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文主要從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創設問題情境、優化實驗教學、加強學法指導、強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37-02、
引? ? 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沒有科技創新,總是步人后塵,經濟就永遠受制于人,更不能縮短差距。21世紀是創新知識的世紀,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已從資本重心轉向知識創新重心,創新能力的表現和創新素質的具備已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適應時代的標準。
新課程標準高度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是學生認識化學世界、了解化學基本知識、提高化學素質的主渠道。作為化學教師,我們除了傳授給學生化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外,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創新意識。
一、轉變教學觀念,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學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意識的關鍵時期。首先,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為創新教學奠定基礎,以創新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在創新教育的田野上與學生“共舞”。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以強化思維訓練為核心,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接受、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能,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小孩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1]”在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問,敢于向教師陳述觀點,而教師的鼓勵和贊揚往往是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增加自信心的動力。作為教師,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寬松民主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而且有利于其創造思維的萌芽與發展,我們要始終做一個創造潛能的欣賞者、激發者、培養者,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
二、優化教學設計,誘導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將教學的著眼點由三維教學目標轉移到核心素養的培養上來,把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并合理組織教學,正確處理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探究、摸索、發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做到疑趣為主軸、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設計[2]。
例如,在“鐵和鐵的化合物”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創新教學設計:組織學生收集生活及生產中所用鐵和鐵的化合物的實物和樣品→引導學生把收集的樣品和實驗室提供的藥品進行探索實驗→綜合整理實驗數據→歸納鐵和鐵的化合物的分類和性質→最后深化鐵離子的氧化性和鐵離子的水解。這一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為學生提了觀察、調查、操作、思考、表現的機會,促進了學生主動而富有成效地學習,把學習過程轉變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由此可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讓“主導”與“主體”,“教”與“學”有機地統一于化學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化學科學的知識與規律產生強烈的探索和擁有欲望,并且產生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乃至造福人類的動機時,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產生創新欲望[3]。
中學階段的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理科教學,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所積累的基礎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傳播再現,不具有首創性。所以,中學化學中的創新教育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的問題,創設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例如,在講授“氯化氫的物理性質”時,筆者先做了氯化氫的噴泉實驗,然后問學生:“壓縮滴管的膠頭,擠出幾滴水,有什么現象發生?噴入燒瓶里的石蕊試液的顏色是否有變化,為什么?”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因為學生觀察到了有趣的實驗現象,就急于知道為什么,對于給出的問題就會進行積極的思考。問題的討論,能夠逐步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這樣其對于氯化氫的物理性質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上述案例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心理懸念,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導、啟發學生去模擬、探究原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過程,最后通過聯想、判斷、推理和綜合分析,歸納出物質呈現如此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激活學生的思維。
四、優化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讓學生“模擬”科學家去探索問題,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及其變化規律的事實依據,還可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運用已有知識在實驗中進行思考和討論,非常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提高其探索問題的獨立性。例如,在教學Al(OH)3的性質時,課堂演示Al(OH)3溶于NaOH溶液的實驗后,筆者提出問題:Al(OH)3能否溶于氨水?能否溶于Ba(OH)2溶液?能否溶于Na2CO3溶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再讓學生結合實驗進行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容易產生各種與結論不符的意外結果,這必然會引起學生對教材中結論的懷疑,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重做實驗,敢于懷疑、挑戰和想象。例如,Cu跟濃H2SO4反應時,銅表面變黑,這一現象教材中并沒有闡述,這黑色物質是什么?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進行探索,進而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以此來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教師和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
通過實驗教學,學生能夠結合觀察和思考,掌握通過對現象和事實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得出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獲取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學會主動而積極地探索,激發創新欲望。
五、強化學法指導,設疑探索突破思維定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于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積累,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思維定式,習慣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思考新問題。思維定式固然有積極的一面,如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能使人迅速地從“知識庫”中提取已掌握的知識,迅速解決問題,提高思維效率;但在條件發生變化時,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就會產生一種“負遷移”,妨礙學生變化角度及重新選擇思維路線。不克服這種定勢心理,思維就不活躍,創新意識就不會產生。例如,在教學“Na的化學性質”時,筆者先演示Fe置換CuSO4溶液中Cu的實驗,讓學生觀察試驗現象,之后筆者提出問題,“為什么鐵絲很快變紅?”“如果將金屬Na放入CuSO4溶液中呢?”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銅的結論,此時筆者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反應,得到了學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紅色的銅析出,而是藍色沉淀,這讓學生既驚訝又疑惑,新舊知識間產生了矛盾,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筆者及時引導,幫助學生跳出思維定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從各種知識的碰撞中發現問題,提出新設想,從而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法指導,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法滲透,把學法指導滲透到各個環節中,教給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根據所遇到的新事實和新形象,及時改變原來的想法,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六、強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生動直觀地演示出來,以便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訓練其創造性思維,提高其科學素質。
例如,在原電池教學時,教師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形象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兩極電子得失的特點及實驗現象;在教學酯化反應時,利用多媒體模擬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醇跟乙酸起酯化反應,形成含有18O的乙酸乙酯,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發現羧酸提供羥基而醇提供氫。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為學生解決問題鋪設思維的臺階,讓學生的思維沿著這一臺階由“簡單的已知”邁向“復雜的未知”,讓學生主動探索,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 ? 語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3]。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們每位化學教師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實際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許應花.淺談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88.
黨雙彩.淺談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0(08):93.
作者簡介:李慶(1981.10—),男,江蘇南京人,現任蘇州市吳江平望中學教務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首屆中小學教壇新苗,蘇州市吳江區中小學教研先進個人,蘇州市吳江區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