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鳳,賴思蓓,祁 真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慢性胃潰瘍屬于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可發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臨床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處于活動期的胃潰瘍多伴有暖氣、返酸、灼熱等,甚至還會出現嘔血、便血等嚴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1-3]。目前,臨床上多以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進行治療,以改善癥狀和加速潰瘍愈合,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4]。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是從真菌猴頭菌經深層發酵的菌絲體中提取所得的一味中藥制劑,具有改善胃黏膜營養狀態,促進潰瘍愈合及炎癥消退的作用[5]。本研究探討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對慢性胃潰瘍患者胃黏膜的修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165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研究經我院倫理會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書面同意書,所有患者經內鏡檢查及活檢確診為活動期慢性良性胃潰瘍[6]。排除標準:復合性胃潰瘍,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胃部手術史,藥物過敏,近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受體拮抗劑等相關藥物,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將165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82例)和觀察組(83例),其中對照組男51例、女32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4.12±6.37)歲,病程3~18年,平均病程(7.11±2.34)年;幽門螺桿菌(Hp)陽性22例,陰性18例。觀察組男50例、女33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5.77±6.24)歲,病程3~19年,平均病程(7.23±2.41)年;Hp陽性25例,陰性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國藥準字:國藥準字:H20090090,規格:10 mg/s)治療,口服,20 mg/次,1次/d。同時,對于Hp陽性患者加服克拉霉素片(上海雅培制藥),500 m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澳美制藥廠),500 m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山西康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1516,規格:3 g*12袋)治療,3 g/次,3次/d,5周為1個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保持足夠休息和睡眠時間,飲食宜清淡。
按照患者的主證和次證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對應的積分(1分、2分、3分)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個療程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表皮生長因子(EGF)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外周空腹血3 mL,2 000 rpm離心10 min后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免疫雙抗夾心法對NO、6-keto-PGF1α及EGF進行測定,NO人定量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6-keto-PGF1α及EGF試劑盒購自默沙克生物公司,檢測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治療前后采用內鏡下取兩組患者胃潰瘍中心黏膜組織,常規甲醛固定,石蠟切片后HE染色,觀察胃黏膜形態學情況,包括腺體密度、黏膜厚度及胃黏膜炎性細胞改善情況,按照(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對應的積分(0分、1分、2分、3分)進行評估。療效根據《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7]進行判定:基本治愈:治療后腹脹、腹痛、反酸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潰瘍轉為疤痕期或潰瘍消失;顯效:治療后潰瘍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潰瘍由活動期轉為愈合期,潰瘍面積減少70%以上;有效:治療后潰瘍癥狀顯著改善,胃鏡檢查結果潰瘍處于愈合期,潰瘍面積減少30%~69%;無效:患者治療后不符合上述標準。治療前后采用焦慮抑郁調查量表(HAD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調查[8]。治療前后采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NHP)評分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都有下降,觀察組比對照組下降程度更大(P<0.05),見表1。


組別例數(n)時間治療前1個療效后2個療效后3個療效后對照組82治療前13.04±1.7511.94±0.47◆9.78±0.46◆8.73±0.37◆觀察組83治療后13.08±189 9.03±0.34◆▲7.05±0.38◆▲5.63±0.23◆▲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結束后,兩組血清NO、6-keto-PGF1α及EGF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升高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例數(n)時間NO(μmol/L)6-keto-PGF1α(ng/L)EGF(ng/L)對照組82治療前62.43±11.4528.77±4.5692.56±20.44治療后81.22±14.48◆32.43±4.34◆111.34±23.35◆觀察組83治療前62.68±10.7329.08±4.4992.38±19.68治療后97.63±14.13◆▲35.86±4.12◆▲140.57±28.13◆▲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胃黏膜形態學評分均降低,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組別例數(n)時間腺體密度黏膜厚度炎癥細胞浸潤對照組82治療前1.54±0.391.26±0.332.45±0.87治療后0.86±0.15◆0.49±0.12◆1.74±0.45◆觀察組83治療前1.53±0.361.25±1.342.44±0.89治療后0.58±0.16◆▲0.27±0.05◆▲1.32±0.37◆▲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焦慮與抑郁評分降低,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DS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精力、社會生活、睡眠情況及軀體活動評分升高,觀察組升高幅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HP評分情況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有效人數75例,總有效率為90.36%;對照組有效人數60例,總有效率73.1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43%(頭暈2例,腹瀉2例,便秘3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76%(嘔吐2例,頭暈3例,腹瀉1例,便秘2例);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胃潰瘍是一類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若不能給予及時診治,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并發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幽門梗阻,甚至癌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10]。研究表明,胃酸與胃蛋白酶、Hp感染、藥物濫用、飲食因素、胃動力不足以及精神因素等均是導致胃潰瘍發病的重要原因[11]。一般情況下,作為“攻擊”因子的胃酸與胃蛋白酶、Hp感染等與作為“防御”因子的胃黏膜屏障、6-keto-PGF1α及EGF因子等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一旦這種攻擊-防御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胃黏膜組織損傷,久之,導致慢性胃潰瘍的發生[12]。因此,修復胃黏膜,提升胃黏膜屏障防御能力是治療胃潰瘍的關鍵之一。
中醫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痛”“腹痛”等范疇,病因復雜,其中醫病機主要與脈絡阻滯、脾胃功能失調有關,治療上通常給予活血化瘀類藥物以改善胃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黏膜的修復[13]。目前,中醫藥在臨床治療慢性胃潰瘍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由于其不良反應少,療效良好,中藥治療胃潰瘍受到了廣大患者的青睞[14]。猴頭菌提取物顆粒是由真菌猴頭菌經深層發酵的菌絲體提取而得,內含多糖、肽、氨基酸等多種有機物,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胃黏膜營養狀態、促進潰瘍愈合、促進炎癥消退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15]。PGF2是一種生物活性很強的前列腺素,具有加速胃黏膜血流量、促進潰瘍愈合及保護胃黏膜完整的作用。PGF2半衰期較短,主要以6-keto-PGF1α形式穩定存在于患者血液中。EGF是一種單鏈低分子多肽,對消化系統具有廣泛的生物效應。研究表明,EGF可刺激靶細胞DNA合成,調節細胞防御和胃腸道分泌,可作用于壁細胞,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因此,EGF被認為是胃腸黏膜的天然促生長因子,其水平與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密切相關[16]。而NO可調整胃部血管平滑肌舒張,增加血流量,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清NO、6-keto-PGF1α、EGF水平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和心理情況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對促進胃潰瘍患者胃黏膜修復作用顯著。
綜上所述,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可顯著提高慢性胃潰瘍患者血清NO、6-keto-PGF1α、EGF水平,促進胃黏膜修復,臨床療效滿意,用藥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