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景設置是指教育者通過創造性勞動,運用一定的手段創設出與教育內容相呼應的,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的情景與環境,使學生的認知、觀念與情感充分統一的教育教學活動。情境設置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充分設計的情境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加深對生命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本文就情境設置技術在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中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命教育;路徑設計;情景設置;大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德心共育理念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YBJJ109)。
大學應把培育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使命。大學生生命教育需要運用情景設置技術,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場景,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情境。讓大學生置身其中,體察、領悟、體驗。通過有效發揮學生知、情、意、行整體功能,實現教育由物理過程向心理過程轉化,最終實現教育目標。
1 情境設置技術運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設計的意義
情境設置是指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導他們融入其中,激發他們的智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道德行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訓練與體驗,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德育實踐活動。情境德育“入情入境”,引導大學生主動理解生命教育的要求,進而自覺踐行相應道德行為。
1.1 啟發感受領悟
以學生高度積極的主體情境體驗為載體來組織情境德育過程,需要學生自由進入情境,實現親身體驗,感悟思想道德知識與情感。從這一角度講,情境設置的首要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起基本的道德素養。讓大學生在“觸景生情”中領悟并銘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1.2 引導反思生成
抓住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情感實際,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反思生成,關鍵是要提高情境設置的感染力,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進而培養道德行為能力。這其中的反思生成促進了大學生將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價值觀向社會主義道德行為的轉化。
1.3 促進整體升華
情感是道德的核心,育情是德育的關鍵。情境設置對“境”中之“情”的重視,在整體升華階段需教育者精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情感交流,提升感悟。使學生在升華中形成理性判斷,建立良好的價值認識。可以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大學生情感,積極引導與熏陶,升華對生命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
2 情境設置技術運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的設計原則
2.1 發展性原則
情境設置不僅要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便于提出當前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形成新的情境,有利于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發散、積極主動地繼續學習,達到新水平。創設得當的教育情境應該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合作。
2.2 全面性原則
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心理環境。教育情境的創設不應該僅僅滿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時為情感教育、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服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通過創設一個又一個問題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2.3 可接受性原則
情境設置要設計合適的”路徑”和”梯度”,要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能明確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并由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連續地、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更多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基于情境設置技術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設計與實施
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具有“開關”和“選擇”的特點。運用情境設置技術,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創設心理素質拓展、教學模式創新、團學活動設計、校園文化營造、“互聯網+”運用、實踐基地建設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活動,形成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有效發揮學生知、情、意、行整體功能的教育情境。形成了步步是景,處處是景,“總有一款觸動你”的教育氛圍,激活各種心理要素共同參與道德活動,促進各心理要素協調一致,給學生提供選擇、攝取、體驗、實踐的空間。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將外部教育影響轉化為內在穩定的價值觀念。實現了教育由物理過程向心理過程轉化。體現了教育回歸生活,教育融入生命的思想。
3.1 拓展心理素質,疏通接受渠道
以團體心理訓練的方式,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接受性、開放性訓練。通過精心設計的“心相約·心相通”“心探索·心溯源”“心成長·心飛翔”三個單元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促進了學生接受新觀念的主觀能動性,為生命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3.2 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實效
課堂教學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戰場。成果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目標”,闡釋“中國道路”;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解讀“中國實踐”;把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準則”,講好“中國故事”。在教學考核中,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對學生的接受程度做出全面考核。
3.3 豐富團學活動,延展教育時空
通過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團學活動,影響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觀的認識、看法、接受態度和實踐行為。如:在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主題團日活動設計大賽”、“生命的航程·微聲音”等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團學活動。達到了延展教育時空,內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4 營造校園文化,優化教育環境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打造以明德講壇、我和傳統有個約會、弘揚校訓·銘記校訓·踐行校訓等為代表的15個文化品牌,發揮環境隱形教育“潤物無聲”的教育功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外部教育影響轉化為內在穩定的生命價值觀念,發揮校園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3.5 運用“互聯網+”,豐富教育載體
將網絡載體作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園網、“心價值·新視界”“讀書修身”“心靈之約”等專題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融入紅色經典、時事動態、微言心語等版塊,全方位、全時段開展“互聯網+”生命教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獲得成長與收獲。
3.6 開展社會實踐,促進知行合一
社會實踐是接受主體由認知、內化到行為的重要環節。成果把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促進教育的知行合一。重慶交通大學災區心理重建服務團連續10年為北川中小學提供心理服務;茅以升公益橋團隊先后在寧夏固原、四川巴中等32個貧困地區搭建愛心橋,受益村鎮達51個,受益人口超過65000人,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院士譽之為“小橋大愛”。
不斷拓寬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現路徑,“入情入境”的情境設置,結合時代背景,貼近大學生生活,符合大學生成長和情感需求,還需不斷與時俱進,創設更加立體多維的情境,有效育人,促進生命教育的內化。
作者簡介
戴倩(1974-),女,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