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這一點也反映在學生的生活中。如今有很多學生家庭條件較為富裕,再加上家長往往不會對其進行嚴格的要求,所以他們養成了不愛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智能時代的發展讓很多人誤以為智能設備可以完全代替人力勞作,這種錯誤的認識不僅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而且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進步。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把勞動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十分重要。要想做到這一點,達成教育的目的,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者必須形成緊密的合作,通過合理的互動實施勞動教育,實踐教育途徑,促進學生進步。
關鍵詞:現狀調查;勞動價值觀;四方聯動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92-02
引? ? 言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全社會早已耳熟能詳的教育目標。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于人才的需求層次也在逐漸提高。國家在現實中也較為注意這一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應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其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因此,學校更應將開展勞動教育作為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手段。“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勞動在教育中十分重要,十分必要,十分合理,尤其是對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勞動可培養其堅韌的精神,提升其動手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讓青少年多多參與勞動的過程[1]。
一、家庭勞動現狀的調查
從現實情況來看,在教育層面,勞動教育淪為智育的附庸。而在實踐層面,很多教師單純地將學校衛生打掃過程當作是勞動教育,這種情況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使他們在現實中更加討厭勞動。就我校對學生在離校后參與勞動程度的調查顯示,學生參與的勞動時間并不多,參加的勞動項目也很有限,詳細內容見圖1、圖2和圖3。
適當參與體力勞動,不僅能夠調節學生的大腦,提高其神經系統的靈活性,還可以訓練其反應能力。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習慣參與體力勞動的學生能夠快速對其做出反應,并想出解決的辦法。
調查顯示,目前在學校內很多學生不愿意參加勞動,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學生,實事求是地說,如果學校和家庭能夠通過合理的方式督促孩子參與勞動,也就不會出現孩子不愛勞動的情況。其實,勞動并非枯燥無味,其內容較為寬泛,同時能提高勞動者的相關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很多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都將打掃衛生看作是勞動,殊不知這僅僅是勞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并不是勞動的全部。正確的勞動教育應該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正如前文所說,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智能時代的發展讓很多人誤以為智能設備可以完全代替人力勞作,這種錯誤的認識不僅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還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進步。當前有些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勞動,學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并不鮮見,因此,家校應聯手,加強勞動教育,補齊勞動教育的短板,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還有教育者四位一體的共育模式。
二、建立班級勞動清單
對班級勞動清單進行制訂十分重要,一些學校專門制訂了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希望能夠培養學生勞動觀念,明確學校勞動教育的目標和途徑[2]。具體來說,班級既存在著德育管理制度,也存在著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果能夠將這兩種制度進行結合,就可以提升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同時,學校還應該堅持落實“三操(早操、大課間、室內操)、中餐自主管理”制度。
學校可以從多個方面讓學生參與勞動。例如,在環境綠化方面,學校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班級保潔方面,也應該讓學生合理地進行衛生清掃。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主動維護班級內的環境與設備,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教師及學校領導還需要對班級校園環境美化知識進行普及,同時讓學生對植物進行認領并進行養護,提升其積極性。
學校在對德育一日常規管理制度進行落實的過程中,應細致地記錄一日常規的具體檢查結果,之后將具體的評比結果與班主任的個人績效相聯系,如此就可以對勞動教育進行更好的落實。學校通過對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勞動教育檔案的建立;通過教師的評價,能夠對學生勞動教育基本情況進行明確;通過學生自評,可以加強學生的反思程度;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能夠讓他們各自交換意見,互相幫助;通過家長的評價,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改善親子關系。
三、開發學校勞動校本課程
學校之所以要開展勞動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在思想方面,首先要讓學生尊重勞動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學會參與勞動,掌握各種技能;之后,要讓學生樹立合理的價值觀。由于勞動包含著智育和體育兩種教育的特點,所以在開展勞動教育后,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學校在校本課程中開設生活自理能力、手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包括廚藝、紙藝等勞動技能課程,風箏軋制、老貓花燈等傳統文化課程,素養提升類的茶道、插花,以及心理健康等多元課程體系。在學期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課,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力,打造適合每位學生的勞動教育。學校以及相關教師還需要結合具體學科的基本特征對學生的勞動態度進行培養,這樣無論是語文學科還是音樂學科,抑或是美術學科,都可以達到滲透勞動教育的要求。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校園內場景。例如,在班級空間內,班主任教師可以對“勞動角”進行設置,鼓勵學生自愿從家中帶綠植花卉,自己澆水和管理;利用校園操場兩側空間栽培的綠植,讓學生通過認領養植,學習植物栽培的基本常識,啟發勞動精神和責任意識;學校分配的公共衛生區和班級衛生,每周通過衛生勞動平均分配法,讓每位學生參與到各個環節的勞動中。教師應根據校園內可以利用的東西設計勞動教育的目標,并將其轉換為勞動教育的場景,如此就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勞動。
四、小手牽大手,我愛我家系列活動
教師應倡導家務勞動,重視家校合育。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務勞動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有效補充。學校可以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讓家長參與到學校勞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
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從自身的實際行動入手,對相關的美德思想進行踐行,同時讓他們學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為父母、長輩排解壓力,從家庭小事做起,積極地參與到勞動過程中。與此同時,學校還需要開展假期實踐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策劃、實施相關的勞動實踐活動。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出外買菜的任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布置獨立做一頓飯的任務,如此就能夠在生活中實施勞動教育,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與幸福。在勞動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學校應與家長進行合作,讓家長多為孩子創造條件,并讓家長及時反饋。
為了保證學生參與勞動教育實踐的具體效果,學校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或者通過學生把勞動的相關意義傳遞給父母,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參與勞動,保證勞動實踐能真正的實施。
五、常態化的社區勞動活動
常態化的社區勞動活動能直接深化勞動教育的效果,因為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師、家長的責任,還是全社會應盡的義務,當社會與學校形成合力,就可以真正地詮釋勞動教育的價值。
學校在現實情況中應對相關的公益活動進行組織,并持續地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地參加公益活動。另外,在寒暑假期間,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和父母一起參與“親子義工”活動,如低學段學生可以參觀當地博物館、科技館、新農村等,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文化;高學段的學生可以去外地參觀學習。
結? ? 語
在勞動教育的開展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水平,其自身的精神面貌也可以得到較大的改變。由于適應并理解了勞動的具體意義,學生無論是對體育鍛煉還是對勞動過程都會較為積極。在學校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搞好教室衛生;回到家里,會改掉懶惰的習慣,主動參與勞動,為父母減壓,同時促進自身的進步,為適應未來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張榮鋼.當前家庭勞動教育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趙榮輝.勞動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楊耀霞(1977.10—),女,浙江慈溪人,現為慈溪市開發小學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慈溪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