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露 何奕舒 陳怡心
【摘要】《月夜》是韓少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文學性散文。詩意的語言描繪出充滿詩意的月夜,同時不乏哲理思辨性。在開發其教學內容時,筆者提出了“領略月夜魅力,體悟情感與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詩意語言”兩大解讀方向。
【關鍵詞】課外文章;教學內容;韓少功;《月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韓少功的《月夜》是一篇內涵深刻、語言風格獨特的文學性散文,常被用作初高中語文試卷或習題中的閱讀理解題。另外,在中學文學性散文教學中,《月夜》也不失為一篇供學生拓展學習的佳作。為了學生能更好地閱讀與學習該篇文章,教師有必要開發其教學內容,挖掘其教學價值。
一、領略《月夜》魅力,體悟情感與哲思
《月夜》融寫景抒情、哲理思辨為一體,大致呈現由情感到哲思的路徑。文章先抒發作者鐘情于鄉村月夜的獨特情感,再寫對自我存在的思索與追問。文章在城鄉之間來回跳躍,描寫視角不斷切換穿插,由此形成了城鄉月夜的強烈對比,進而流露出作者對鄉村月夜的眷戀與偏愛。從文章的第5段開始,作者用理性、冷靜的筆觸寫自己的一番遐想,在遐想中審視自己,這部分哲理思辨性較強,也是文本意脈的轉折點,值得我們注意。散文的意脈呈現是一個運動變化的過程,要揭秘文本的意脈層次,須從文本的和諧統一中跳出來,挖掘文本內部的矛盾與轉折。若單靠文本提供的信息,是難以深刻理解這部分的理性意蘊的。這個轉折點的緣由是什么?是什么引發了這種遐想?這還得從作者的經歷、創作及其個人情懷說起。
《月夜》選自韓少功的筆記體散文集《山南水北》,這部作品側重于鄉村寫意,其中不乏作家對城鄉文明的思考、對自我的審視等。對于韓少功來說,鄉村就是他的精神家園。在寧靜的鄉村月夜里,作者盡情地享受著月色,并由此引發了對宇宙、自然、人類的探索與思考,“鄉村已經成為他觀照中國現實問題的另一種精神資源”。不難想象,即便作者身處鄉村,當他望著遼闊的星空時,亦會不自知地遨游在浩瀚的天空。盛夏的星空之所以能引發作者的遐想,是因作者具有博大的生命關懷以及不斷探索的廣闊視野。
文本的深刻意蘊還由末段生發出來。文章寫到“我突然明白……”一段,本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然而作者并未停筆,接著來了一個獨句段:“山谷里一聲長嘯,大概是一只鳥被月光驚飛了?!边@是否畫蛇添足?筆者認為,最后一段落筆并不突兀,反而為文章增了韻味,添了詩意。同時,這一筆恰能反映出文本更深層次的意脈。我們不妨想想:月光是柔和的,怎會驚飛小鳥呢?結合全文,可發現韓少功筆下的月光是“一枚徽章”,皎潔明亮。加上月光灑向樹林,形成稀疏的樹影,正是這光與影的交錯變化驚動了小鳥。月光的灑落是無聲的,卻能驚動小鳥,足見月夜是多么寧靜;而作者能聽到山谷里小鳥的長嘯,并且感受到月光變化與小鳥長嘯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就不僅是聽覺上的表層的靜,更反映了作者心靈深處的寧靜。這便是文章的升格。
再有,此處描寫在文章的意脈發展中有呼應開頭的回轉之勢。文章首段點出月亮是“一枚徽章”,末段亦以“月光驚鳥”來暗示月光的皎潔明亮,遙相呼應,極具回環往復之美。而末段僅有一句話,寫完便戛然而止,留下空白點供讀者想象。這句富有詩意的表達也不禁令人想起某些熟悉的詩句,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為文章增添不少韻味,使讀者回味無窮。
在教學中,學生要把握情感這一關鍵,首先得體會注滿情感的景象。文中所描繪的鄉村月夜,是作者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長白天之后來到了一個真正的夜晚”,“我熬過了漫長而嚴重的缺月癥”,這兩句可作為該課教學的線索,同時也是問題的生發點,教學中我們可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
1.在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是怎樣的夜晚?
2.為何韓少功會有“缺月癥”?為何三十多年來他從來就沒有過一個“真正的夜晚”?
引領學生弄懂這些問題,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問題一的設計意在啟發學生關注作者筆下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鄉村月夜”,領略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的獨特意蘊,進而發現對“真正的夜晚”傾注了充沛感情的作者,體悟作者對鄉村月夜的鐘愛之情。具體的,教師可帶領學生選擇幾處描寫得獨到精湛的語句,對作者筆下的月夜展開想象,如“禾苗上飄搖的月光……烙下時間感覺”,“看月亮從樹蔭里篩下的滿地光斑……嘩啦嘩啦地擁擠”等,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聲感受景象,以聲傳達感情。
正是在如此靜謐美好的夜晚,作者不知不覺陷入了遐思。作者對宇宙與自我的發問,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將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文本的哲理意蘊。原因在于學生在解決問題二的過程中,須聯系到作者的經歷與創作背景,學生在了解了韓少功的經歷及其創作主張后,再結合文本,《月夜》中的理性哲思便也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感受詩意語言
“作者的人生經驗,通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也存活于這些言語中。”我們知道,《月夜》是韓少功的一篇文學性散文,抒發了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所思所感。唯有通過對言語形式的把握與品味,我們才能感受、分享作者所傳達的獨特體驗與思考。《月夜》語言充滿詩意和靈氣,清新脫俗。韓少功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詩意是我始終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凡是動心的寫作都含有詩意,包括一些看似冷靜甚至冷峻的作品。”在《月夜》的寫景部分,韓少功突破傳統表達,運用一系列“不尋?!钡恼Z詞,獨特而綺麗。如文章的第一句,“月亮是別在鄉村的一枚徽章”,采用暗喻和擬人的修辭,將“月亮”比作“徽章”,將“鄉村”擬人化?!盎照隆敝傅氖桥鍘г谏砩嫌靡员硎旧矸?、榮譽的標志,通過想象月亮是鄉村的標志,突出了月亮對鄉村的重要性,形容貼切,無形中點出了月光如“徽章”那明亮的特點,陌生化語言令人倍感新奇。
文章的第二段寫道,“但暗淡于無數路燈之中,磨損于各種噪音之中,稍縱即逝在叢林般的水泥高樓之間……”,這一處的亮點在于作者打破慣常的詞語順序,按照一般的字詞排列,這句話應為“于無數路燈之中暗淡,于各種噪音之中磨損,在叢林般的水泥高樓之間稍縱即逝……”,而這里將“暗淡”“磨損”等詞置于句首,將狀中結構變換為中補關系,令人產生新鮮感的同時,更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
再有,第三段末尾句的描寫更是活潑恣意,運用了排比句式,有一氣呵成之效,并選用“飄搖”“跳動”“輕移”“牽動”等動詞將月光擬人化,愈顯月光的活潑可愛。另外,“飄搖”“跳動”“輕移”“牽動”四詞皆給人以輕盈、跳躍之感;而作者 說“無時不在他們心頭烙下時間感覺”,“烙下”一詞極富力量,有“深深地刻下”之意,這一輕一重是否矛盾?不但不矛盾,反而新奇精妙。把月光寫得跳躍靈動,這是作者賦予月光的特征,是傾注了作者個人情感的結果。而后面說“烙下”,則是照應前文的“只要他們還身在鄉村,月光就還是他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一句。這樣寫不僅再現了作者眼中月光的靈動活潑,并且強調了月光已然烙在人們心頭,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月夜》的詩意語言特點還體現在富有音樂感。如第四段“看月亮從樹蔭里篩下的滿地光斑……聽月光在樹林里叮叮當當地飄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嘩啦嘩啦地擁擠”,運用了陌生化語言來描寫月色,使文章閃爍著奇光異彩。由“看……聽……”可知這句將從視覺和聽覺描寫月光,“叮叮當當”“嘩啦嘩啦”等擬聲詞亦引人注目,然而,月光本無聲音,用可愛活潑的擬聲詞來形容月光灑向大地的情狀,這是通感手法。將不同感官的感覺聯系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的轉移,本是看到月光灑落大地,此時卻也仿佛聽見了它的聲音,視覺和聽覺相通,營造出月夜活潑明亮的氛圍。再有,“叮叮當當”“嘩啦嘩啦”是疊音詞,也為語句增添了節奏感和音樂美,細細品讀,仿佛可以聽見月光那悅耳動聽的聲音。
作者除了展示自己內心“真正的夜晚”,還將寫作視角投注到對自我的審視、對人與宇宙的思考上,《月夜》兼具感性與理性,將抒情與思辨融合得自然流暢。文本的哲理思辨性集中在第5、6段,作者在第5段連用了四個問句、三個“也許我是……”句式向自己發問,引人深思。緊接著轉段寫自己的“頓悟”:“我突然明白了,所謂城市……”,描寫對象轉向城市,這是作者在遐想中得到的答案。即便身處在靜謐的鄉村,作者仍擁有宇宙大愛的博大胸懷,從未間斷對宇宙、人類、自然、城鄉的思索,堪稱一位“精神上的行者”。
對于以上所述,教師皆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體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庇纱丝梢姡Z文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關注語言形式層面,進而把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把陨谙?,故可尋言以觀象”(王弼《周易略力·明象》),言語描摹形象,形象表達意味,在“言象意”三者中,言是首要的、基礎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從言語形式入手,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思,即探究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文本形式來表達所思所感的,進而把握獨特寫法的用意所在。
《月夜》文采斐然,語言富有詩意,是學生朗讀與鑒賞的典范。善用陌生化手法,巧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加上運用擬聲詞、疊音詞,使語句活潑明快、樂感強烈,增強句子節奏。這些皆賦予了文章以詩意美,故都是適宜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注意將各部分有機融合。比如,在感受語言的音樂感方面,可引領學生細細品讀語句,涵泳文本,以優美的聲音將優美的語句富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以聲入情,聲聲傳情。再如,體會文本陌生化語言的精妙時,可通過調、刪、添等方式對原文語句進行變換,再出示原句與改句兩種不同形式的句子,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反復對比讀的過程中體會原句的奧妙,把握修辭手法的妙處,進而感受作者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力。
此外,《月夜》中對城鄉月夜的強烈對比非常突出,寫作視角在城鄉之間來回變換。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寫的好處,具體可通過朗讀、速讀等方式,讓學生在城鄉月夜之間切換,反復比較兩者的差異,把握作者的目的——凸顯鄉村月夜之真、之美,進而領略對比寫法的妙處。
參考文獻
[1]韓少功.山南水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張均.用語言挑戰語言——韓少功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