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明,秦祖杰,宋寧,李美康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2.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3.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4.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臍環穴是壯醫針灸學上的特定穴位群,圍繞肚臍做兩個環,環線上取穴,臨床分臍內環穴和臍外環穴兩類,臍內環穴常取內環八穴,臍外環穴多取臍周四穴。臍內環穴擅治全身疾病,臍外環穴主要用于腹部病變[1]。
壯醫稱臍為“塞能”,壯文Saejndw,壯醫對臍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早在宋代壯醫就對臍的解剖結構有了較深的認識。北宋慶歷年間,統治階級在廣西宜州誘捕并殺害農民起義首領歐希范等人,隨后進行尸體解剖并繪制成《歐希范五臟圖》。通過解剖繪圖,壯醫對臍的概念、解剖位置和結構有了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為肚臍治病奠定了解剖學基礎。
將肚臍作為特殊部位來治療疾病是壯醫世代傳承下來的經驗。壯鄉山嶺起伏,溝壑縱橫,交通不便,缺衣少藥,尤其在基層,群眾患病不得不依賴土醫,漸漸地,懂一醫一藥的村民并不少見,偶染風寒或頭痛腦熱,即行刮痧、藥蛋、刺血、燈火灸等土法醫治,謂之土醫。幼時每每肚子疼,家里人都會用竹筒灸臍,方法非常簡單,燒紙一張,投入米筒(竹罐制成,用于量米),然后迅速吸拔于臍部,頃刻疼消病安,甚是神奇。壯族民間至今流傳著奇特的壯醫雞屁股肚臍療法,即是將肚臍作為治療部位。在今廣西東興市江平鎮壯族民間,至今仍有人使用壯醫雞屁股肚臍療法,其方法是將雞屁股對準患者肚臍,并吸附在肚臍上,民間壯醫稱“肚臍吸風”“肚臍吸賊”,認為很多風邪賊毒都是通過肚臍進去的,也能從肚臍吸出來。因此,對于疑難雜癥、腫瘤等疾病一般都要吸風,利用雞屁股一動一動的原始動力來吸風排毒。如果病人的風邪很重,在吸風過程中,雞的皮膚、肌肉也會變色,甚至數分鐘后雞會暈厥或死亡。
江平鎮橫隘村揭氏家族,應用雞屁股肚臍療法等土法治療腫瘤及疑難雜癥,并世代傳承,至今已傳承了五代。據揭氏壯醫第五代傳人揭持英講述,療法第一代傳人是一位武僧,姓氏不明,自清末逃難而來。武僧又傳給當地壯族人覃志茹(第二代),由覃志茹傳給當地壯族人李明良(第三代),再由李明良傳給當地壯族人揭毓旋(第四代),第五代傳人揭持英為揭毓旋之子。五代傳承人傳承脈絡清晰。揭氏傳承調查及揭氏傳承脈絡見圖1、圖2。
這種神奇的民間療法在廣西的其他地區也有傳承。在廣西金秀等地區,主要治療鼓脹、蠱毒、臍風等病癥。在武鳴仙湖鎮民間,當地壯醫用來治療痙攣、抽風。在百色民間則用來治療“陰毒”。
壯醫雞屁股肚臍療法不僅目前壯鄉還在應用,而且還有文獻記載。民國時期時任廣西省公立南寧醫藥研究所教師的劉惠寧(名漢龍,字六橋,號潛初),在其著作《六橋醫話》中就有記載:“嘗見一童子患風搐,一婦人教捉竹絲雞置尾敷于童子臍上,雞則自用力坐實,放手逐之不去,似甚暢美,不能相舍之狀,又似電之相吸者然,少頃童子抽搐不作,而雞去矣。”書中記述的壯醫雞屁股肚臍療法的治療部位就是肚臍,用以治療抽搐等疑難雜癥。《六橋醫話》見圖3。

從左向右:宋寧、揭持英、黃瑾明、揭毓旋

圖2 揭氏傳承脈絡

圖3 《六橋醫話》
20世紀80年代以來,筆者率弟子深入壯族民間對壯醫應用肚臍治病的經驗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并進行臨床觀察驗證,發現肚臍治病民間非常普遍,除了可以用雞屁股吸風,還可以拔罐、灸灼、敷貼,此外還能針刺。經臨床不斷實踐和總結,筆者等首次提出“臍周四穴”穴位名,首次將肚臍這個特殊的治療部位作為穴位名提出來,首載于《壯醫藥線點灸療法》[2]一書(現存第一部以壯醫命名的著作)。隨著研究的深入,筆者等發現除了臍周,針灸臍窩也能起到治療作用,逐漸整理形成一整套壯醫臍環穴理論體系,于2010年在第一部壯醫針灸專著《中國壯醫針灸學》[3]首次明確提出“臍環穴”穴名,臍部成了常規的針灸穴位,作為壯醫臨床治療疾病的首選穴位,療效顯著,治愈了大量患者,積累了豐富的臍針、臍灸、臍敷、臍罐等肚臍治病的經驗。
肚臍位居腹部正中,由臍帶于胎兒出生后脫落閉鎖而成,臍帶則是連接胎兒和母體的唯一通道,是胎兒吸取母體營養物質、進行新陳代謝的唯一管路。因此,壯醫對臍非常重視。
壯醫認為人體內存在谷道、水道、氣道、龍路、火路(并稱三道兩路,簡稱道路,下同)五條通道,三道主化生氣血,兩路主運載氣血[4],這些通道均與體表相通應,尤其是龍路和火路,內有氣血流行,其網絡分支密布全身,連接谷道、水道、氣道,并在體表一定部位交叉成結,壯醫稱之為網結(即穴位),肚臍正是三道兩路在體表的特殊網結。臍周密布龍路、火路的網絡分支,其位置淺表而顯露,故臍與全身臟腑組織密切相關,三道兩路之精氣皆外注于臍,人整體在肚臍上的投影猶如一個正立位的胎兒,道路及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均可通過道路的傳導反應在肚臍上,可觀臍診病。而刺激肚臍也可以作用于相應的道路及臟腑。因此,肚臍既是人體的“微診系統”,同時也是人體的“治療部位”,壯醫針灸臍環穴就是通過刺激肚臍這一獨特的網結,通過道路系統的傳導,作用于相應的臟腑組織,達到暢通三道兩路、調節五臟六腑和平衡氣血的目的。
壯醫把人作為一個整體,并將其分為天部(即上部)、人部(即中部)、地部(即下部)三個部分[5],而三道兩路將三部聯接成一個整體,從而將天部之氣、人部之氣、地部之氣貫通起來,使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氣升降有常。臍位于連接人體人部和地部的樞紐位置,上通人氣、天氣,下接地氣,是天部精氣下降、地部陰津上升的必經徑路。因此,臍是天、地、人三部之氣的樞紐,臍氣正常則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氣調和,則氣血均衡、人體安康。故臍在人體氣機運動中的作用非常關鍵,調氣作用顯著。歷代中醫都很重視臍的調氣功能,《針灸大成》稱臍為“氣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稱臍為“氣合”,《彭祖小續命論》則指出:“臍者,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壯醫在臨床中針灸臍環穴治療全身疾病就是取其調氣作用[1]。
解剖學認為,臍部有豐富的血管網,從淺往深依次有臍旁動靜脈、腹壁動靜脈、臍周毛細血管網、臍動脈。而臍靜脈均起于臍周靜脈網,并有向上、向下和向內的三套系統,分別匯入上腔靜脈系、下腔靜脈系和肝門靜脈。因此,臍是全身血脈的匯集點,以臍中為中點作一條水平線,水平線以上為天部;水平線為人部;水平線以下為地部,刺激臍部的不同位置,就可以通過相應血脈的溝通連接,作用于相應的臟腑器官組織,從而能調節全身疾病。
壯醫臍環穴是一個穴位群,臍內環穴臨床常取八個穴位,每個穴位主治相應的臟腑病癥,12 h(主“巧塢”(腦)“咪心頭”(心)、上肢),1.5 h(主“咪缽”(肺)),3 h(主“咪隆”(脾)“咪胴”(胃)),4.5 h、7.5 h(主“咪雖”(腸,包括大腸、小腸)),6 h(主“咪腰”(腎)“咪小肚”(膀胱)“咪花腸”(胞宮)“隆娃”(卵巢)“咪麻”(睪丸)、前列腺、下肢),9 h(主“咪疊”(肝)“咪背”(膽))、10.5 h(主“咪缽”(肺))。臍外環穴一般取上下左右共4個穴位,12 h(主“巧塢”(腦)“咪心頭”(心)、上肢),3h(主“咪隆”(脾)“咪胴”(胃)),6 h(“咪腰”(腎)“咪小肚”(膀胱)“咪花腸”(胞宮)“隆娃”(卵巢)“咪麻”(睪丸)、前列腺、下肢),9 h(主“咪疊”(肝))。臨床常根據病變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上述穴位既可單獨取穴,亦可組合應用。臍環穴還可以配伍其他體穴綜合治療。見圖4。

圖4 臍環穴與臟腑對應關系
壯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系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力的表現,乃無形之物,人體內天部、人部、地部之氣互相通應,大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氣調和[6]。因此“氣調則道路自通”“路通則氣血自暢”“氣暢則三氣同步”。壯醫臍環穴的調氣作用極好,對氣郁者有舒解作用[1]。有研究表明,刺激臍環穴對肝郁型月經不調能有效緩解經行不暢、色紫有塊、煩躁易怒、胸脅脹滿不舒、經前乳房脹痛、經行少腹脹痛等癥狀[7],提示針灸臍環穴具有較好的調氣疏肝、調經解郁作用。研究發現采用壯醫藥線點灸結合針刺干預臍環穴還可以治療偏頭痛[8],對偏頭痛積分改善率、起效時間、療后 VAS評分改善明顯,提示有較好的即時鎮痛效果,認為針灸臍環穴是通過疏通人體三道兩路、疏通“巧塢”網絡,促使天、地、人三氣恢復同步,調節氣血均衡而發揮作用。
針灸壯醫臍環穴能溫陽補虛、祛散寒邪,具有較好的溫通道路、平衡氣血的作用[1]。筆者為廣西黃氏壯醫針灸流派創始人,筆者認為針刺臍環穴患者多有腹部溫暖、冷氣從手足心排出,這就是臍環穴的溫陽、祛寒作用。《壯醫針灸學》明確指出針刺臍環后須“留針30分鐘,以臍部出現溫暖感、并有冷氣從手或腳排出為佳”[9]。有研究發現臍環穴隔姜灸為主對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有較好療效,認為臍環穴隔姜灸能溫補機體陽氣[10]。也有研究證實針刺臍環穴能明顯改善陽虛體質,提示臍環穴對亞健康有較好的干預作用[11]。
壯醫臍環穴由于取穴獨特、用穴單一、治療方便,近年受到越來越多醫療工作者的青睞,以其簡、便、廉、驗等特色與優勢,已被區內外數十家醫療單位接受、應用和推廣,適應病癥范圍很廣,臟腑諸疾皆可應用[1],能治療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等多種常見及疑難疾病,療效滿意。其中,小兒遺尿[1]、月經不調[7]、慢性疲勞綜合征[12-14]、偏頭痛[8]、陽虛體質[11]等病癥,單獨應用臍環穴即能湊效,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復雜的疾病還可以配伍其他穴位綜合治療,臨床以臍環穴為主穴配伍其他體穴治療疾病[15-16],均獲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