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峰
【摘 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近年來得到了高教領域的廣泛應用與認可。不過,為避免翻轉課堂流于形式,需要對其內涵進行深入解讀與設計。以金融學課程為例,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和學科發展的影響,使得翻轉課堂在該課程中的應用既十分必要,又充滿挑戰。要實現翻轉課堂在金融學教學中的良好教學效果,需要從學生專業背景和學科理論發展兩個維度加以分析,剖析翻轉課堂實施的師生認知分布特征,對翻轉課堂產生的知識碎片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從而對課程教學方案進行頂層設計,以加強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認知分布;金融學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6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77
近年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向之一。由于翻轉課堂能夠創造輕松高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代替教師成為學習的主體,打破學習者的時空限制,使得這種模式得到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睞。不過,隨著這種模式在高等教育中范圍的逐漸擴大,諸多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翻轉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學生的學習背景、專業與課程特征等因素在客觀上限制了翻轉課堂操作的空間。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方案的反饋,很可能會喧賓奪主,大幅偏離課程學習的路線,影響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即使在微課、智慧教室等教學手段與教學設施的輔助下,為提升翻轉課堂的效果,仍需要根據課程背景與專業背景,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
其中,知識結構在特定學生背景下的分布式特征,對于翻轉課堂的整體設計有重要的意義?!胺植际秸J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觀點認為,知識點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呈現的分布特征,決定了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結構設計。在翻轉課堂的自由式學習模式下,為了避免教學效果滑坡,更需要對特定知識背景下的認知結構加以分析,從而對翻轉課堂進行頂層設計。
1 金融學基本教學框架的認知分布特征
金融學課程在經管學院、商學院的教學中有較強的通用性,尤其對財務會計專業知識結構的形成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因此,金融學課程可以算作經管類專業(非金融學專業)的通識課程。但與理論經濟學課程不同的是,金融學課程較強的應用特征,使得教學過程強調通識特征的同時,需要在總體上展開一定程度的設計。在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應用日漸深入,金融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也受到一定的沖擊。對于金融學這樣具有知識體系不斷發生動態調整的課程而言,通識教育的范圍受到一定的影響。由于金融學課程需要實現的教學知識點較多,包含金融經濟學基本原理、貨幣體系、資本市場等分支模塊。在本科教學中,各部分都需要兼顧,但是在不同的專業背景下,用于教學的框架有一定差異。
在應用型本科教學背景下,不同專業差異較大,因此對授課知識體系的影響較大。例如管理學科的學生與金融學教學的結合點主要體現在公司金融部分;國際貿易專業的知識體系對匯率、利率等宏觀部分的知識內容有更多的交叉點。但由于現代金融學的主流是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資產定價、公司金融模式,導致授課教師的學術思路與學生對金融學課程的最佳學習思路之間存在錯位。因此,教學知識體系在橫向上有較大的伸展空間。
因此,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專業背景形成的師生認知結構差異,表現在授課過程的設計上,需要將主流知識架構結合專業背景進行拆解與細化,形成由單個知識點組成的微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使用翻轉式理解方式與傳統授課方式的部分,同樣需要教師結合專業背景加以選擇。在這部分可用于翻轉課堂的知識點以微課、問答或其他形式構成互動部分。應用于翻轉課堂的知識點應當在課前有一定程度的預習,以保證實現授課效果。
2 現代金融學發展動向對認知分布特征的影響
如前所述,現代金融學的發展方向與金融學教學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最新的理論與實踐動向以某種形式引入課程知識點,也是金融學教學所需的關鍵部分。
如前所述,從理論動向上看,金融學的學術前沿集中與資本市場基礎上的資產定價與公司金融方向,這對傳統本科教學的金融學知識體系產生了持續的沖擊。在本科教學中,理論前沿不容易被學生關注,因此在引入該部分元素的時候,教師應當根據自身的理解,在基本知識結構中嵌入合適的知識點,完善知識結構。
另一部分的沖擊是實務中的新動向。在金融學知識體系中,除了基于資本市場的理論前沿以外,各種互聯網金融形式、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貨幣逐漸成為金融學中不可忽視的動向。但是,這部分信息同樣對金融學的知識體系構成沖擊。而且,相對于主流理論前沿,互聯網金融的研究正處于發展之中,因此在嵌入點和嵌入內容的選擇上有較大的難度,對于教師而言,沒有公認的理論標準作為指導。
3 根據認知分布特征整合“碎片化”的翻轉課堂結構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和新技術的沖擊,形成了核心知識結構與新知識沖擊并存的分布特征。在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中,課堂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互動,適合金融學課程的知識分布特征。但與此同時,可能會導致教學內容出現“碎片化”的傾向。此時,需要根據知識結構的分布式特征進行有效的整體設計,才能提高翻轉課堂的有效性。因此,整合翻轉課堂的“碎片化”結構可以在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1)知識結構的“碎片化”的形成與源頭管理
翻轉課堂產生“知識碎片”的主要原因來自學生的參與。教師在翻轉課堂中能夠把握教學的知識點,但翻轉課堂形式一旦實施,學生的反應就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教師需要對來自學生的反饋制定方案。在課堂管理中,所有學生可能的反饋都需要教師去解釋和處理,這也形成了廣義上的課程知識碎片。此時對知識碎片的處理原則是盡可能爭取有效的知識碎片,減少或避免無效的部分。從源頭上的課堂應對方式與操作技巧,就相當于對翻轉課堂知識碎片的“初加工”。
2)知識碎片的凝練與整合
將翻轉課堂形成的知識碎片納入課程的主題,以形成閉環,是翻轉課堂實施方案的關鍵。從不同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處理翻轉課堂出現的知識碎片上,除了通過加強教師的學術水平來應對之外,部分情形可以整理為定式。例如,在對貨幣體系的講解部分,不同專業學生的反饋點可能分布在利息變化、付款方式、銀行業務等等。教師可以將這些線索與學生專業背景相結合,凝固成一定的教學定式,具體表現為小組討論方案、微課等形式。
3)分布式教學方案的形成與優化
通過對課堂知識碎片的初加工與整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得以形成。教學模式的可優化性、可發展性,是翻轉課堂得以長期有效實施的關鍵。在經過凝練和整理之后,翻轉課堂下的金融學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位于教學閉環的基本知識體系,二是由典型問題與不同情形下學生的反饋與交流構成的非正式教學部分。這兩者在教學模式的發展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的碎片化程度相對較低,利于提煉,但可拓展的空間有限;后者相對難以聚合,早期的教學方案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失效,但開放性很強,能夠與教學過程中的現實無縫對接,也更能夠得到學生的反饋。對于這兩個部分,前者需要在跟蹤學術動態、把握學生基本情形的基礎上對結構進行不斷的微調;后者則需要大量地掌握學生的反饋特征,以更好地優化教學方案。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在高教領域幾乎所有課程中得到了大面積應用。但是,在缺乏對課程知識結構的深入分析和對課程的頂層設計,翻轉課堂可能會流于形式。翻轉課堂的宗旨是在傳統教師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并取得更優的教學效果。金融學課程的知識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對翻轉課堂的實現構成了全方位的挑戰?;诜D課堂的宗旨,在師生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方案,并需要教師根據實際不斷調整教學定式與自由發揮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周友士.分布式認知與教學改革[J].教學研究,2004(7).
[2]解鳳敏,何凌云.互聯網技術發展“去中心化”沖擊下金融學專業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9(1).
[3]潘斯,劉松濤.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金融類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4).
[4]魏春華.基于微課的獨立學院金融類專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知識經濟,2019(10).
[5]傅洪波,丁有得,魏悅姿,麥慶軍.網絡環境下微課教學的分布式備課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12).
[6]孫蒙.分析微課與金融學的融合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7(16).
[7]毛燦,楊小洪.分布式教學范式對集體智慧的激發[J]. 遠程教育雜志,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