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進步從字面上來看是褒義詞,而文學能夠在道德發展、經濟發展、生態發展、政治問題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影響。實際上文學和社會進步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非是簡單的相互影響,要更為復雜。筆者認為當前文學最大的問題是應該探究好如何重新審視文學和社會二者的關系,指出了文學和社會進步發展之間存在“和”與“不同”,但是其在“和”與“不同”之后必然找到新的平衡點,文學會向著社會進步發展進行回歸。
關鍵詞:文學;社會發展;社會進步;關系
當前文學、社會的關系已經成為了一大熱點討論問題,其屬于文化研究中文化轉向對現實所作出的回應,其體現的是當前文化研究領域的及時性參與與關注,同時也是當前國內外文學家對當前社會發展與文學關系的一種是深度憂慮。
1 文學與社會進步發展關系的概述
從一般意義的角度來看,文學和社會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維度出發的,第一個維度指的是文學思考不是全部是從社會外部開始的,而是應該產生于社會內部,其屬于社會精神生活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就說明了文學與社會科學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知道,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甚至包括人這種生物內在的屬性,所研究的是自然界當中各種狀態、運動形式、類型、屬性等,所以自然科學實際上屬于較為客觀行的一門科學,其研究的主客體是非常分明的。文學則不同,其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文化傳統、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等,也就是說文學研究的是人的精神和意義世界,文學的主客體往往存在部分同一的現象。第二個維度指的是文學是人類的一種渴望,渴望通過文學表達對環境的回應,渴望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和人之間達到一種和諧,進而促進自我的更好發展,但是這些又是不斷變化的,故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文學上所回應的社會進步與發展往往是暫時的,其脫離了和諧之后必然會走向新的和諧,這樣就會促進文學的發展。
2 文學與社會進步發展是同構化的
文學、社會進步和發展之間是同構的關系。二者的共同化表現在三個方面:
1)文學體裁、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同構化:戈德曼指出了文學在存在的時候其本身與社會發展環境之間有著緊密的干洗,文學的體裁和現代個人社會之間存在關系。例如在西歐國家人們普遍認為小說的興起和社會經濟出現在同一個時期,這一觀點在很多地方都能夠找到例證。小說、史詩之間是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的,史詩屬于小說最早期的一種形式,但是其內容側向是有所不同的。小說展示的是個體多元的價值體驗,呈現出的是世界和主人公的決裂,通過新的方式去對待世界的變化,是一種對真實價值的主球,故社會在變遷的時候則會取代傳統故事機問題,成為和社會通過較為適宜的文學形式,所以在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大力發展的時候,小說這樣的文體就會產生出來,進而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同步的發展。
2)文學精神結構、社會精神結構的同構化:結構的意義化包含了其意義關系中的理解和循環,其強調的是結構所具有的精神結構,其精神結構指的是作家所創造出的想象世界位于社會經驗意識的范疇當中,從里面我們可以指導文學作品的精神世界實際上是存在與社會精神世界當中的,文學作品是將社會當中的聲音、情節、人物以及環境等結構要素集合在其中。文學中的世界觀是通過社會長時間的實踐沉淀獲得的,其跨越的時間維度比較大,存在與精神世界當中,所以說世界觀并非是某個文學作品自己獨立性創造的。文學作品創造者首先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成員,其基于此背景因為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洞察力,所以能夠在文學作品當中創造出理智性的想象世界,而社會則會在該過程中促進世界觀的發展。
3)文學體裁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存在同構化:文學形式的出現和社會形態出現是同構和同源的,文學作品所體現出的精神結構、社會結構二者是一致的,對于同一種文學體裁來說,其結構是隨著社會結構變化而變化的。在馬克思主義觀點中指出了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筆者以小說為例證說明文學體裁變化與經濟發展變化的同構、同源關系: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個人主義價值以及市場自由競爭是較為明顯的,社會利益為個人利益的總和,該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文學的視線從神的身上轉移回到了人的身上,社會改造能力的提升使得文學得到了空前的自信。
3 文學對社會進步發展的反叛
上面分析得出了文學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部分,二者在意義結構上有著一致性,文學反映出的是社會發展意識,也就是說文學、社會進步發展之間是和諧和統一的,社會是有一定秩序的,而文學作品在體現秩序的時候,還有所犧牲,例如在美國提倡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阿拉伯國家多妻制度卻是受到案例所保護的。余華所寫的《河邊的錯誤》是一種反思,作品中瘋子謀殺了很多人,而馬哲槍斃也殺了很多人,前者因為行動主體為法律所認定的罪犯,而馬哲的行動主體則是和罪犯進行斗爭,前者體現的是邪惡,而后者則體現的是公理和正義。前者被槍斃之后眾人歡呼,而后者卻可以免罪,結局竟然是讓馬哲裝成瘋子而逃避法律的制裁。這種秩序的犧牲正是讀者可以接受的,但是很多人卻害怕這種犧牲長久下去而導致秩序的麻木,故文學就陷入到了可悲的境況中。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文學會有所犧牲,社會秩序(社會的發展)變化必然會帶來心靈上的再次滿足。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秩序是人約定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人具有永不滿足性,例如某些某些文學曾經滿足過人的心靈需求,但是并不代表其能夠永遠的滿足。人類的精神滿足于物質滿足并不一致,精神上出現的空虛往往是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但是這種痛苦實際傷并不可怕,例如《美是自由的象征》當中就提到了,痛苦的能力是人類進步的手段,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痛苦其實以具有積極意義。若無痛苦存在那么大多數人則會安于現狀、不會求上進。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文學不僅僅應該是社會進步發展的一面鏡子,而應該有所差異和變化,存在著某種反叛。
4 文學對社會進步發展軌跡上的回歸
前面我們分析了文學、社會進步發展之間是關系是和與不同的,也就是說文學作為社會進步發展的一部分、構成,其統一性、豐富性充滿對抗的張力同構,也就是說從邏輯來看文學作為社會一員的存在,文學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是不可能的,故文學和社會進步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僅僅局限在不同的階段,檔期和和不同之后,文學必然向著社會進步發展的軌跡上回歸。正是因為此意義,文學、社會進步發展則向著更高層次的回歸,當文學、社會完成相互構建、解構之后,在行動方面其將展示社會進步發展中的各種悖論,文學活動將會與社會進步發展活動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在價值方面,文學和社會進步發展的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張力在超越主體、客體環境構造平衡的時候則會表現出行為的意義,那么在努力之下,將會將二者的矛盾最為起點,進而構建出全新的平衡,這樣就能夠有效的規避社會進步發展、文學之間的失調。這就意味著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后,其并非是對原有平衡的一種反對,其在對現有世界的一種選擇外還會超越既定世界,其內部改變將作為行動的新起點,進而找尋到文學、社會進步發展的平衡。
5 總結
綜上所述,文學、社會進步發展之間是存在一定關系的,二者經歷了“和”與“不同”之后,必然會達到某種平衡,這種平衡就是文學將會向著社會進步發展回歸。
參考文獻
[1]成海鷹.文學倫理與社會和諧的相關性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41-42
[2]喬金果.現代文學與現代經濟的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5(6):123-124.
[3]夏光富,唐睿.文化傳承、審美認同與敘事建構——論文學藝術與現代傳播媒介的關系[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2):137-141.
[4]阿來.文學和社會進步與發展[J].美文(上半月),2016(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