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玲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8-0188-01
在教育均衡發展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中不可缺的一個環節——作業。如果再“一刀切”的布置的確存在種種問題這樣會使學困生因“吃不了”而感到自卑、害怕、厭煩,優等生因“吃不飽”而感到沒有動力,這一情況下,發起了我對數學作業布置的深思。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人性化、個性化、發展化。作業是教師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說教學是給予學生知識的平臺,那么作業就是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評價表。教師在為學生預留作業時,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通過對作業的精心設計,提高學生主動做作業的興趣,有效地完成作業。對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進行了重點闡述,希望為初中數學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數學分層作業設計”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將他們分成幾個層次,在設計作業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從而幫助、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有效地完成作業。通過這樣的分層作業設計方法,使學生在練習時更具針對性,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個性發展。
1.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意義
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給學生留作業時,往往只重視作業的數量,想利用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的觀念未免有失偏頗。在作業中如果機械重復性內容較多,無疑會降低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教師重視學生之間的差距和潛能,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使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學習特長等信息。這些信息不僅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手段,還是其發現自身教學問題的關鍵步驟,通過發現問題,改進教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分層作業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使學生在作業中“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層作業
所謂分層作業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作業來完成。這不僅關系到作業“量”的多少,以及作業“質”的高低更關系到學生自己能力的評估,并選擇合適的作業完成,及其將來的繼續持續化發展。
3.針對數學內容進行分層作業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作業分成三個類型A、類作業“基礎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是課堂教學的概念和法則、定理等知識的直接應用學生通過復習回教材有關內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較簡單的層次。B、類作業“理解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能對知識進行一定的“再加工”。C、類作業“提高性作業”這類作業一般要求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能進行“挖掘”有很好的綜合能力訓練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4.針對分層作業后進行科學合理的批改
改作業是數學教學的一項常規工作。它對于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彌補學習缺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分類后的作業更要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一種自我滿足或成功感,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著理解、信任、友愛、尊重、和鼓勵,增強自信心。從而能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能更好的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
4.1?分層作業和分層施教兩不誤。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應精心設計,從數學思想方法著手,為學生設計一些有梯度、綜合性高的作業,幫助他們進行歸類。在布置分層作業時,教師也應注重量的問題,盡量減少學生的無效勞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分層作業布置上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循序漸進、最低要求、無限發展”原則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作業中學有所得。如教師在為學生進行練習題作業布置時,可將練習題分為1、2兩組。1組題目是基礎題,通過基礎題練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他們基本的活動能力。對于1組題目的練習指導,教師應一視同仁、熱情滿滿,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夯實自己的基本功;2組題目與1組相比,具有較高的難度和靈活性,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以發展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要目標。在2組題目設計時,應以綜合練習題為主,通過這部分作業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
4.2?利用課堂來進行分層施教。初中數學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在布置作業和課堂練習時,應根據學生層次來進行精心設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對所學知識都能進行強化訓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課堂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取消對“優等生”的優待,不要使課堂成為他們個人的“表演”課,但也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通過布置一些高標準的作業和練習,讓他們能夠“吃得飽、吃得好”,培養其鉆研、拼搏的精神,促進其思維和能力的共同發展。對于中等生,在設計作業時應在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拔高;對于后進生,教師可布置一些較為簡單的基礎題型,這種簡單也是相對而言,需要他們開動腦筋、稍加努力才能完成,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既可以幫助后進生鞏固基礎知識,又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可謂是一舉多得。例如在教授“度、分、秒的換算”時,就為學生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作業。在設計時,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切入點,通過編設問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如問題1:小明吃晚餐時,爸爸打開了電視,開始看“新聞聯播”,這時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問題2:小明吃完晚飯后,幫助媽媽洗了一下碗,看了一下表,都已經8點了,9點10分媽媽答應他可以玩半個小時的電腦,請問小明能做多少分鐘作業?這期間時針轉了多少度?分針轉了多少度?問題3:小明準時關了電腦,打算把今天的所見所得寫到日記本上,在寫作時,不能浪費太長的時間,因為他為自己訂的目標是晚上10點10分前必須上床睡覺,此時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小明能寫多長時間的日記?
這三個問題,有不同的要求:后進組學生至少完成問題1;中等生組學生至少完成問題1、2;優秀學生組直接做問題2、3。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分層作業”設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提高了作業的針對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為開發學生的潛能,保護其積極性,張揚他們的個性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