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公共文化;供給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和各種行業融合在一起,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城鎮和鄉村的差距逐漸縮小,互聯網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正在改變著我國農村的面貌。我國政府已經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已逐漸成為我國農村發展的支柱,這也就決定了互聯網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诖饲闆r,本文將重點探究如何依托互聯網來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
一、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系列優惠政策,欣欣向榮景象的背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供給不足
雖然國家不斷加大投入,但總體而言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落后,與農民的文化需求不一致,甚至有些公共文化建設偏于形式主義,無法切實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5年曾經對4075位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4.9%的農民表示所在農村有“農家書屋”,建有“文化廣場”的占46.4%,建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閱報欄”“戲臺”的分別為36.3%、33.4%和21.4%。也就是說,認為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備的農民占不到五成,這反映出基礎設施供給不足。
(二)無效供給問題嚴重
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求呈現結構性失衡,即供非所求。如2007—2012年間國家財政投入近75億元資金,建成64萬家“農家書屋”,覆蓋了全國具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存書多來源于上級對口單位幫扶、送書下鄉工程以及社會捐贈等,而圖書供給與農民的閱讀需要存在錯位,書屋成為擺設??梢姽┙o偏離需求是造成無效供給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領域人才隊伍的現狀是結構不盡合理,人員老齡化嚴重,后備高層次人才不足、從業人員學歷普遍偏低;激勵機制不健全,服務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進取心不足。由于人才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能夠發揮領導、指揮和實施的作用,人才的匱乏必然會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進程。
二、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無效供給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重要環節
近年來,黨和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無論是鄉鎮文化事業支出還是鄉鎮文化站從業人員的數量都有了顯著提高。以鄉鎮文化站從業人員數為例,2015年我國鄉鎮文化站從業人數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14.7%。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已經在1705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408887個村和76474個社區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不少農家書屋成為當地圖書館的分館或基層服務點。由此可見,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并不是解決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出現問題的唯一路徑,應看到政府無效供給與農民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產品供給種類和服務質量均存在不足,導致農民對部分公共文化產品參與意愿低。因此,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重要環節。要提高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創新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方位的拓展。
三、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
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大量使用開辟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與傳統的供給模式相比,運用網絡和新媒體等途徑能夠更加便捷地為農民提供各類公共文化產品。為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必須加大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
(一)加大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速,降低網資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農村互聯網的建設,達到縮短城鄉差距的目的。各級政府應加大力度抓好農村互聯網基礎建設,實現農村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國家和省級財政為主,地方財政配套,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電信企業降網費、提網速,切實提高農村寬帶上網、移動互聯等業務的性價比。特別是手機已成為農民上網首選設備,伴隨著5G業務的建設,加快智能手機的逐步普及是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應利用5G先進技術,向企業和農村地區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業務網絡化,為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
(二)加快農村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首先,國家和各級政府要拿出足夠資金加快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與縣、區圖書館資源共享,提高農家書屋的使用率,建設數字農家書屋、公共數字閱讀終端等設施,促進城鄉公共閱讀服務均衡發展,打通農村公共閱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其次,改變以政府為單一供給主體的現狀,擴大數字化服務資源規模,逐步形成社會力量供給為主、政府輔助管理的多元化供給模式。最后,積極鼓勵與培養專業數字化服務人才,提高數字化服務人才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素養,運用薪酬激勵機制,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保障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順利實現。
(三)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被動供給模式
利用“三網(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通信網)融合”的數字化技術,將公共文化服務拓展為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服務模式,逐漸進入公共文化服務的“云”時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依托互聯網平臺,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化供給提供設備保障;依托大數據挖掘技術和統計學方法,對相關數據資源進行精確分析,動態掌握多樣化需求。有效反饋供給滿意度,定期評估供給質量,使公共文化產品能夠得到精準化供給。
綜上所述,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依托互聯網技術加大推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精準供給,讓農民享受更多網絡文化服務,實現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