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宋仔標 崔洪亮
摘 要:專業訓練是受教育者技能形成的重要環節,訓練過程包含著訓練目的、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條件、訓練評價和教師、學員等基本要素,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完整的訓練活動。本文對訓練要素和其聯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專業訓練;訓練要素;訓練內容;訓練方法
在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專業訓練是受教育者技能形成的重要環節,科學高效地組織實施專業訓練,既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也可以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益。教師作為專業訓練的組織者,應注意從宏觀上分析和把握專業訓練的各個要素,以便更好地開展訓練活動。
1 專業訓練的七個基本要素
專業訓練實施過程中,專業訓練過程是一個動態系統,需要由兩方面的要素構成:一是作為專業訓練過程的實體性要素,如教師、學員、訓練內容、訓練條件。這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是任何訓練過程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和基礎。這四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構成專業訓練過程。二是作為構成訓練過程運行的邏輯順序的要素,如訓練目的、訓練方法(這里所說的方法是廣義的,包括教師、學員所采用的各種訓練方法、訓練手段、訓練組織形式)、訓練評價。上述三個要素即目的、方法、評價,是專業訓練過程得以展開并順利運行的條件和保證。
專業訓練屬于人的學習認知活動的一部分,是教師和學員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動。這種活動除了從事這一活動的主體——教師和學員外,首先要有一定的目的,即訓練目的和根據訓練目的確定的具體訓練任務,無目的的訓練活動是不存在的。這種訓練目的必然要體現在訓練內容上。然后再根據訓練目的和訓練內容,選擇一定的訓練方法(包括形式、方法、手段),在規定的訓練時間內,借助一定的訓練條件,組成一定的訓練結構,展開訓練雙方的活動,由此產生一定的訓練效果。所以,專業訓練過程是由訓練目的、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條件、訓練評價和教師、學員等七個要素組合而成。其中每一個要素都不能排除在外,否則這個系統就不完整。
2 各要素的基本內容
專業訓練的七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既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又統一于專業訓練過程之中。
1)教師和學員。教師作為訓練目的的體現者、訓練活動的組織者、知識技能的傳遞者、受訓者身心發展的引導者,在訓練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員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訓練的主人,教師所教的內容只有被學員主動積極的理解和掌握轉化為他們的知識、能力、觀念和行為方式時,才算實現了訓練價值。因此,學員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以主動的訓練活動存在于訓練過程之中,發揮著主觀能動作用。
2)訓練目的。訓練目的是組織訓練的依據和標準,具有定向、制約、動力、規范作用。訓練過程始于訓練目的的提出,終結于訓練目的的達成,可以說訓練過程諸要素都是集合在一定的訓練目的之下,為實現訓練目的而展開的達標活動。
3)訓練內容。訓練內容是訓練雙方活動的依據和媒介,是教師對學員施加影響的主要信息,也是學員訓練的主要目的,同時又制約著訓練方法,訓練評價。
4)訓練方法。訓練方法是教師和學員以訓練內容為中介而實現訓練目的的"橋"和"船",是教師有效地傳遞知識信息,提高訓練效率和學員有效地接受知識信息,提高訓練效率的保證。
5)訓練條件。訓練條件包括訓練器材、裝備、設施、資料及訓練技術手段等物質條件和精神心理條件。物質條件屬物質要素,精神心理條件屬心理要素。訓練條件既是教師、學員、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評價等要素得以憑借的物質基礎,又是影響整個訓練活動的精神心理因素。
6)訓練評價。訓練評價是訓練活動的反饋活動,是對訓練過程進行適時的調節和控制。訓練效果評價以訓練目的為標準,通過對訓練效果的檢查與評定,通過反饋調控訓練過程諸要素,從而使訓練過程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專業訓練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它不是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將各相關要素按一定的結構形式組合而成的。系統的功能不僅取決于系統的各個要素的功能,而且取決于系統的關系和聯系,即取決于系統的結構。要充分發揮專業訓練過程系統的整體功能,就必須精心設計,將各要素組成一定的結構。
上述因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由教師、學員、訓練內容、訓練條件構成的實體性要素,是在由訓練目的、訓練方法、訓練評價組成的邏輯順序中存在的。這表明專業訓練過程的實體性要素只有納入訓練運行的邏輯歷程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同樣,作為構成訓練過程運行的邏輯順序的要素,也只有孕育于實體性要素之中,憑借實體要素而發揮其保證訓練正常運行的作用,離開實體性要素邏輯順序也不存在。
3 各要素間的聯系
訓練過程諸要素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為相互作用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相互作用是普遍的規律性聯系。它表現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訓練過程諸要素的存在與發展正是這樣,它們總是相互作用著。例如,訓練目的決定訓練內容、訓練方法,訓練內容制約訓練方法。反轉過來,訓練方法的變革,也會引起訓練內容的變化,影響訓練目的的實現。
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對整個訓練過程起作用最大的是教師與學員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和學員是訓練過程中兩個最活躍的能動因素,而居于主體地位。教師的主體地位直接體現為主導作用,學員的"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員的主體地位直接體現為個體的能動作用的發揮,無此能動作用的發揮,教師的"教"就無法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學員的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員能動作用的統一,構成了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往來反饋。離開教與學雙方的相互作用,便無法構成訓練過程。
訓練過程的其它要素都需要教師、學員雙方活動的參與。沒有教師和學員的參與,訓練過程各個要素就無法發生聯系,形成系統,發揮作用。所以,訓練過程的其它要素都包含有教師與學員雙邊活動的因素,受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制約。訓練過程的其它要素是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目的、內容、方法、條件,及同時取得的效果。同樣,訓練過程其它要素又反作用于教、學雙方,決定著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成果——訓練效應。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結論,教師與學員的相互作用貫穿于訓練過程始終,是訓練過程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訓練過程是教師、學員以訓練內容為中介,依托其它要素共同實現訓練目的過程。
4 結束語
運用系統的觀點對訓練過程諸要素辯證的系統分析,顯然比靜止地對待訓練過程的觀點前進了一大步。用系統的觀點考察訓練過程,既揭示它的實體性要素,又揭示構成運行的邏輯順序要素,可以對訓練過程做出盡可能完整的描述,使其具有立體性,比較接近它本身的實際。用系統的觀點描述訓練過程,其作用在于告訴我們:不論進行任何專業的訓練都必須完整地、全面地考慮訓練目的、內容、方法、條件,以及教師、學員的實際,既要重視每一要素功能的發揮,又要注意各要素間綜合作用的發揮。只有用系統的觀點對待訓練過程的諸要素,才能提高訓練的整體效益。
作者簡介
劉寧(1982-),男,火箭軍士官學校,學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