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聰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學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實施深度閱讀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情感深處,體驗語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張力與表現力,對提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文學涵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立足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對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深度閱讀的方式進行了闡述,旨在分享教學經驗,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深度閱讀;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也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與革新。在素質教育普及實施的今天,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當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從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入手,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正確高效的閱讀方式,促使學生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和文學審美水平。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積極轉變教學思想,以學生為閱讀教學的中心,積極開展深度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語文閱讀質量,鍛煉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和閱讀能力,從而為高效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一、轉變傳統閱讀教學理念,構建生態閱讀課堂
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階段,由于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高考,學生的學習時間大多是在課堂中度過的。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落實,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中閱讀教學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地發生著變化與革新,正在從傳統單一的閱讀方式逐步向開放式、立體式閱讀教學模式轉變,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著學生的邏輯思維也在發生著變化。教師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要能夠與時俱進地轉變教學理念,正確把握以學生為課堂教育主體這一教學要求。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以及教育實施的主體,在進行深度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必須圍繞學生展開教育活動,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關注和發現學生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增加學生學習情緒以及學習能力的關注,為學生個性化高效閱讀奠定基礎。深入閱讀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活動除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之外,還要求教師能夠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應更好地帶動學生參與閱讀活動中。在課堂閱讀環節,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自主閱讀課堂”的學習氣氛,構建開放式閱讀學習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平臺。
二、增加學生閱讀量,注重閱讀方法引導
據以往教學經驗發現,學生深度閱讀、高效閱讀開始的基礎在于學生的閱讀量要充足。只有通過大量的語文閱讀,才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閱讀思維邏輯。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逐步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會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出語文閱讀的教學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增加對學生閱讀技巧的教學和引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在深度閱讀教學技巧中,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找準文眼和抓取中心段落入手,準確把握全文。首先,找準文眼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時從最能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詞句入手。文章中的關鍵文眼是讀者窺探文章主題思想以及寫作情感的窗口,對學生理清全文脈絡,搞清文章各段落內容之間的聯系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其次,抓取中心段落。高中語文教材內容都是經過各位專家學者精挑細選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的影響,閱讀教學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深度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選取文章中的重點段落進行教學講解。文章中心段落就是一篇文章的骨骼脈絡,是作者寫作思路和表達思想的發展軌跡,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文章中心段落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從而為深度閱讀奠定基礎。
三、注重文章細節的描寫的線索,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
凡是發人深省、語篇優美的文學作品都會在字里行間的細節描寫中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情懷,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時應該注意從細節描寫的線索入手,在體會和揣摩的過程中逐漸產生閱讀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愿意去深入閱讀學習,并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語文閱讀涵養,提高語文閱讀綜合能力。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在寫作中就是環環相扣,整體布局構思精巧,“草蛇灰線,伏脈于千里之外”。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學生在閱讀時就需要格外注意細微之處的描寫。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如:“王熙鳳為什么夸林黛玉通身的氣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孫女,而是真的嫡親的孫女?”“林黛玉為何如此多慮,為何進入賈府后‘步步留心,時時在意?”通過相關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深度閱讀活動體會到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中寄人籬下的可憐情感,從而更好地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內容。
四、拓展閱讀內容,提升閱讀感悟
語文閱讀重點在于理解,學生在參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理性的思維之外,還要具備豐富的感性思想作為輔助,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地準確把握文章內涵及思想。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學習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拓展活動,即通過延伸閱讀內容或者搜尋相應的課外材料來豐富閱讀的內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例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篇文章時,學生在面對“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句內容時不容易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其他文學作品,如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之《蘇東坡突圍》以及《蘇東坡傳》,在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之后逐漸能夠了解到蘇軾尊崇儒家的思想,雖然有報國之志,但是無奈仕途坎坷,在歷經磨難之后更加深了儒家、道家的思想。通過這樣閱讀遷徙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句詞的內容意義。
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積極反思
在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部分學生喜歡一目十行、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看似快速閱讀的同時閱讀質量并不高,無法深入文章本質,體會作者的情感。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和文章之間神圣的對話。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冥想,才能夠實現與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不辜負作者的寫作深意。在進行深度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歷與閱讀認識對文章提出相應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算得上真正意義上有價值的閱讀。例如在學習《赤壁賦》一文后教師就可以推薦學生拓展學習《后赤壁賦》一文,帶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針對文章中不同的寫作手法和思想情感進行反思,加強對文章主旨的學習認識。又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時,“為何境遇值得大家同情的祥林嫂最終會被村里人嫌棄?”針對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與討論。通過大家的討論交流不難發現:祥林嫂雖然具有反抗的精神,但她又順從禮教的壓迫,過度消費別人的同情是不可取的,并不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與積極的反思,幫助學生在深度閱讀的基礎上更加準確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六、總結
深度閱讀的過程是學生高效語文閱讀學習的直接體現,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轉變傳統閱讀教學理念,為學生積極構建深度閱讀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通過科學的方式更好地走進文章本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情感及文章內涵,從而通過日常的閱讀實踐逐步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促進語文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洪宣.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深度閱讀”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2).
[2]路向榮. 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文學教育(中),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