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根青
摘 要:初中科學教材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及探究活動等內容,如何將各分支學科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在初三復習中是需要我們教師加以重視的首要任務。本文主要談科學復習中利用情景設置為學生搭建復習平臺,讓學生自主重建知識網絡,協助完成科學外顯知識的內化,從而使學生的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景設置;自主重建;知識網絡
許多科學教師在實踐中普遍發(fā)現了一個突出問題:很多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概念都很難敘述完整,有的雖然知道,但進一步提問的時候卻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這說明他們在學習中只是對知識進行簡單的識記,而沒有建構科學的概念,更沒有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網絡結構的重建,這種知識的識記只是在頭腦中凌亂地堆積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變得越來越凌亂。
一、學生自主重建科學知識網絡的意義
結構主義大師布魯納認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生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既有助于他們解決在以后課程教材中所遇到的問題,又有助于他們解決在課程外所遇到的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知識的建構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建構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使認知結構發(fā)生變革和重組,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知識重建就是指課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通過知識網絡的重組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系統化、條理化,為進行相關后續(xù)知識的學習提供方便;也避免上復習課時因不易把握、難度較大而且效率較低這些問題而讓許多教師感到頭痛。根據布魯納提出的觀點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時,在課前教師要認真梳理教過的內容,提取主干知識,根據知識點前后的關系,把一個一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知識的鏈接,橫成串,豎成鏈;課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同時,教師要抓住生長點,適當拓展知識、深化知識,讓學生覺得有新意,有新的收獲。
二、學生自主重建知識網絡的策略——情景設置
1.用生活的實物、實例設置情景
通過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情景。包括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科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工農業(yè)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驗、人類文明發(fā)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化學史實、發(fā)明發(fā)現的故事等。
2.借助多媒體圖片或視頻模擬聯想設置情景
多媒體教學手段正使信息表現為文字、圖像、聲音和影像的有機融合,將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想象的事物,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形式自然生動,內容豐富多彩,使得課堂教學更生動、更形象。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可以模擬出特定的情景,如卡通圖片、流程圖示、模型等成為有效教學的載體。
3.運用科學實驗設置情景
實驗既是化學課程重要的學習內容,又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也是設置、呈現學習情景的基本素材和方法。通過實驗可以創(chuàng)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fā)性的學習情景,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4.通過比較分析設置情境
比較是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過程,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人們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屬性、特征和相互關系,都是通過比較來進行的,只有通過比較、區(qū)分事物的異同點,才能識別事物,把它歸到一定類別中去。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分析是在人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個別屬性,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在科學復習中,要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明辨正誤,避免出現理解知識的片面性,思維的呆板性,思維定式的局限性,使得原有知識產生了負遷移。
三、利用設置情景讓學生自主重建知識網絡需考慮的幾個問題
1.在復習課中實施情境教學,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
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教學資源的具體情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以形成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
2.設置情境應貼近真實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和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增長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生對實際的了解、拓展學生視野、啟發(fā)學生思維,有利于學生學會應用知識。因此,在設置情境時,應該貼近真實,盡量聯系生活和社會實際,但情境不能過于復雜、抽象。
3.情境創(chuàng)設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fā),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隨手取材的實驗進行探究活動,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討論與合作中學習。
4.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課與開放性的關系
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更加具有開放性的探究活動,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科學教學評價正在經歷著從知識取向、雙基取向,向能力取向、實際應用取向、科學素養(yǎng)的多元取向的轉變,以及從單純基于考試和測驗的評介向基于多樣化的評價手段的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當的角色: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是學生和教材的“媒人”,教師能通過各種方法(如設置情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重建,同時能將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掌握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這樣才能符合新課程教育的要求,最終“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把他們培養(yǎng)成能用科學知識指導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真正成為有能力處理大量信息的現代中學生。
參考文獻:
1.楊秀英.科學復習課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
2.韓寶娟,畢華林.論化學教學中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1).
3.蔡會強.構建知識網絡 提高復習效率[D].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05).
4.施紅專.化學探究性學習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5.楊章宏.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識網絡的構建過程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2(06).
7.徐琴.生態(tài)系統思維導圖.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大溪二中)