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內容摘要:新時期,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各地區特別是縣域發展與過去相比較,在數量以及質量上都獲得了極大提升。伴隨這些變革,整體經濟來到了模式轉換的關鍵期,對于發展模式的探究選擇成為各地區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縣域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其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可能性,并結合實證研究來探索商貿流通業發展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期為商貿流通業的推進打下理論基礎,為我國的宏觀經濟模式轉換帶來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 農村縣域經濟 ? 貢獻率
新時期商貿流通業在我國的發展概述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有了明顯進步。商貿流通指的是服務或商品從生產轉向消費的過程。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最為持久、最具保障性的力量。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迅速推廣的今日,各地區線上貿易發展都促使地區經濟向著新模式轉變。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標的提出,“中國智造”成為了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指引。因此,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特別是農村地區和省內各縣域地區的商貿流通業,如何將相對比較落后的發展模式調整革新,如何結合時代新特征提升發展速度、保障質量,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
結合商貿流通業來解決問題,是發達國家在經歷這個階段時給我們提供的寶貴經驗。對各地縣域經濟發展而言,結合新模式下各類商貿流通業務的發展,來解決過去傳統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實際問題,既可以提升發展速度、保障質量,也符合“十三五”規劃目標,還可以將新技術和新理論合理地運用到實際經濟建設中。由此可以看出,合理規劃商貿流通業務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現狀和必要性
(一)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自“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經濟發展中的模式轉換和結構調整問題,結合時代新需求提出了諸多與之配套的政策和指引文件。在2015年,我國已經實現了從過去依靠投資和出口整體經濟發展模式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的綜合新模式轉變,當時的消費貢獻率就達到了66.4%,大多數來源于深加工業、服務業、消費行業等第二、三產業,相比于過去單純依賴第一產業增速,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十八大”后,諸多新配套規范的提出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諸多新動力。
商貿流通業是國家傳統經濟體系向著創新模式產業聚集發展的核心點,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和落實,以及各類開放政策的出臺和指引,我國商貿流通實際業務發展速度相比過去有了明顯增幅,在新的規劃綱要中多次被提及,逐步走向了新征程和新階段。但是也要注意體系復雜、成本高、發展不均衡、可持續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在實際發展中必須結合時代新需求做出相關調整,特別是在縣域地區,需結合經驗教訓來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總結上個階段的不足,進而為新時期發展打下基礎。
(二)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必要性
首先,促進就業。商貿流通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代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可以看出,眾多發達國家確定了服務經濟的地位,而其中商貿流通業表現最為突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消費增長,而且可以促進就業、吸引社會勞動力。商貿流通業可以吸引大量從其他產業中分離的剩余勞動力,這可以有效緩解縣域地區的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的穩定。商貿流通業大力發展之后可以將我國固有的分工格局打破,促使勞動分工逐步細化、專業化,并且借助于縣域內部的優勢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商貿流通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也可以為其他相關產業提供中間供給的部門,這就帶動了中間產業的發展,并且拉動產業的就業量。
其次,連接消費與生產。在我國市場經濟的框架確定之后,賣方市場逐步向買方市場轉移,其中商貿流通業就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商貿流通業將生產與消費緊密連接在一起,從而對經濟結構產生了推動以及調整的作用。生產、流通以及消費的連接體現出生產性企業、商貿企業以及市場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當前,商貿流通業逐步對生產制造企業進行投資,從而降低生產的成本,保證價格的優勢,實現供求關系的穩定。商貿流通業對于整個生產的環節進行了整合,并且對于制造業產生了約束的作用。
最后,推動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商貿流通業是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區域間的合理分工促使資源配置逐步優化。在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商貿流通行業的發展逐步加速,并且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業態。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使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并且實現商貿流通市場的一體化管理,使得企業的交易、物流更加便利。
商貿流通業對縣域發展的實證研究
(一)商貿流通業對縣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整體業務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結合實際研究來看,我國在縣域經濟區域內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業務范圍和業務規模正在逐步地提升和擴大,商貿流通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整體經營個體數量從2014年的2049萬個提升到了2017年的3997萬個,其中主要行業占有率從2014年的25.3%提升到2017年的37.5%,批發以及零售業這些主營項目增加值每年都在提高。住宿和餐飲業這些新模式的行業整體上也呈現出進步的趨勢,從2014到2018年實際增幅都保持在6個百分點以上。整體業務提高也保持在高產出總量水平,整體發展趨勢相對良好,對于地區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縣域地區經濟和貿易流通業務的成熟,在很多經濟發展相對較快地區都有了非常顯著的跨越式發展。2014-2017年我國縣域經濟區域內商貿流通業個體數如表1所示。
以湖南省為例,縣域地區出現了龍頭企業,望江縣農業產業已經有近300家農家店。但是在2015年前后,整個地區的縣域模式企業數量只有35家,所涉及范圍基本上局限在各類傳統業務模式上,比如五金銷售產品服務、農產品生產服務、工業加工制造。這些企業不僅規模相對比較小,整體上收入也相對較低。但隨著商貿流通業務的展開,該地區農民返鄉務工率大幅提升,各類規模企業逐步在本地區落戶生根,實際上收入和營業范圍也擴大了很多。以望江縣“農家情”企業為例,在企業建設之初只有5名農民參與其中,而在商貿流通體系構建的輔助下,該企業收入迅速提升,員工數量提高到了37人,其中包含了接受過國家正規高等學歷教育的員工15人。企業過去只是單純地依靠采摘、初加工、售賣作為整體發展模式,而今日已構建起了規模化的流水線,整體發展也向著更大、更好邁進。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主要是政府聯系了周邊地區,輔助他們來構建了基于農產品深加工模式下的商貿流通體系,這對于整體發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2013-2017年湖南省望江縣“農家情”企業員工數量及營業收入如表2所示。
逐步構建電子商務模式。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引入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模式和各類新支付模式,這對于網絡技術推廣很有利,對于地區整體經濟模式轉變也是重要推力。2011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份額有8019億元,而到2016年則上升到54315億元,具體所占社會整體的消費零售總額從4.4%上升到了13.3%。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服務的電子商務模式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逐步成為了普遍模式。而我國各地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也在逐步提升和迅速發展,從2011年的1.9%提高到了2016年的13%,整體上縣域內的購物群體數量增多且穩定提升,這都為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模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然逐步構建起的電子商務模式也需要相關管理者的注意。2011-2016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及所占社會交易額比重如表3所示。
電子平臺興起在各縣域內都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對于各大電商平臺而言也是良好的機遇。比如我國電子商務企業京東所推廣的3F戰略,就頗具代表性。這里所提到的FFF模式,指的是工業品進農村戰略、農村金融戰略和生鮮電商戰略英文單詞首字母F的縮寫及集合;這對于產品在縣域區域內生產、配送、供應而言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地區金融惠農資金、優質服務體系建設、服務下鄉模式展開等也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這將會為縣域經濟體系在新時期建設帶來很大幫助,對于企業內部電商結構網搭建也很有利。
淘寶作為電商在國內的領先企業,打造了自己縣域范圍內的體系,阿里巴巴的農村版正在逐步推廣和大力普及中。該軟件基于信息不對稱為農村地區提供平臺,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各地縣域發展內存在的市場問題,試圖結合優質特色的縣域產品來打造具有特色的模式,進而使產品可以納入到城市市場,以期在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個人收入的同時降低城鄉間差別,保證整體上的消費平穩和穩定,這對于整體發展是很有利的做法。除此之外,很多O2O企業也在打造各類別縣域電子商務經濟模式,整體來看縣域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非常火熱。
以江蘇寶應縣為例,在引入京東電子商務平臺后,該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有了明顯提升。2017年,全縣范圍內開設了電子商務平臺數量達到了近300家,相比于2015年提升了100%,而實際收入總額也提升了近300%,該地區從事電子商務貿易的人數也從過去的350多人提升到了將近2000人。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發展確實對地區經濟特別是縣域地區經濟的促進、提升、帶動作用較大。2015-2017年江蘇省寶應縣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數量如表4所示。
流通產業分工體系構建。對于各地區的縣域產業而言,地區商貿流通向著集中和現代角度邁進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發展方向。除此之外,專業問題也需要考慮,整體企業綜合增速也是評價因素。這是符合商貿體系建立價值觀的重要做法,結合重組和兼并模式可以提升企業價值,各類別戰略合作和流程處理改造等則可以將流通業格局發展提升到相對比較高的層次上來。結合營業網點擴張來占領市場的營業模式已經逐步被淘汰,只有多元模式下的產品外銷才可以獲得市場認可。流通產業分工體系的構建,對于農村地區的整體行業集中度體現而言,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這對于地區集中優勢構建頗具特色的產業作用巨大。而以需求作為導向來專業處理線路工序和綜合問題,努力構建起購買-制造-加工-出售-物流送達的新體系,對于滿足當代電子商務需求也十分有利。不僅對企業發展新模式的引入和體系構建,而且對企業在管理運營上也有很多好處。
以河北省某縣為例,在打造地區的商貿流通業之前,該區域整體發展基本上以傳統模式為主要方向,整體發展效果很普通,和發展較好地區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于是該地區政府在大量調研下,做了相關商貿業務引入,結合移動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將產品、服務都推向了周邊地區。起初效果不是很顯著,但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最終看到了效果。該地區產業發展相比過去的模式更加新穎,頗具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而在類別上也更多,整體對經濟的發展促進作用顯著。除此之外,對整體區域內的經營管理也具有實際的助推作用,該地區縣域運營和實際管理在引入商貿體系之后向著創新-消費導向模式逐步轉變,其過去所有問題由領導評議的模式逐步遭到淘汰。整體上前端相互延伸度提升了很多,而對于各資源的整合度也提高不少。
商貿流通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貢獻實證研究
通過結合上文研究概述,本文以云南省W縣為例,論證商貿流通業對該地區縣域經濟的實際促進作用和具體增長貢獻程度,進而為結論提出帶來數學層面的依據。W縣經濟發展研究對象是W地區地理范圍內的區域,實際研究數據源自該地區政府所公布的2012-2016年公報。
(一)基于因子研究法處理數據
因子研究法是業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用較少個數的公因子線性函數和部分特定因子表達最初觀測變量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去做探究,結合部分錯綜復雜變量的歸納,將它變為幾個比較重要的因子,是科學的統計辦法。當公共因子或綜合因子的累計方差,也就是所提到的數據貢獻率在85%-90%或者在更高區間時,就可以證明整體上反映出了大部分信息,彼此之間不重疊不相關。
首先,選取該地區匯報的GDP數字、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作為實際統計對象,其中部分數據如表5所示。
其次,結合KMO統計量中的球度因子研究做判斷。其中學界都認為KMO在0.9以上時整體效果較好,而處在0.8-0.9區間內為好,0.7-0.8為可接受,0.5-0.7為相對差,0.5以下則不可作為主因素。顯著性理論和KMO的結合也是重要的研究信度和效度的保證。結合實際數字統計來看,本研究的KMO度量為0.763,而近似卡方值為34.796,df為10、sig.指數為0.000。由此可以看出整體上是比較可靠的。結合方差和累積數據來看,各項指標的合計值和累積分別如表6所示。
在實際公因子方差統計中可以看出,對于地區GDP而言(初始數據2012年),計為1而提取值為0.911,工業產值對應為0.613,固定資產投資為0.878,社會消費總額為0.890,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0.919。具體轉換為因子載荷來看,結合因子研究的主成分旋轉法研究,結合最大方差構建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0.959,地區GDP、社會消費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0.955、0.943、0.937,工業產值為0.783。各項目的成分得分矩陣如表7所示。
在2016年縣域經濟在經歷了商貿流通業發展之后,該地區整體發展模式有了很多改變和革新,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放思想、發展商貿”、“一體雙向三模式”和“地區橫縱綜合發展模式”,賦予商貿流通更多權力。再結合電子商務技術的推廣,在地區制造了產業園區,結合地區特色特別是農業發展,帶動縣域經濟向著新模式轉變。到2016年,結合一體雙向三模式發展,該地區的整體進步很顯著。
在2012-2016年間,結合因子載荷研究法來看,幾項最重要指標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地區GDP、社會消費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都獲得了顯著穩定提升,特別是地區GDP增速,在整個地區都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由此可以看出,整體進步顯著,這就是商貿流通業引入后的貢獻。但結合圖1可以顯著看出,工業產值提升度相對比較低,幾乎沒有進步,這也證實了商貿業務、特別是商貿流通對于整體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和實際價值。
在一體雙向三模式發展中,該地區政府創新推出了基于本地特色的旅游農產品的營銷,結合地區特色開發了許多品牌,在地區旅游帶動下吸引大量游客來此購物和體驗生活,不僅將產品外銷出去,還將地區特色和古老文化營銷出去,得到了許多游客的廣泛認可。商貿平臺搭建則是結合該模式,劃分了農業、農村、農民的渠道,結合地區發展情況,合理配置了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整體發展模式科學高效且符合時代需求。
結論
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就業,連接消費與生產,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因此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新時期,商貿流通業的整體范圍和規模在不斷擴大,逐步構建起電子商務模式,構建了流通產業的分工體系,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更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之后可以看出,發展商貿流通業后的縣域經濟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同時實現了結合地區發展情況合理配置資源以及生產要素。
整體來看,結合新技術來推廣我國各地區特別是縣域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不僅對經濟發展具有較高促進作用,對于整體社會進步也非常有利,因此各政府管理者應積極結合本地情況展開探索,結合各類研究展開商貿業務往來,結合電子商務打造新平臺模式,以此帶動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鄒璇.中國城鄉商貿統籌能力地域分異性研究—基于省級層面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5,29(1)
2.郭莉娜.“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戰略選擇與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7(5)
3.王浩,熊曦.民族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居民消費能力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6)
4.楊媛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品牌建設[J].改革與戰略,2017,33(1)
5.曾蓼,王寧,曾慶均.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評價[J].改革,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