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臻卓

化隆是我難忘的故鄉。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我先后在化隆縣的黑城(現牙什尕)、群科、阿什努、扎巴等4個鄉鎮從事教育工作12年半,其間當過教師、主任和校長。在化隆,有我的學生、同事和朋友。12年半的工作和生活,使我對化隆縣有所了解、有點感情,因而也難以忘懷。
先秦時,化隆縣為羌人牧地。西漢時,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因境內有“挖隆溝”(藏語,意為黃牛溝。今扎巴鎮挖隆溝村),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石城縣為化隆縣。此為化隆縣名之始。
現在,化隆縣有回、漢、藏、撒拉等四大世居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1955年成立了回族自治縣。但是,最早的土著居民應該是古羌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羌人與外來的吐蕃人、吐谷渾人相互融合、相互同化,逐漸成為具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化隆藏族。最典型的是塔加鄉塔加村、白家集村和尕洞村,三個古村落的藏族群眾自稱是一千多年前吐蕃軍隊的后裔。當年,先祖阿米仁青加作為吐蕃大將,帶著軍隊,趕著500峰駱駝,繞道今新疆地區,來到塔加地區駐守,與當地的古羌人、吐谷渾人通婚,生兒育女、繁衍生息。
藏族、藏語和藏文化對化隆的影響是久遠、廣泛和深刻的。不僅現在有東部的金源、塔加和西部的查甫、雄先等4個藏族鄉,占全縣鄉鎮的近四分之一,而且化隆漢語、撒拉語中有很多藏語詞匯;漢族很多習俗中有藏族習俗的影子;有很多以漢族、回族為主的鄉鎮和村莊的名字仍然保留著藏語的痕跡:“昂思多”,意思是“河谷上游”;“牙什尕”,意思是“上方”;“查甫”,意思是“咸水泉腦”;“沙連堡”,意思是“潮濕的地方”;“德恒隆”,意思是“老虎溝”;“石大倉”,意思是“老虎洞”;“加合”,原為“加霍爾”,意思是“漢族、土族(雜居地)”;“初麻”,原為“曲買爾”,意思是“紅色的水”;“塔加”,意思是“百馬”,就是馬多的地方;“拉曲灘”,藏語+漢語,意思是“(山)坡(流下來的)水(而形成的)灘”;“貢巴灣”,藏語+漢語,意思是“寺院灣”。
公元102年,漢護羌校尉侯霸在甘都鎮一帶開始屯田,筑邯川城。“甘都”,藏語意為“三岔河口”,地處黃河谷地,海拔低、光熱條件好,在拉水(合群河)的灌溉滋潤下,五谷豐登,一直都是化隆縣的糧倉和果園。物阜民安,人才輩出。最著名的,當屬師從顧頡剛大師的原青海民族學院教授李文實。民國初年,馬步芳曾在化隆當過團長,熟知甘都的自然條件。當上青海省主席后,馬步芳就在甘都修建鴛鴦蝴蝶樓,作為行宮。1952年,人民政府在馬步芳行宮開辦了青海省甘都初級師范學校,招收化隆、循化和同仁三縣學生,后改為甘都中學,1983年更名為化隆縣第二中學,21世紀初被省教育廳評為“花園式學校”。縣農業局技術員曾在甘都鎮試種大米成功;在黃河里網箱養魚成功。甘都成了名副其實的“高原小江南”。甘都鎮大部分群眾通曉漢藏或漢撒兩種語言,唐寺崗村人人通曉漢、藏、撒拉三種語言,令人驚奇。
公元335年,前涼王張駿在置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鎮日蘭古城。當年,我在化隆四中任教師時,應學生家長之邀,曾去過日蘭村,看過古城遺址。藏族群眾種植的小型西瓜,特別甜美,人稱“日蘭瓜”。每每看到日蘭瓜,就會聯想到1600多年前的湟河城,聯想到同在黃河邊的蘭州“白蘭瓜”。“日蘭瓜”“白蘭瓜”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日蘭瓜屬于西瓜系列,而白蘭瓜卻屬于香瓜系列,形狀、顏色和口味大不相同。
公元502年,北魏置石城縣,治今群科古城。公元619年,唐朝改澆河郡為廓州,治今群科古城。“群科”,藏語意為(黃河)水回旋(處)。古城,位于黃河北岸的群科盆地,史稱石城、廓州城、金剛城,曾兩度作為治所,歷時幾百年。古城早已不存,但古城名稱尚在,原來的地方已經發展成一個商鋪林立的集鎮———群科鎮。這里氣候溫暖、土地平坦,盛產糧食、瓜果、蔬菜,素有“糧倉”和“瓜果之鄉”的美譽。當年,群科園藝場的蘋果,供不應求,沒有縣長的批條,是很難買到的。群科鎮人民政府和化隆縣第四中學坐落在群科古城中心。2001年9月至2005年2月,我在化隆四中工作了3年半。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說藏語的回族。學生家長說,他們的祖先原是化隆卡力崗山上信仰喇嘛教的藏族;200多年前(清乾隆二十一年),因遭受先旱后澇的大災,在來自甘肅臨夏的伊斯蘭教大阿訇馬來遲的救濟、斗法、施法和教化下,卡力崗山上阿什努、沙連堡和德恒隆三鄉十八部藏族中部分僧眾集體皈依了伊斯蘭教;一百多年前部分皈依了伊斯蘭教的群眾從卡力崗山頭搬遷到旱澇保豐收的群科水地川。我在四中工作時,時任校長冶成祥就是本地木哈村人,也是屬于說藏語的回族。冶校長說,群科是個風水寶地,我們的祖先搬下來了,連縣委縣政府也想搬下來。1959年9月縣委縣政府決定遷往群科古城;1960年4月動工基建;因經濟調整,基建工程1960年底下馬,搬遷之事隨之擱置,卻給四中留下了四五座建筑比較特別的房子。其中,兩座裝著玻璃窗、鋪著木地板的寬敞的磚瓦房就是準備做縣委書記和縣長辦公室用的,現在早已變成普通教師的宿舍。雖然風光不再,但是風韻猶在。
黑城,原為黑城子,又名膚公城,原址在城車村,不知建于何年,得名可能與唐朝黑臉大將尉遲敬德有關。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青海循化、甘肅岷州、甘肅洮州等地民眾以黑城子為據點與官府對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十月初六夜,陜甘總督琦善帶兵包圍并炮轟黑城子,城破被毀。100年后(公元1950年),沿舊制設黑城鄉。全鄉不到2萬人,絕大部分是回族群眾,也有少部分的藏族群眾。其實,在全國范圍內,名為“黑城”的地方很多。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位于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的西夏國古都黑城,但城池早已被流沙吞沒,空有虛名。2000年3月至2001年9月,我在黑城鄉中心學校工作了1年半。在吉林省白城市工作的表哥開玩笑說:“弟兄倆一黑一白,黑白分明”。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扎巴、黑城2鄉,將黑城鄉的北部12個村和扎巴鄉合并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南部6個村合并設立牙什尕鎮。黑城鄉因此被一分為二,名稱也不復存在。
“扎巴”,原為“扎什巴”,藏語意思是“(山)根”,是循化、黃南和甘肅臨夏去往西寧的必經之地,也是化隆東部去往西寧的第一個驛站,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陜甘總督劉于義筑“扎巴城”,駐軍200名。自此成為化隆西部的軍事、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民國24年(1935年)設扎巴鎮,民國36年(1947年)改為扎巴鄉,2001年又改為扎巴鎮,鎮政府由上扎巴村遷至阿岱集鎮。1959年8月在扎巴衛生院內,創辦了扎巴中學,1983年更名為化隆縣第三中學,成為化隆西部地區辦學最早、規模最大的縣屬完全中學。2002年隨鎮政府遷至阿岱集鎮。2009年3月我調至三中工作,著手籌備“成立五十年校慶”工作。我專門為校慶創作了一副對聯:三次選址兩度搬遷,臨平路邊展雄姿;五旬歷史四十輝煌,青沙山下育桃李。高度概括了化隆三中的風雨歷史和教育成就。可惜,我到北京師范大學培訓學習,錯過了9月28日舉行的校慶典禮。受國家教育部派遣,2010年10月我赴英國東倫敦大學培訓。2012年8月,我調到中共海東地委(現海東市委)宣傳部。從此,離開了離開了奮戰了20多年的校園,離開了工作了十幾年的化隆縣,離開了在化隆縣的學生、同事和朋友。
1744年,清政府置巴燕戎格撫番廳,治今巴燕鎮。“巴燕”古稱“拔延”,因境內有拔延山(今馬陰山)而得名。“巴燕”,藏語意為“右旋蓮花”。遠望縣城,似一巨型蓮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為右旋蓮花城)。自此,巴燕鎮成為化隆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歷時270余年。巴燕鎮幾乎位于化隆縣地理中心,是化隆六大鎮中海拔最高的。從平安到化隆一路上坡,從化隆到循化一路下坡,往往會遇到兩頭的平安和循化下雨,而中間的化隆(巴燕鎮)下雪的現象,讓外地人驚訝不已。據說,某年春季,從國家林業部來青海林業廳掛職的一個領導,去循化調研。到了循化,就給省林業廳打電話,要求派技術員到化隆調查樹木枯死的原因。技術員到了化隆(巴燕鎮),明白了原因:低海拔的平安和循化樹木發芽早,而高海拔的化隆(巴燕鎮)樹木發芽晚。北京來的掛職干部,不了解情況,看到平安和循化樹木發芽,而化隆(巴燕鎮)的樹木卻光禿禿的,就認為化隆(巴燕鎮)的樹木枯死了。結果是虛驚一場,留下了一段“佳話”。寒冷缺氧(海拔高度2813米)、交通不便(東南通道為險峻的拉水峽)和水源匱乏(人畜飲水難以保證)極大地制約了巴燕鎮的繁榮發展。
2006年在化隆縣境內西南黃河北岸的群科鎮灘心村啟動“群科新區”建設。新區面積1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背靠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面對李家峽庫區水面,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順暢通達,途經群科新區的西寧至成都的鐵路也正在建設之中。定位為西部生態型、休閑型的田園城鎮;黃河上游經濟帶上的經濟重鎮;青海東南部地區物流與商貿中心;最佳人居的和諧城鎮。按照青海省最適宜人口居住的城鎮建設目標,未來5年到10年,群科新區必將成為黃河上游經濟發展帶上的一顆明珠,集特色地域文化和休閑品位于一體,將展現出生態型田園新城的獨特魅力。
化隆有三張名片:一張是“化隆拉面”,一張是“化隆徒步”,一張是《荒原春》。
化隆縣人口最多的是回族,而回族和撒拉族傳統的清真食品美名遠揚。特別是“化隆拉面”,遍布世界10多個國家和中國近300個大中型城市的近15000家“化隆牛肉拉面”館,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收入60多億元、利潤近20億元,被國家評為“最佳勞務品牌”。目前,“化隆牛肉拉面”成為化隆縣最響亮的一張名片。2015年我帶記者去化隆哇家灘采訪一位在黃河里網箱養魚的老板。他給我們講述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他家原來在卡力崗山頭。因為氣候變化,卡力崗山十年久旱,生存艱難,爺爺年輕時跟著村子一些年輕人,把家搬到山下黃河邊的砂石灘上,開荒種地、引水灌溉,有吃有喝。后來,隨著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減少,口糧難以保障,父親年輕時跟著年輕人偷偷造槍販槍,最后鋃鐺入獄。因生活所迫,他自己年輕時,跟著年輕人到拉面館當跑堂、當面匠,后來到內地開飯館、當老板;有錢以后,想念家鄉,想念窮親戚、窮鄰居,就回鄉二次創業、反哺家鄉,在黃河里搞網箱養殖、冷水魚加工,吸納鄉親20余人就業,在家門口掙錢,老人、孩子、牛羊和莊稼都得到了照看。聽著這樣的故事,我很受感動,也很受啟發,打算寫成小說、改編成劇本,可惜時間不足、才能有限,未能付諸實施。我正在找小說家合作,實現自己的愿望,實現那位農民老板的愿望。
2016年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詢問青海拉面的由來、與蘭州拉面的區別。為此,我寫了一篇時事評論《青海拉面:出于“青”且勝于“蘭”》刊登在《海東時報》《青海日報》和《黨的生活》上。主要內容是: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拉面,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拉面。可以證明拉面“出于‘青”。真正要做到“勝于‘蘭”,還需要花大氣力,形成明顯區別于蘭州拉面的“青海味道”,打造“青海拉面”特色品牌。首先,要從味道入手,更具青海味道。其次,要提高技藝,做到色香味型俱佳。三要豐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青海喇家拉面4000余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展示青海高原傳統農業文化、草原牧業文化和青海穆斯林清真飲食文化,豐富青海拉面文化內涵。四要增強品牌意識。要像化隆縣政府一樣,注冊“化隆牛肉拉面”商標,并投入資金,開展店面形象、店員服務、經營模式、使用招牌“四統一活動”,打出“化隆拉面”品牌。但是,打出品牌不等于打響品牌。打響品牌,任重而道遠。借著青海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東風,政府出資建設若干個拉面培訓、職介服務、菜品研發、輔料研制、牛羊肉保鮮、冷藏和深加工配送基地,培訓來自包括化隆、循化、民和、大通、門源等地的穆斯林群眾,壯大“青海拉面”隊伍,打響“青海拉面”品牌,擴大勞務輸出,加快脫貧步伐,使青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化隆縣北部的馬陰山,古稱拔延山,終年積雪,別名“雪嶺”,為化隆、樂都之界。北瞰樂都全境,南觀化隆群山。上有湫池,雨盈旱涸;春夏之際,日麗風靜,碧天如洗;山頂銀光耀目,山下青草茵茵,菜花敷金,牛羊成群。隋大業五年(公元610年),隋煬帝親帥40萬大軍,西征吐谷渾,五月圍獵于拔延山(馬陰山),炫耀武力,震懾吐谷渾、吐蕃和西域各國。
金源鄉科巴村南面的小積石山上,有個叫旦斗的藏傳佛教寺院。經歷藏王朗達瑪的滅佛運動之后,西藏地區佛教滅亡,而以喇欽·貢巴熱賽為主導的旦斗寺卻興旺發達。公元10世紀初,藏傳佛教從丹斗寺開始向西藏傳播,藏傳佛教進入“后弘期”。旦斗寺成為藏傳佛教復興的發源地,在藏區和藏傳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譽。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尖措曾經到丹斗寺朝拜,并閉關修行。
查甫鄉南部有座山,形勢如大鵬展翅,起名“夏瓊”,藏語意為“大鵬”。山上的藏傳佛教寺院,因山得名,曰“夏瓊寺”。夏瓊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少年時期學習佛經的地方。夏瓊寺管理嚴格、學習風氣濃厚,不但培養出了大師宗喀巴,而且還培養出了很多經師。如七世、八世達賴,九世班禪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經師。1788年乾隆皇帝賜名“法凈寺”,并敕賜文匾一幅,上題“大乘興盛地”金字,可見夏瓊寺當時巨大的影響和崇高的地位。
“天下黃河青海清”。黃河在化隆縣境內有168公里,流經化隆縣南部的牙什尕、群科、甘都等8個鄉鎮,清澈如藍,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道窄深,落差集中,水力資源豐富。黃河上游青海段13座已建和規劃修建的水電站中,化隆縣境內有7座。由于黃河在化隆的特殊地理位置,賦予了這片土地特殊的地域風情、美麗的山水畫卷、神奇的民俗民風。李家峽、公伯峽等水庫,高峽平湖,風光宜人;水質優良,網箱養殖已成規模。高原冷水養殖的金鱒魚、虹鱒魚和三文魚遠銷京滬等地。李家峽北岸生態園占地面積5600余畝,造林2700畝。東臨“佛教圣地夏瓊寺”,南依李家峽水電站,乘船可游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和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園內還有“烏龜山平湖”“如來佛看景”“大壩風光”“昆侖仙菊基地”等諸多景點。
近年來,化隆縣打造以雄先缸山、塔加林場、馬陰山為代表的生態旅游,以夏瓊寺、旦斗寺、阿河灘清真寺為代表的寺院文化旅游,以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黃河古城、馬步芳公館為代表的人類古文化旅游,以李家峽、公伯峽為代表的黃河風情旅游等五大品牌,開發10條戶外精品徒步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山水化隆·戶外仙蹤”旅游名片,主動融入環中國夏都西寧旅游圈。
2015年6月13日,在塔加鄉馬蘭花灘主辦了“漫步馬蘭花灘·探秘百年藏莊”露營徒步大會。塔加村位于化隆縣最東端,是一個自然生態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原始粗獷、純凈自然的鄉鎮,境內有千畝馬蘭花灘、百年藏莊、原始森林,自古以來他們舉辦原始宗教和民間六月八祭山活動,并完整保存著打酥油、編背簍、藏式錕鍋、唐卡、藏族服飾、土族刺繡、藏族拉伊等傳統文化產業。2015年9月22日,徒步旅游節在黃河岸邊的群科新區開幕后,當日下午“驢友”們集結前往露營地———黃河岸邊的美麗鄉村乃亥,進行徒步露營活動。古樹下、溪流旁、藏莊里,洋溢著歡樂歌聲、笑聲。2016年5月21日,在牙什尕鎮舉辦了化隆2016第二屆戶外徒步健身旅游大賽。吸引旅游的不僅僅是清澈的黃河水,附近還有雄先森林公園、藏傳佛教圣地夏瓊寺、黃河古城和公伯霞丹霞地貌等旅游景點。———“山水化隆·戶外仙蹤”化隆新名片正在形成。通過徒步旅游,提升化隆縣的旅游內涵,展示化隆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美食,促進化隆的經濟增長和戶外運動的品牌。

1997年10月,在文學青年李成虎的帶領下,自發成立了《荒原春》文學藝術雜志,填補了化隆縣文藝史上的一個“空白”。先是雙月刊,2013年改為季刊,已出版了總80余期,逐漸成為化隆縣對外交往的一張文化名片,培養了一大批文藝人才,其中作家有李成安、張國民、戈強英、李伶、胥玉祿、權文珍、李玉梅、李生彪、張貴明等。主編李成虎自己也成長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海省作協副主席、青海省散文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和化隆縣文聯主席。
2005年李成虎牽頭成立化隆文聯,并擔任主席,先后成立了作家、書法家、美術家、攝影家、舞蹈家、音樂家、民間藝術家、宗喀·唐卡協會和回族刺繡等9個協會,各類會員500余人。化隆縣文聯圍繞“山水化隆·戶外仙蹤”化隆新名片打造工作,在群科新區黃河邊掛牌成立文藝創作基地;與省作家協會合作,在雄先鄉下米乃海村掛牌,建立“青海省文學創作基地”等;與市文聯合作,準備在塔加鄉百年藏莊成立攝影美術創作基地。
“化隆拉面”是化隆飲食文化品牌、創業就業平臺;“化隆徒步”是化隆山水文化品牌、貧困山區農民增收渠道;《荒原春》是化隆文藝品牌、群眾精神食糧。三個品牌是化隆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抓手,是經濟騰飛的雙翼和掌握方向的尾鰭,是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和搖錢樹。
雖然離開化隆已經整整四年了,但是我依然牽掛著化隆,關心化隆的人和事,關注化隆的發展和穩定。
可愛的化隆,難忘的故鄉。我衷心地祝愿您富裕文明、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