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桂蘭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的療效。方法:選擇65例子宮肌瘤患者,根據手術治療措施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子宮肌瘤殘留、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子宮肌瘤剔除數及子宮肌瘤剔除重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各有優缺點,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并發癥
文章編號:WHR201906403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myomectomy on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Methods: 65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measur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myomectom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Th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complications, residual uterine leiomyoma and recurre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leeding volume, hospitalization time, the number of myomectomized uterus and the weight of myomectomized uter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open myomectomy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 can choose appropriate surgica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Laparoscopic myomectomy; Open myomectomy; Complication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良性腫瘤,其是由結締組織及平滑肌構成,多見于育齡婦女中,其發生率多為20%左右,臨床表現多為患者下腹部出現包塊、經量增多、貧血、經期延長、白帶增多、腰酸、腹墜腹痛、尿頻、排便困難、流產及不孕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子宮肌瘤的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包括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切除術等,但其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大。而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已開始應用于子宮肌瘤手術中,為臨床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提供了新的選擇,因其具有出血少、創傷少的優點,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但也有研究發現,其應用仍存在一定問題,如術后復發、殘留等問題[2],因此,本文作者分析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治療效果,以為子宮肌瘤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5例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符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指征,近期無生育要求;排除有腹腔鏡手術禁忌證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肌瘤惡變者。患者的年齡為22~45歲,平均年齡(32.5±4.5)歲,腫瘤直徑為2.2~5.7cm,平均直徑為(4.2±1.2)cm,其中肌瘤單發者29例,多發者36例;肌瘤類型:漿膜下肌瘤28例,肌壁間肌瘤37例。根據手術治療措施的不同分為觀察組(32例)及對照組(3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取截石位,待消毒鋪巾后,在患者的臍輪上緣做一個1cm的縱行切口,使用氣腹針穿刺入患者腹腔內,之后采用CO2建立氣腹,并維持氣腹壓力在12~14mmHg,之后將氣腹針拔出,在患者的右下腹、左下腹、肚臍左側、肚臍上緣行穿刺,并置入腹腔鏡及器械,向肌瘤與肌壁交接處注入垂體后葉素3~5U,再采用電凝鉤于子宮肌瘤突出的部位,縱行切開子宮肌瘤表面漿膜層,并沿假包膜剝離子宮肌瘤,之后將旋切器置入子宮肌瘤內,粉碎子宮肌瘤,通過套管取出子宮肌瘤,之后使用可吸收線將切口逐層縫合,再逐層關腹;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取仰臥位,在患者下腹部中間位置作一個縱向的切口,在子宮肌瘤突出處將肌層切開,之后將子宮肌瘤剔除,用可吸收線將切口進行縫合,再逐層關腹。
兩組患者取出子宮肌瘤后,進行計數、稱重。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子宮肌瘤剔除數、子宮肌瘤剔除重量;2)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對比兩組術后6個月的子宮肌瘤殘留及復發情況。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個月時采用多普勒超聲進行復診,若仍存在子宮肌瘤,則診斷為子宮肌瘤殘留,若術后3個月復查時無子宮肌瘤,但術后6個月復查時顯示存在子宮肌瘤,則可診斷為子宮肌瘤復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計數資料用n或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檢驗對比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對比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子宮肌瘤剔除數及子宮肌瘤剔除重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3%,對照組為27.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術后子宮肌瘤殘留、復發情況對比
兩組的子宮肌瘤殘留率、復發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一種多見于育齡婦女中的良性腫瘤,其呈白色且有包膜,與周圍正常的子宮組織有明顯的分界,有研究發現[3],其在青春期的發生率較低,多見于生育年齡,而在絕經后期會萎縮或消失,其發生、發展與孕激素、雌激素密切相關,孕激素、雌激素會刺激子宮肌瘤的生長發育。有研究發現[4],近年來,子宮肌瘤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且由于少女初潮年齡提前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子宮肌瘤的發生率出現了年輕化,使得40歲女性為子宮肌瘤的高發人群,多數患者會有一定的臨床癥狀,而少數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通過婦產科體檢或剖宮產手術發現,其類型多包括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等,目前多采用開腹及腹腔鏡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但開腹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的機體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也存在一定缺陷,目前臨床對兩種手術方式優劣性說法不一,因此本文作者回顧性分析了65例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術后恢復優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且術中不用開腹,使得術中出血量較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腹腔鏡手術的操作較開腹手術復雜,使得其手術時間較開腹手術長;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野清晰,可最大限度保持患者的內環境穩定,對子宮鄰近器官及子宮損傷較小,使得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子宮肌瘤剔除數、子宮肌瘤剔除重量明顯低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能是腹腔鏡下手術操作范圍較小,且操作難度大,使得子宮肌瘤剔除不徹底,導致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子宮肌瘤的殘留率和復發率較高[5]。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子宮肌瘤殘留、復發相當,其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但其子宮肌瘤剔除重量及個數高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本研究病例資料較少,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下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 自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卵巢功能及血清創傷反應指標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7,57(06):87-89.
[2] 丁金萍,將素玲,王金彩.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及其對術后妊娠的影響[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01):4-5.
[3] 崔楠,張景宏.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血清IFN-γ、AngⅡ水平變化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24):4130-4133.
[4] 鄭霞,朱燁.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多發或巨大子宮肌瘤的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01):140-142.
[5] 陳彩飛,鄭海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03):43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