池。
2.辦案模式是:“4X100米”接力的辦案模式。這是指一件提抗案,第一棒由承辦人對案件進行全面審查;第二棒是科室領導主持案件討論并形成多數意見;第三棒是分管檢察長審批案件;第四棒是分院審查案件提出抗訴。承辦人、科室領導及成員,分管檢察長、市分院業務處,大家分工不同,但每一棒都重要,每一棒都很給力地向前沖;觀點有分歧,但目標都一致:上級院認為案件不能抗訴,會讓基層民行部門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上級院認為案件可以抗訴,這案件就變成上級院辦理,從此,這案件與上級院產生了休戚相關的聯系。這種辦案模式,承辦人不僅很快熟悉了辦案業務,而且也很快與市分院民行部門人員熟悉起來。
3.審查案件的能力與個人法學功底的提高是互訓關系。書本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屬于顯性能力,一場傳統的書面考試就能讓這種顯性能力充分展現。而辦案能力,尤其審查民行案件尋找抗點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這屬于隱性能力。有了前面的顯性能力,必須還要通過不斷辦案不斷實踐才能磨練出能辦案的隱性能力。食品商店售貨員賣糖果,隨手抓一把的分量就是顧客想要的斤兩,這就屬于隱性能力,單憑書本研習是不可能掌握的。審查民行案件有點像云南騰沖的賭石游戲,必須不斷地觸摸各類案件、觸摸各種石頭,才能發現案件中的抗點,才能感覺到石頭中隱藏的美玉。因此,大量民行案件的辦理,日常性與上級院同行討論分析案件,基層民行部門承辦人的專業知識和審查案件能力的提高發生了互訓關系:法律知識通過案件審查、人生閱歷,個人感悟而“肉身化”,逐漸入腦入心;入腦入心的法律知識又能幫助基層民行部門承辦人在紛繁復雜的法律關系中準確提煉案件的爭議焦點、抗點、當事人利益平衡點和彼此達成妥協的心理價位點等。
民事訴訟法修改后基層民行部門辦案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案源供給是一點對一點的方式。為了形象地說明問題,筆者把這種方式稱為藍牙連接方式:藍牙連接只能是一點對一點,連接配對困難,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磨合,具有明顯的排他性,一次只能接受一個藍牙設備傳輸數據。基層民行部門只能受理經法院再審后民事案件。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所見不是即所得”,法院再審后基層民行部門才能受理,而案件經法院再審后再到檢察機關申請監督,案件質量明顯會下降。
2.辦案模式是:通過多元化同級監督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隨著S市B區檢察院傳統的一審生效裁判監督案件數量與質量的明顯下降,S市B區檢察院的主要業務向多元化同級監督發展。對審判人員違法的監督、對執行案件的監督、對民事調解書的監督,由于缺乏法定的監督細則、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往往并不能產生實際的影響,因此這種多元化監督呈現出監督效果不好,續航能力不足等弱點。從考核上來說,檢察建議得分的條件是法院的回函,因此基層民行部門向法院制發檢察建議更像是山歌對唱,在指出對方存有瑕疵的同時,還要講究策略,并期待對方對通過檢察建議唱出去的山歌正面回應。法院回應了,基層民行部門才有辦案成績上的獲得感;否則基層民行部門的檢察建議就是純粹地在刷存在感,無人喝彩。這種辦案模式的特點就是基層民行部門與法院之間的磨合、膠著會增多,基層民行部門與上級院溝通大幅減少。同級監督的有關業務問題,上級院的指導并不像過去“4X100”米接力辦案模式那樣和基層民行部門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3.審查案件的能力與個人法學功底的提高是分離關系。由于辦理的案件數量急劇下降,有限的辦案數量很難對辦案人員的法律思維、法律素養起到哺育灌溉的作用。由于案源的普遍缺乏,基層民行部門的工作不再是通過觸摸石頭來判斷其中是否有玉,而是先要找到石頭——那就是挖掘案源。
新民事訴訟法給基層民行部門傳統的優勢項目設置了許多限制,面對多元化同級監督基層民行部門還在不斷摸索,但基層民行部門絕不能抱怨客觀環境的變化;因為創新來自限制,來自問題,來自被邊緣化。基層民行部門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并同時提高自己的辦案水平。但是如果基層民行部門不提高與法院各業務庭室的溝通協調能力,不加強與院內刑檢、預防,控申等科室的日常協作和辦案線索上的信息互通,不積極爭取上級院在業務上的大力指導,僅僅依靠法律知識學習能力的提高積累來坐等優質案源和我們美麗邂逅和久別重逢,以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惰性,基層民行部門就會陷入“路徑依賴癥”的深淵。就像電影《海上鋼琴師》中那位天才的鋼琴家一樣,只能在游輪上演奏天籟之音,面對城市紛繁復雜的道路卻寸步難行,最終和那艘破舊的游輪一起灰飛煙滅。
案源的枯竭是制約基層民行部門發展的瓶頸,在拓寬案源上,基層民行部門需要“深挖洞,廣積糧”。一個人如果想擁有未來,那一定是和其他人一起的未來;一個團隊要想擁有未來,也一定是和其他團隊一起的未來。基層民行部門開展多元化監督,拓寬案源雖然舉步維艱,但在高檢院、市院業務處、以及基層院黨組的大力指導與支持下,基層民行部門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與辦案水平的基礎上,先必須認真辦好每一起監督案件,要敢于監督,要善于監督,對監督效果后的案件要大力宣傳,通過宣傳監督效果好的案件來擴散民行工作的影響力。
其次,不斷加強與院內各業務部門的溝通,發現有價值的民行案件監督線索,并善于將有價值的案件線索轉化成民行監督案件。
最后,要不斷加強與同級法院各業務庭審的溝通聯系,有案件要溝通案件,沒有案件要溝通共同關心的有共性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