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法總則 公證實務 影響
作者簡介:楊順清,西南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29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的民法典的制定踏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也對公正務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民法總則》施行將會對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提供堅實的基礎。在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中,公證是不能缺位的。因此,公民只有充分的運用自己公證這把鐵錘子,才能讓自己的權利“板上釘釘”。《民法總則》施行之后,公民能夠基于遺囑為被監護人指定適宜的監護人,但為了更好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需要進行相應的公證活動。本文則分析了《民法總則》對公正務實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涉及到對監護有關的公證事務、對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公證等方面,并評價了《民法總則》對公正務實的影響,這對于進一步了解《民法總則》的相關內容,促進《民法總則》的完善都有著重要作用。
(一)《民法總則》對監護有關的公證實務的影響
1.監護形式的影響
《民法總則》中闡述了有關監護制度方面的內容,涉及到幼兒、老年人、特殊群體等人群的權益。當前,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對未成年權益進行保護也更為重要。因而,《民法總則》施行保護了未成年的利益。未成年人在智力、行為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在實際中很容易遭受權益損害,這就需要監護人切實履職,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保護好被監護人的權益。而監護也是公證實務中重要的組成部門,比如監護關系、委托監護、協議監護等。本文例舉了公證業務中監護規定,結合了具體的條款分析其對公證業務的影響。
(1)法定監護。《民法總則》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父母是第一監護人,父母需要對自己的子女負責,保護好自己的子女,在法律相關規定下嚴格履職。
《民法總則》第三十條規定,“對于被監護人,被法律認可的監護資格人可通過協商來決定最終的監護人,但需要與被監護人溝通,并滿足其期望。”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不止一個,但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各監護人可通過協商來確定最終監護人,由其來對被監護人進行照料、履職。
《民法總則》施行后,讓監護關系中同時存在多個監護人情形,在多個監護人中可確定一位來履行相關的監護職責。這一規定充分的保護了監護人的真實的意愿。公證員在充分考慮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關系后,再確定最終的權益,監護人,充分的保證了監護人的權益,同時又提升了公證的科學性。被監護人的意愿是影響最終監護人的重要因素,各監護人在進行協商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被監護人的生活環境、心理需求等,這樣才能確保監護人更好履職,滿足被監護人的期望,這樣也便于監護人更好維護被監護人的權益。
(2)遺囑監護。《民法總則》第二十九條規定,“對于被監護人,其相應的監護人主要為父母,也可在遺囑中確定監護人。”實際情況中,遺囑公證是其重要業務內容之一,這一規定具有開放行的特點,它的實施為公證行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發展機遇,它將遺囑公證業務涵蓋到了監護活動中,公證行業依據遺囑公證的條款,對當事人遺囑公證中的各項內容予以公證。
(3)協議監護。《民法總則》第三十條指出,法定條件下所承認的監護人可進行協商,來確定最終的監護人。被監護人可提出意愿,公證機構再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公證,但需要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公證機構需要考慮到監護人、被監護人的實際情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公證。
(4)意定監護。《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指出,對于能獨立做出正確行為的成年人,可通過書面協議為自己設定監護人。這條規定保證了老年人的群體利益,擴大了監護群體的范圍。《民法總則》規定了監護人的確定需要以書面的形式,但并未對書面的內容進行明確的規定,這時就需要公證的作用,由于此項規定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因此,公證機構在確定主體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的發揮公證的職能,為老年人辦理意定的監護公證。它使得監護協議具有可操作的功能。針對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來說,能讓公證充分發揮監護協議的監督作用。它對公證實務的規范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監護職責的影響
《民法總則》指出,“當監護人在履職時,應切實考慮到被監護人的實際情況,注重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監護人主要負責對被監護人的權益進行維護,而對于其財產不得私自處理。在面對一些涉及到未成年人利益的問題時,監護人應切實考慮到被監護人的理解能力,征求被監護人的意愿,以此來進行保護性履職。對于成年人,監護人同樣需要尊重其意愿,確保被監護人所做之事符合其年齡、健康情況等,并需要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如果被監護人能夠獨立處理相關情況,則不得私自干涉,否則可能損害到被監護人的權益。
從公證的角度看,主要是在相關協議中約定不負擔上述費用條款無效,不妨礙被監護人在必要時向監護人提出支付的要求。
(二)《民法總則》對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公證的影響
《民法總則》指出:“對于自然人,其出生時間、死亡時間,主要通過出生證明、死亡證明來進行證明。”
公證實務中的死亡證明主要根據當事人提供,并在法定公證機構的證明下具體認定。至于宣告死亡,則由人民法院根據《民訴法》和《民法通則》之規定出具宣告死亡判決書。因此從法律層面上可以看出,《死亡證明》是由專業機構出具。而《民法總則》規定,為自然人出生與死亡的公證提供了多渠道的證明。
(一)落實了公證實務中公民權利的保障
一是《民法總則》施行后,在涉及到的公證實務中關于人身、財產權益的重要事項中,可以根據具體的協議來確定履行職責的監護人,并且不需要對方同意。
二是《民法總則》施行后,在公證實務中,自然人可根據自己意思能力來預先選定監護人,主要是為了防范無人監護的現象為公證帶來的難題。此項規定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與社會服務的功能,不僅解決了公證實務中監護人的選定的問題,而且維護了老年人的權益。
三是《民法總則》施行后,財產代管人可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代管財產的保全證據或是財產清點,它為失蹤人的財產權益提供了科學的管理渠道,避免親屬之間因為財產而引發的諸多爭端,充分發揮了公證機構的職能作用。
除此之外,民法總則對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公證、出生公證和死亡公證、等做出對應規定,公證制度具有一定的預防性質,能夠較好確保相關程序的合法性、合規性。
《民法總則》較《民法通則》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的定義有了新的變化:相對于《民法通則》第54條,《民法總則》第133條在定義民事法律關系時將“合法”二字予以刪除,不再要求確認當事人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合法。根據《公證法》第2條規定,公證機構在對當事人的民事法律行為進行公證時理應對其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因此《民法總則》實施后也不能當然免除公證機構對當事人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性審查的義務。應當注意,在審查過程中,只要當事人的行為不違背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就應當認定其合法。《民法總則》第六章第二節就意思表示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規定,這十分有利于公證實務的開展。眾所周知,在辦理公證時應當首先要明確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知道當事人的辦理公證的原因與想要達到的目的;其次要審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合法。《民法總則》中對意思表示的方式、意思表示的生效、意表示的撤回、意思表示的解釋進行了全面的規定,為公證人員界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性與合法性提供了參考,極具操作性使公證人員在辦理公證過程中對的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審查有法可依。目前影響較大的幾件公證質量案件,如“以房養老案”,究其原因,就是公證人員沒有認真審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
(二)擴大的公證實務中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總則》進一步強調了父母對于子女的撫養教育義務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調整了監護人的范圍,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針對監護領域的突出問題,民法總則草案對監護制度進行了完善。
《民法總則》施行后,能夠良好的防范無人監護現象,從而減輕公證機構的負擔。它通過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在尊重成年人自主決定權的基礎上,由其預先給自己選任監護人。不僅具有很重要的法律功能和社會功能,又能更好地維護監護人的權益,從而更好的開展公證實務。
總而言之,民法總則是指導公證業務的重要法律之一,通過組織學習,公證員及公證員助理將對民法總則的內容有系統的了解,為日后辦理公證業務、正確適用民法總則有關條文奠定了基礎,公證員及公證員助理應將個人自學與公證實務相結合,不僅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民法總則,還要認真實施執行。
參考文獻:
[1]朱廣新.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立法完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為分析對象[J].當代法學,2016(6).
[2]李建國.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2017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2017.
[3]楊立新.《民法總則》制定與我國監護制度之完善[J].法學家,2016(1).
[4]梁慧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解讀、評論和修改建議[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5).
[5]滿洪杰.關于《民法總則(草案)》成年監護制度三個基本問題[J].法學論壇,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