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勤
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最能體現城鄉融合的程度與水平。而城鄉融合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任何把鄉村與城市割裂開來討論鄉村振興的思路,或是以傳統農業思維、個人兒時記憶陷入脫離實際的鄉村浪漫主義情懷,尤其是把某個或少數村莊的興起就視為鄉村振興的成功,都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思想障礙。實踐證明,集中精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溧陽市堅持整體謀劃、因地制宜,切實以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積極探索符合實際、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一、把區域一體化作為縣域鄉村振興的大背景
當前,以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區為主要方式的區域一體化浪潮,正深刻改變著縣域發展的格局,鄉村振興必須把握這一趨勢。溧陽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位于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帶、杭州都市圈、蘇錫常城市群的交界地帶,既是寧杭生態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更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如何在多元多層次的區域合作中尋找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是溧陽市一直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發展定位要在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體現分工互補。新一輪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基于資源要素稟賦與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城市間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的全面升級。溧陽具備距離多個大城市近、交通條件好與生態環境優勢明顯的鮮明特征。上海進口博覽會宣傳片開篇15秒的南山竹海,是長三角地區的人們對溧陽生態環境優勢的共同認知。在長三角區域競合中如何探索一條發揮自然優勢、符合長三角協作趨勢的發展路徑,是溧陽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為此,溧陽提出了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示范城市”的奮斗目標,既要讓生態在區域一體化中更具吸引力,讓人愿意來;還要不斷創新生態表現形式,讓更多的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更要通過生態優勢吸引創新的力量,在更高層次實現生態的價值;最終通過科技、人才、產業與生態的融合,實現發展動能提升,把確立在生態基礎上的先進制造、高端休閑、現代健康、新型智慧“四大經濟”發展成“環境更友好、發展可持續、群眾得實惠、政府有收益”的“幸福經濟”,打通“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價值實現路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范例。近年來,溧陽不僅把沙河水庫、大溪水庫這類生態資源打造成了全國第一家水利設施類的上市公司“天目湖”,而且吸引了超過1900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徜徉在溧陽的鄉村與綠水青山間,更是帶來了上汽集團、寧德時代長三角基地、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等項目的紛紛落戶,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產業、科技、人才等創新發展優勢。
產業培育要在城市需求的導向下實現消費供給。以溧陽為圓心、以兩小時車程為半徑,生活著中國相對富裕的2億多人口。隨著滬寧杭等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和人口的老齡化,休閑健康方面的消費成為城市新需求。作為長三角地區“最美凈土”的溧陽,優質的山水環境、長壽的基因元素,為這2億多人口追求高品質的健康生活提供了可能。為此,溧陽把鄉村振興融入與城市消費共享用戶的節奏中尋找空間,積極探索以“環境更友好、發展可持續、群眾得實惠、政府有收益”為基本特征的幸福經濟發展之路,發展高端休閑與現代健康產業成為溧陽服務長三角的重要途徑。2018年全市休閑經濟與健康經濟分別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13.6%和8.5%。
鄉村環境要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體現田園風貌。鄉村之美,不單單是村落之美,更重要的是全域之美。而環境治理必須讓區域協同聯動起來,才能解決好整體性的環境建設問題。溧陽首倡并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蘇皖合作示范區,重點就是要聯動邊界地區的縣市,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環境共治體系和生態安全格局。同樣,對于縣域鄉村環境提升而言,必須強化系統思維,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的原則,在全域范圍內統籌推進。近年來,溧陽先后關停了190多個采石礦、磚瓦窯、石灰窯、碼頭等,投資4億多元生態修復廢棄礦山50多個,讓溧陽的山更綠;投資7億多元對全市64座水庫、32座重點塘壩進行治理,投資6.3億元開展新一輪天目湖水源地保護行動,采用PPP模式投資12.8億元實施區域治污一體化工程,投資14.8億元開展全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讓溧陽的水更清。從2011年起,投資7.84億元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所有村莊通過省級驗收,建成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地區。2019年,投入8億元實施“美意田園行動”,開展交通干線沿線環境整治、村莊綜合整治、農村河塘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整治、零星散墳集中安靈提升五項工程,譜寫富有溧陽特色的田園牧歌,努力讓干凈、整潔、舒適、美觀成為溧陽城鄉環境的新形象。
二、把鄉村空間的價值增值
作為縣域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鄉村振興的過程,是鄉村空間在縣域經濟價值鏈上不斷增值的過程。實現鄉村空間的價值增值,關鍵要充分激活土地、生態、品牌等資源,形成聯動效應,才能在縣域鄉村振興上取得突破。
土地綜合整理治出“金娃娃”。在現行土地制度安排下,利用集體土地從事非農建設被限制,鄉村空間無法實現與城市空間平等的發展權,工商資本和創新創業人才難以持久地向鄉村流動。如何在不觸碰制度紅線的前提下,通過盤活農村土地,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本”,是需要縣級政府不斷探索的課題。近年來,溧陽主要以農村土地綜合整理為載體,撬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近三年來開展各類土地整理項目總規模約13萬畝,累計新增耕地面積約4.9萬畝,連續三年新增耕地面積位居江蘇省第一,累計實現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增量33.7億元。2018年,溧陽占補平衡、增減掛鉤、工礦復墾等各類土地整理項目涉及8個鎮、4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增加18萬元,經過整理的耕地畝均發包收入由250元左右增加至700元左右。鼓勵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山林以及閑置農房等資源投入規模經營,累計流轉土地23.31萬畝,惠及17萬農戶。塘馬村合作社通過流轉50畝村民閑置土地,開辟“我家自留地”,返聘村民為田園管家負責種植,村集體年創收200多萬元。
以“溧陽1號公路”為主線串成“金銀山”。依托“四好農村路”建設,建成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把全市主要的景區景點、文化遺存,220多個鄉村旅游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串聯起來。2018年“五一”“十一”期間,180多萬游客慕名而來,“溧陽1號公路”成為網紅打卡地。這條彩虹路在將人們引向詩和遠方的同時,也把沿線的農副產品帶向千家萬戶。富硒軟米、兩灣白芹等多種優質農副產品,成為游客競相采購的“爆款”。沿線一些特色瓜果種植基地,也通過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擁有700畝楊梅林的“日日春”山莊,每年舉辦“楊梅節”開展游客采摘體驗游,日吸引游客超1萬人次,不僅節省了用工、物流成本,而且實現了價格翻番。
將“天目湖”品牌打造成“金字招牌”。核心的城市品牌建設,對于提升鄉村空間價值至關重要。天目湖是華東唯一、全國兩家之一的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5A級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三區一體”的旅游度假區。依托“天目湖”品牌效應,溧陽冠以“天目湖”品牌的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有100余個,天目湖砂鍋魚頭和天目湖白茶成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名片,鄉村整體資源附加值不斷提升。品牌優勢拓展出農旅融合,14個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和休閑農業星級企業、19家省級鄉村旅游區(點)陸續建成。李家園村依托南山竹海景區輻射,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220萬人次,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018年,溧陽僅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就超過810萬人次,實現農旅收入37億元,帶動5.2萬農戶增收。
三、把解決人的問題作為縣域鄉村振興的關鍵點
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只有讓人們在鄉村生活得更好、更有尊嚴、更有希望,產生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才是長遠的、靠得住的。溧陽要建設“精神煥發的富美農村”,核心就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讓農村煥發出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農村事要有人管。“有人管”重點是解決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歸屬感不強的問題,讓農民主動參與到鄉村發展中來。溧陽在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同時,首創鄉村“百姓議事堂”作為鄉村治理的陣地,探索村民參與式治理新路。從村莊規劃編制實施、與外來資本合作這樣的大事,到文化禮堂活動、鄰里糾紛調解這樣的小事,群眾積極參與,真正做到鄉村治理“大事一起干、好壞一起評、事事有人管”。2018年,全市“百議堂”共收集社情民意568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2340余個。《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頻道都報道過溧陽這一典型做法。在創新基層自治組織建設的同時,溧陽積極探索構建“政民社”新型生產組織體系。如在別橋原鄉建設過程中,建立了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的農地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黨支部主導、合作社經營、老百姓分紅、村集體增收”的模式,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迸發。
農村活要有人干。鄉村振興需要靠一批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的人去落實。一方面,要吸引有眼光、有情懷、有實力的“能人”投身鄉村建設。溧陽大力實施了“溧商回鄉創業”工程,三年來溧商回鄉創業項目26個,總投資59.8億元。海歸博士仲春明回鄉創辦的“美岕樹屋”成為業界明星品牌。在掀起溧商回鄉創業熱潮的同時,一批外來知名企業也紛紛而來。浙江藍城集團入駐楊家村,將原本的“空心村”打造成為特色田園鄉村樣板,200多名原住村民成為藍城的農業工人。另一方面,資本下鄉不能代替“老鄉”,不能指望稻菽不辨、韭麥不分的人能真正懂得農村。“青蛙王子”羅子攀、“探路羊”費婧等回鄉創業的溧陽籍大學生超800名,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萬余人。竹簀鎮北村通過“互聯網+”帶動和引導農民進入電子商務市場“淘金”,全村有近200人在電子商務相關崗位就業。2018年,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共上線溧陽名特優產品120余個,電商交易額突破140億元,獲評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
農村房要有人住。具體而言,鄉村振興要實現“三無兩好一有力”:農村無閑田、無閑人、無閑房,環境好、民風好,社會保障有力。一方面,要解決好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的問題,讓群眾住得舒心。溧陽以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為引領,每年投入2500多萬元引導優秀教師、醫生到鄉村去工作,推動“心愿樹”愛心工作站、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禮堂、幼童小學堂等“微民生”特色品牌逐步向鄉村覆蓋,1元制“鎮村公交”成為全國推廣典范,讓生活在鄉村的人感受更多的溫暖。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困難群體的保障力度,讓他們住得安心。在溧陽,已經沒有國家劃定標準的“貧困戶”。結合溧陽實際,重點關注兩個群體:一是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城鄉低保家庭;二是人均年收入低于8500元的農戶。強化政府兜底作用,形成以低保、醫保、資助、救助、保險為主體的“一攬子”兜底體系,連續6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1.5萬人的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資助,年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府資助政策,受益學生達1.8萬多人次,讓困難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溧陽牢牢把握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錨定城鄉融合發展方向,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加強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以鄉村空間價值增值為突破口,通過核心資源的整合形成聯動效應,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建設精神煥發的富美農村,致力實現農村無閑田、無閑人、無閑房,環境好、民風好,社會保障有力,走出了一條富有溧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溧陽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