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會
摘 要: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領域的應用,使得傳統的用戶身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面對用戶身份的轉變,公共圖書館必須把握時代特征,利用多種方式提升新媒體時代的閱讀推廣效率。通過紙質閱讀資源數字化,關注讀者的閱讀體驗,豐富公共圖書館的閱讀內容,利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使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變成一種常態化機制,建設書香社會,全面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用戶;數字資源;線上線下;閱讀推廣
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不斷趨于成熟。新媒體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領域的應用,使得傳統的用戶身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信息瀏覽者,而轉變成了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1]面對這一現狀,公共圖書館如何進一步地推動全民閱讀推廣,成為了所有圖書館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用戶的閱讀呈現出以下特征:首先是閱讀方式更加多元。人們更喜歡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電子化閱讀,紙質文獻不再是唯一的閱讀資源。其次是閱讀內容更加豐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立體。不僅有各平臺的網絡公開課增加人們的知識儲備、擴大視野,還有各種聽書app滿足讀者在碎片化時間的閱讀需求。第三是閱讀個性化、互動化。在新媒體,各種購書網站、閱讀網站、電子閱讀器等都會利用大數據了解讀者的閱讀習慣,并根據捕捉的數據對讀者進行量身定做的閱讀推薦。讀者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直接跟作者和出版機構進行互動溝通,享有更多的閱讀主動權。這些都是傳統閱讀的單向傳播模式所不具備的優點。
1 紙質閱讀資源數字化
數字資源相比傳統的紙質閱讀資源更加具有優勢。它可以實現文字和圖像以及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技術與閱讀載體相結合,使讀者的閱讀感受更加的深刻,閱讀效率提高,為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公共圖書館可將購買的電子資源、數字資源、網絡資源與館藏資源充分融合,構建一套完整實用的網絡知識閱讀推廣平臺。用戶可以在互聯網直接登錄應用該平臺,也可以在移動設備、電子設備和手機上下載客戶端,最大限度地實現普及性閱讀、全民化閱讀和數字化閱讀。
以德州市圖書館為例,德州市圖書館在閱讀資源數字化方面主要采用了線下的移動終端和線上的網絡資源相結合的方式。用戶只須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下載移動圖書館app就可以在手機上閱讀免費的電子書。登錄德州市圖書館的讀者證號,還可以在移動圖書館上看名校公開課、聽有聲讀物、閱讀最新的報刊雜志的電子版。館內設有歌德讀書機,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直接在手機端閱讀相應的書籍。如果讀者想查詢館藏圖書,直接在讀書機的搜索頁面輸入書名就可以。而盲人聽書機則實現了盲文圖書的有聲化和電子化,提升了視障患者的閱讀效率,豐富了閱讀體驗。用戶登錄德州市網絡圖書館暨德州市民學習中心網站,不僅可以讀書看視頻,還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有針對性地學習該學科的相關知識。
2 關注讀者的閱讀體驗,豐富公共圖書館的閱讀內容
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微博要充分發揮傳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優勢。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及時發布館藏更新情況,分門別類推薦書單,對館內資源利用狀況實時更新,加強用戶對圖書館資源的認知和利用。目前,在公共圖書館中較為主流的新媒體服務方式有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APP、觸摸屏、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服務內容多為活動預告、新書推薦、圖文推送、數字閱讀、視頻點播、館藏查詢、續借等。[2]
德州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自2015年9月開通以來,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與用戶溝通信息:一是群發信息向用戶提供圖書館資訊,實現圖書信息的快速傳播。二是通過設置功能菜單,為讀者提供借閱管理、文獻檢索、通知公告、資源利用、交流互動等相關功能。讀者還以通過在文章底部留言的方式與圖書館進行互動,及時獲知最新的圖書資料信息。圖書館也通過這種微信后臺精準的用戶數據分析更好的獲知讀者需求,從而在未來的實踐中為讀者定制普適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活動方案。微博則主要通過微群、話題、私信等的互動,搭建圖書館和用戶之間的橋梁。微博本身具有的極強的交互性,可以幫助圖書館實現與用戶的實時交流;微群、話題等交流方式打破空間的限制,使圖書館就解決用戶的特定知識需求或者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成立在線“用戶”團隊成為可能。[3]
關于關注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一點,2018年全國各大圖書館就針對讀者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舉辦了“你選書我買單”活動。讀者在書店選擇心儀的書籍,而這些書籍全部由圖書館買單并納入圖書館館藏。長沙市圖書館還開展了“云館藏精準選書文化惠民”活動讀者可線上選借心儀圖書,快遞送書上門。這項活動將圖書館公共文化的管理權利還給了讀者,更好地體現了用戶的自主化和圖書館事業的社會化。
3 線上線下聯動,提升閱讀推廣的力度和效率
公共圖書館開展線上活動,可以利用興趣點的不同將相應的用戶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受眾媒介接觸的滿足感、提升媒介使用率,另一方面能主動吸引潛在用戶對圖書館微信、微博的關注。如在世界讀書日、中秋節等節日節點適時發起“同城共讀,萬卷共知”“中秋微信主題展”等活動,既增加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又促進了閱讀推廣。通過發起“垃圾去哪兒”“大家來捐書”等公益類活動,響應當下垃圾分類的號召,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同時集合用戶群體力量共同傳播正能量。
公共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還可以為讀者提供多種互動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提升閱讀推廣的效率。比如德州市圖書館就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的方式,征集了一大批暑期志愿者,志愿者與圖書館利用微信群進行交流分工,既豐富了學生讀者的實踐活動,又提升了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同時還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便利和人際傳播的實效,極大地增強了圖書館公共信息的傳播效果。
德州市圖書館各種講座競賽信息的發布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新媒體的傳播效率,從而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聯動。而公共圖書館舉辦的公益講座、競賽活動不僅能提升廣大讀者的人文和素養,還能借助此類活動豐富圖書館人的實踐經驗,從而形成一種常態化機制,提升了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覆蓋率。
在現實的工作推進中,公共圖書館在新媒體時代的閱讀推廣還存在很多不足。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止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45.5%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本科以下學歷(不含本科)網民占比為90.4%。[4]而微博的用戶年齡主要集中在18-34歲這個年齡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微博用戶由于工作和上學的時間限制,本身對公共圖書館的利用和關注度有限。所以一般來說公共圖書館的微博關注度不高,互動性也不足。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的閱讀推廣活動中,公共圖書館要關注讀者的閱讀體驗,豐富公共圖書館的閱讀內容,提升數字資源利用率,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拓展閱讀推廣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全民閱讀氛圍,建設書香社會,全面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素華.公共圖書館官方微博傳播效果研究[J].圖書管理,2017(08).
[2]鄭志成.論公共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J].科技創新導,2016,(7):105-106
[3] 董惠霖.公共圖書館微博運營策略分析[J].圖書館界,2018.(03)
[4]CNNIC:2019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M],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