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賓 李靜
【摘 要】新媒體的普及是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發展的重大契機。電視民生新聞要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拓展節目內容,豐富節目形式,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品質。
【關鍵詞】新媒體? ?電視民生新聞? ?突圍
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以平民大眾為主要傳播對象,采取平民化的視角來報道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節目從報道內容到表現形式都表現出“平民化”的特點,讓受眾覺得真實貼切,拉近了媒體與廣大受眾之間的距離。作為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表達民意的新聞形式,電視民生新聞在大眾傳播中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電視民生新聞的地位受到了巨大沖擊。新媒體逐漸成為民生新聞的主要收視渠道,人們利用手機、互聯網、ipad等新媒體,可以更加靈活、快捷地收視民生新聞,這些狀況導致電視新聞收視率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面對新媒體的嚴峻挑戰,媒體人一定要迎難而上,勇于在逆境中突破重圍。
一、新媒體的普及是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重大契機
新媒體是科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媒體形式,這種“新”是和傳統媒體相對而言的,生活中常見的手機、網絡、移動電視等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新媒體以“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一系列優勢,為民生新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以手機、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促進了民生新聞的傳播,同時也給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帶來了挑戰。
首先,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率日漸走低。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各種形態的民生新聞出現在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平臺。如果想了解當天發生的新聞,根本無須定時定點地坐在電視機旁等待,而只需拿起手機或借助任何新媒體平臺便可即刻瀏覽,若有必要還可以反復閱覽。方便、快捷的收視特點促使大批受眾把目光投向新媒體,電視民生新聞的吸引力急劇下降。
其次,電視民生新聞的時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電視民生新聞通常采用日播的形式定時播出,一般要經過資料搜集、采訪、錄制、后期制作等諸多流程,所以新聞播出存在著滯后的問題。而新媒體則在傳播速度上遠遠優于傳統媒體,在短短的時間即可完成民生新聞的傳播。相比于手機短視頻即拍即報的傳播方式,電視民生新聞播出時間相對延遲,時效性受到很大影響。
再次,電視民生新聞互動性欠缺。在傳統媒體中,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通常是單向地向受眾發布消息,受眾只是被動地接受,節目主持人和受眾之間沒有一定的交流互動環節。新聞播出后,節目主持人不知道受眾在想什么,不知道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就無法把群眾的意見提供給職能部門作為參考,上傳下達的任務便無法順利完成。而手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民生新聞節目,有節目與受眾互動環節的設置,受眾可以對平臺發布的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民生新聞的討論,節目和受眾之間表現出較強的互動性。新媒體的普及對電視民生新聞來講是巨大的沖擊,同時又是難得的發展契機。新媒體的優勢決定了電視民生新聞必須要借助新媒體進行創新,實現優勢互補,走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媒體融合發展是增強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力的重要舉措
電視民生新聞以講述老百姓生活中的故事為主要內容。由于故事貼近百姓、服務百姓,所以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一直以來民生新聞都是傳統媒體的主打節目。電視民生新聞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但時效性、互動性不盡如人意;而新媒體則恰好有著較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所以電視民生新聞要想突破困境,就必須聯合新媒體,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探索出一條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實現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電視民生新聞要高度重視與新媒體的聯動。要借助手機、互聯網等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努力擴大新聞線索。手機是較為普及且方便快捷的信息傳輸工具,人們可以利用手機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事件進行拍照或錄像,然后發布到手機、互聯網等平臺,那么這些平臺就為新聞線索的搜集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電視民生新聞采編者要時刻關注這些新媒體平臺,從中篩選有價值的民生新聞信息,進行精細化制作并進行廣泛的傳播,同時還要注意聯合新媒體平臺與受眾就新聞節目開展互動。在出現突發事件時,要盡可能第一時間在電視上播出,同時把視頻和文字上傳到網絡進行同步直播,以方便受眾利用手機對現場實時信號進行接收與轉發,這種交叉的傳輸與覆蓋,將會大大提高新聞傳播的力度。武漢電視臺《廚房現場直擊》,節目記者發現一家高檔飯店存在“臟亂差”的問題,于是對飯店的衛生狀況進行了曝光。這條新聞先是以電視節目的形式播出,然后又通過頻道的微信、微博、大V號終端、QQ群進行轉發,微信視頻迅速在當地群眾的微信朋友圈中瘋傳,僅4小時點擊量就達到100萬次,僅兩天轉發量就達到30多萬次,參與互動的群眾達100萬人次,瞬間引發了廣大群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討論。電視民生新聞要發揮手機、微博、QQ群等新媒體的作用,適時就新聞事件發起話題,鼓勵受眾通過身邊各種便攜設備發表看法,積極與電視民生新聞進行互動。要借鑒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方式,在傳統媒體領域開展新媒體平臺的研發,以多渠道、多介質傳播創建一個多元互動的融媒體傳播新形態,促使電視民生新聞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豐富節目內容是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品質的關鍵
新聞內容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質量的關鍵因素。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內容上關注群眾的生活環境、生存狀況,進一步拉近電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然而在新老媒體競爭的今天,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內容仍存在著“同質化”“瑣碎化”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的“瓶頸”,豐富和創新節目內容刻不容緩。
要多渠道豐富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不斷提升新聞節目的文化內涵。有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對“本土化”過度追求,于是新聞報道出現了“瑣碎化”“同質化”的問題,不同頻道輪番播出鄰里糾紛、交通事故、電梯故障等生活瑣事,這樣電視民生新聞就變成了講述家長里短的“瑣聞”,這些生活瑣事無助于受眾高尚價值觀的形成,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影響了電視新聞的收視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想長期贏得受眾的青睞,就一定要下大力氣不斷提升節目的品質。這就要求在選題及采編階段一定要對新聞內容反復斟酌,報道新聞事件不能只滿足于簡單的陳述,而應保證新聞富有文化內涵和高雅的格調。首先,電視民生新聞要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色彩。“貼近性”是電視民生新聞的重要特征,既然節目的宗旨是貼近百姓生活,那么當地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都可以納入節目內容。電視民生欄目一定遵循節目的宗旨,充分考慮當地百姓的需求,把握當地的民俗文化、地理環境等文化形態,并把這些形態有機地融合到新聞節目的采編中,以滿足廣大受眾的精神需要,從而贏得受眾對節目的認同感。其次,電視民生欄目要樹立“公共新聞”的概念,不再是天天記錄那些無聊繁雜的“瑣事”,而是將“民生”與“公共”統一起來,以培養民眾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再次,電視民生欄目要實施跨區域傳播,各地區實現民生新聞信息共享。此外,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還要嘗試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搜集新聞線索,然后以融媒傳播的方式多渠道進行后續跟蹤報道,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受眾的收視興趣,還能豐富節目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同質化”的問題。
電視民生新聞要對新聞內容做深度挖掘。我們注意到目前大多數新聞報道是以快餐形式出現的,無論是早間新聞還是晚間新聞,往往都是就事論事,于是電視民生新聞出現內容膚淺、瑣碎的情況。老百姓遇到的麻煩是否解決,結果到底是怎樣的情況,老百姓對處理意見是否滿意,不得而知。民生新聞在對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五要素傳播的基礎上,要如實報道百姓所關注的話題。新聞報道決不能停留在表層,而是要以追蹤調查的方式,對新聞背后的真相進行深入挖掘,讓受眾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認清事物的本質。電視民生新聞還可以采用系列性新聞專題報道的形式,可以增加一些背景說明,還可以邀請嘉賓參與新聞事件的分析,這樣的形式既能提升受眾的收視熱情,同時也使民生新聞的服務意識凸顯出來。在挖掘新聞事實的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要始終彰顯高尚、進取、奉獻等正能量,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提升新聞傳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四、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辦好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前提
多種新媒體類型與傳播渠道的出現,對傳統媒體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第一,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記者。之前傳統媒體記者只需要具備采編能力即可,而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來講無疑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傳統媒體必須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記者。復合型記者要求具備多種技能,不僅能熟練地駕馭新聞的采編環節,還要精通新聞攝制及后期剪輯制作技術,更要掌握新媒體的運用技術。采集到的新聞既要在電視臺播出,還要在其他媒體平臺播出,這就要求記者具備各類媒體節目的采編能力,要能夠按照不同媒體類型的要求編輯和發布新聞。復合型記者有時是團隊協作共同完成任務,有時是單槍匹馬獨立作戰,每人既要有自己的專長又要能勝任其他環節的工作,這不僅是對記者的考驗,更是對全體媒體從業者的考驗。第二,打造“一專多能”的記者型主持人。主持人是電視欄目的形象代言人和節目品牌,優秀的節目主持人能瞬間打動和感染受眾,迅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這將有助于提高受眾對欄目的忠誠度,提高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以往的節目主持人只是承擔新聞播報的任務,不需要參與新聞的采編與制作,由于對事件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所以在報道新聞時往往顯得比較生硬,不夠生動貼切。當前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這種局面必須要打破。節目主持人不能僅僅是新聞的播報者,而應該是積極融入到新聞采編的所有環節,準確把握事件的背景、結果及發展進程,參與新聞的策劃、采集等工作,為順利地完成新聞報道任務奠定基礎。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要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民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敏感的眼光準確地捕捉當下新聞熱點,和節目組一道共同做好選題及策劃工作。在新聞攝制過程中,主持人要通過新聞采訪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并以出鏡記者的身份進行現場報道。主持人在節目中不只是新聞的傳遞者,更應是新聞的評論者和社會輿論的引導者。主持人在對新聞事件報道后,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有一定深度的新聞評論,以主流價值觀引導民眾,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這樣的主持人必然會受到觀眾的青睞。
(作者單位:德清電視臺? ?浙江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洪濤.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當代電視,2012(1).
[2]楊昊霖.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提升媒體融合力[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2).
[3]程凱.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新路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2).
【注】該文為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師范專業語言文化課程改革研究》(B05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