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根紅
(平頂山市中醫醫院 骨傷科,河南 平頂山 467099)
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小針刀因其創傷小、費用低、手術時間短、無需住院等優點,目前成為治療狹窄性腱鞘炎首選方法。其發病與長期、反復、過度使用手指有關,多發于中老年婦女,起病過程較為緩慢,患病早期臨床表現為晨起時患指發僵、疼痛輕、屈伸患指后癥狀緩解或消失。隨著病程的遷延,患指多會出現彈響征并伴有明顯疼痛,活動后無緩解,少數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患指呈屈曲位或伸直位僵直,不能屈伸,強迫屈伸時出現“彈響、絞索”,掌橫紋處可觸及黃豆粒大小的硬性結節。因此總結比較自制“凹槽”小針刀與傳統小針刀(漢章4號針刀)治療狹窄性腱鞘炎治療效果。
選取2014年12月-2018年10月本院骨傷科門診收治的120例并確診屬Ⅱ、Ⅲ期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12例,女48例;年齡1.5~68歲,平均(49.5±3.5)歲;病程1~32月,平均(4.6±1.2)月;其中右側34例,左側26例;拇指42例,食指8例,中指6例,環指4例。對照組男10例,女50例;年齡0.3~72歲,平均( 52.15±6.28)歲;病程0.25~24月,平均( 3.70±2.32)月;其中右側36例,左側24例;拇指46例,食指10例,中指2例,環指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疾病診斷標準[1]。根據患者癥狀分為輕、中、重三度,Ⅰ度為輕度,患指發僵、疼痛、活動后即消失,在掌骨頭部位存在輕度壓痛,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正常;Ⅱ度為中度,患指疼痛較為明顯,屈伸活動時有輕度彈響征,活動后減弱或消失;Ⅲ度為重度,患指劇烈疼痛,屈伸活動時常發生彈響征及絞鎖征,可觸及約黃豆大小硬性結節,患指屈伸功能受限。本次錄入均為Ⅱ、Ⅲ度患者,患指自愿簽署手術同意書,既往無封閉史,無合并內科嚴重疾患不適合手術者,3日內無外感發熱病史。
選取骨傷科門診病人12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治療組(自制針刀組)、對照組(傳統小針刀組)。
自制“凹槽”小針刀以直徑2.0 mm 的克氏針,針尾部折彎成一橢圓形手柄,便于把持,針體長約5 cm,將針尖部搓成一銳利扁針狀,自刀刃上5 mm處搓去刀刃,留針刀尖部刀刃長約4~5 mm,刀刃寬約1 mm,形成刀刃與針體間一凹槽,凹槽長約3~5 mm,刀刃與橢圓形手柄在一平面,便手術操作中把握刀刃方向。如圖1。

圖1 自制的針刀
患者取坐位,患手放于操作臺上,術者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鋪單。用1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 mL,在掌指關節硬結處行局部侵潤麻醉,術者左手拇食指把持固定患指指根部,右手持針刀,刀刃向遠指端,自麻醉針孔處垂直快速進針,刺入皮膚后稍退針,將皮膚卡在針刀凹槽內,針刀尾部向遠指端傾斜45°,針刀軌跡成扇形自近端向遠端挑割1~3次,同時囑咐患者屈伸患指,彈響及交鎖完全消失時拔出針刀,用碘伏棉球迅速按壓進針點止血,醫用膠布固定,手術操作約在3~5 s內完成。術后按壓針眼10 min。術后次日囑患者行患指屈伸功能鍛煉(早、中、晚各2次,每次活動20下),防肌腱粘連,3天后去除包扎。
患者取坐位,患側掌心向上放置于操作臺上,局部碘酒消毒術區皮膚,確認掌指關節壓痛最明顯處及皮下硬結嵌頓處,取 1 mL注射器給予2%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由局麻處呈30°刺入皮膚,到達皮下組織。繼續刺入至刀尖處有明顯阻力感即到達腱鞘表面。刺入腱鞘,保持深度,沿肌腱走行方向由近指端向指尖端推割增厚的腱鞘組織。囑咐患者屈伸患指,待患指彈響消失后拔出小針刀,無菌紗布按壓止血。創可貼包扎針孔3日,術后次日開始行患指屈伸鍛煉( 早、中、晚3次,每次活動20下),以防肌腱粘連。
治愈:指掌側部無腫痛,無壓痛,屈伸活動正常,無彈響聲及交索現象;好轉:局部腫痛減輕,活動時仍有輕微疼痛,或有彈響聲,但無交索現象;無效:癥狀無改善[1]。

(1)治療12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91.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12周后療效比較 [n(%)]
(2)兩組患者治療12周后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VA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比較 分)
(3)對照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挑割與推割次數、手術操作時間、出血量及術后復發率比較。手術出血量無明顯差異;手術操作時間、操作次數及術后復發率均有顯著差異(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操作次數、操作時間、出血量及復發率比較 (n=60)
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扳機指”,屬臨床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好發于拇指、中指和環指次之[2]。因長期反復且高強度的手部活動,導致屈指肌腱及腱鞘遭到摩擦,局部軟組織退變增厚,就易使該處的腱鞘變得堅硬和狹窄而發病。病變多發生在掌骨頭頸相對應之屈指肌腱纖維鞘的起始部[3]。中醫學認為,本病屬“傷筋、筋痹”范疇,當局部勞作過度,積勞傷筋,或受寒涼,氣血凝滯,氣血不能濡養經筋而發病[4]。傳統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因手術創傷較大,且易發生黏連,不利于后期康復[5]。采用小針刀治療狹窄性腱鞘炎,主要是利用小針刀向肌腱平行方向刺入鞘管內,縱行來回切割,松解粘連,切斷環狀韌帶,切開狹窄的鞘管,徹底解除壓迫,減低局部組織壓力和張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6],達到治療目的,而傳統小針刀(漢章4號或5號針刀),因針體細而強度弱,刀刃在針尖端,手術操作時只能推割腱鞘,加上刀刃寬度恒定,僅有1 mm,而增厚的病變腱鞘可達到正常的2~3倍[7]。傳統針刀刀刃僅有1 mm,推割增厚的鞘壁時需要反復操作,且操作難度增大,反復操作不僅增大了軟組織損傷,造成日后軟組織粘連,增加了復發概率,同時也延長了手術操作時間,增加了術中出血;繆滋光等[8]選擇較粗直徑、較寬刀頭的針刀松解狹窄性腱鞘炎,因手術刀口長,創傷大,已經失去了小針刀微創的初衷。自制“凹槽”針刀取材2.0 mm克氏針,因其強度大,刀刃在針刀側面,術中操作方便,僅2~3次挑割即可完成手術;手術操作時針刀凹槽卡于皮膚上,可隨針刀上下、前后移動,保持了皮膚創口的恒定(刀口僅1 mm),起到微創之目的。該針刀取材方便,手術操作簡單,術中松解充分,術后不易復發,療效顯著,適合基層推廣使用。
不論何種小針刀,手術操作時一定要時刻注意患指兩側的血管、神經,縱向切割時不可偏離肌腱腱鞘,手掌部操作時不可跨過掌橫紋,謹防傷及掌淺弓血管,同時切割深度不要過深,盡量只對腱鞘做切割而不傷及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